不再一城独大!14个省会分权,设立省域副中心城市时间: 2022-06-28信息来源:《腾讯新闻》2022.6.11 作者:子非鱼 责编:万山
01 | 成都分权
说四川是践行强省会战略最彻底,也是最成功的省,应该没有什么异议。
一方面,过去多年推动省会强力发展的大背景下,成都的GDP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超越武汉、杭州,一路上升,如今位居全国第7位。
并且,在省会城市中,GDP仅次于广州,是全国第二省会。
另一方面,在四川省内,成都是一柱擎天般的存在。其GDP占全省的比例超三分之一,常住人口超四分之一。也即整个四川省三分之一的经济集中在成都,四分之一的人口被装在了成都。
正因如此,坊间将成都揶揄为成都省。
不过,近日四川省发布的一份省域副中心城市名单,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要让成都放权了。
在其他省与自治区早就开始设立省域副中心城市之际,四川省一直磨磨蹭蹭,后知后觉,如今终于设立了省域副中心。
近日,在四川省召开的重要会议上,四川省明确提出了3个省域经济副中心:
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绵阳;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泸州;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
四川面积大,下辖的城市多达21个,和广东省下辖的城市数量一样。广东设立了三个省域副中心,四川有样学样,也设立了3个。
但和其他城市单独设立省域副中心不同的是,成都此次设立的三个副中心,包含了两个组团,川南省域副中心是由宜宾与泸州构成的组团,川东北是由南充-达州构成的组团。
这样的安排,最主要的原因是四川省除了成都,其他城市的实力都非常弱,要成为省域副中心,除了省内排名第二的绵阳外,其余都需要组团才能承担得起。
02 | 14个省设立省域副中心
设立省域副中心已经成为了大趋势,包括四川在内,目前已经有14个省与自治区设立了省域副中心城市。有些是国家部门直接发布文件钦点的,有些是各省各自设立的。
比如,在去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两份文件中,明确指定了河南省域副中心洛阳;江西省域副中心赣州;贵州省域副中心遵义;陕西省域副中心延安;江苏省域副中心徐州;山西省域副中心长治;湖北省域副中心襄阳。
此外,广西去年发布的《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中,直接圈定柳州和桂林为省域副中心。安徽在《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公开征求意见版)》里提出,芜湖为省域副中心。
广东省早就指定了珠海、湛江、汕头,湖北指定了襄阳和宜昌,湖南指定了岳阳与衡阳,甘肃指定了天水,云南指定了曲靖。
对于被选中的城市,自然是大利好,这意味着将分得一部分省内的发展资源,一定成都上也会弱化省会与首府的权力。
设立省域副中心目的有二:
第一,为了平衡地区发展。这是最重要的目的。
在官方提出共同富裕之下,平衡区域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君不见,在设立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同时,国家还开启了以东部城市对口帮扶革命老区的重任。
几天前,国家发改委印发的《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选定了东部15个实力派城市对口帮扶20个革命老区,此前本号有撰文专门分析,在此就不再赘述。
第二,分担省会城市的空间压力,缓解省会的大城市矛盾。
既然选定省域副中心的目的,是希望省域副中心具备承担起带动区域发展的认为。那么,选择省域副中心最大的两个考量,就是省域副中心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实力,其次是区域位置合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广东选定的珠海、湛江、汕头都是各自区域中较强的一个。不选佛山、东莞实力虽然更强,但区域位置不合适。
江苏选定徐州也是一样。整个江苏省,苏北偏弱,需要平衡。苏州、无锡、常州、南通虽强,但对于苏北也是鞭长莫及,没有比徐州更合适者。
湖北选定襄阳与宜昌,江西选定赣州,安徽选择芜湖,广西选定桂林与柳州,是综合经济与区域位置考虑之下的结果。
河南选定洛阳,湖南选定岳阳与衡阳,则主要是从经济实力角度考虑。
除了从经济和区域位置考虑外,管理层选定省域副中心,还有一个角度,那就是扶持革命老区发展。
所以,山西选择了长治、陕西选择了延安。江西选择赣州、贵州选择遵义,既有实力、区域位置考虑,也是为了扶持革命老区发展。
03 | 城市发展战略调整
从各省争相提出强省会强首府战略,到如今的大规模布局省域副中心,很明显,中国的城市发展方向正在调整。省会与首府依旧是各省发展的重点,但在省会发展的同时,现在要兼顾平衡发展,省会不能无限摊大饼下去。
202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文章中,官方明确要求: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不能盲目“摊大饼”。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城市之间既要加强互联互通,也要有必要的生态和安全屏障。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今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文件中,再次明确提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
这宣告着,省会盲目扩张的时代结束,区域平衡发展的时代正在到来。大背景,便是官方提出的共同富裕。除了推进共同富裕,这个大目标外,设立省域副中心还有其他几个意图:
第一,设立多核模式,才能让全省经济得以升华。
诚然,在强省会战略下,成都、武汉、长沙、郑州、西安、合肥等城市都成功实现了崛起,GDP都在万亿之上。但当省会达到一定强度之后,需要有多个核心,才能让推动全省经济更好发展。
君不见,目前头部的几个经济强省,无一例外都是双中心乃至多中心。经济第一强生广东,有深圳、广州两个超强核心,还有佛山、东莞实力派高手助阵。
第二强省江苏,有苏州、南京双核,还有无锡、南通、常州、徐州这些实力派高手,省内13个城市几乎没有弱市,号称“十三太保”。
第三强省山东,青岛、济南双核模式。第四强省浙江,杭州、宁波双核模式。
这么多成功案例摆在面前,显然,对于一个省和自治区来说,紧靠省会无法实现全省经济的华丽转身,得双核多核才行。
此外,山东这几年提出要做强做大济南,提高济南的首位度,不是因为均衡发展模式不好,而是因为济南在中心城市中,实力偏弱,与成都、武汉、南京、杭州等城市的差距偏大,山东想要让济南变强大起来而已,并不是要摒弃此前的均衡发展路线。
第二,从战略安全考虑。
这里的战略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共卫生安全,一个是战争安全。
疫情三年以来,给我们最大的教训便是,人口扎堆的大城市,应对疫情的难度更大。此起彼伏的疫情,基本都是发生在大城市。
此外,今年以来全球局势比以往更加复杂,俄乌战争至今没有结束,美国又在亚太拉帮结派想搞亚洲版的北约,台海局势也存在不确定因素。
如此种种,也是推动我们中国在城市发展路线上作出微调的重要因素。
当年我们搞三线建设,也是为了防范苏联入侵,加强国防,将一大批工业生产资料转移到大后方去。虽然我们期盼和平,希望在和平中崛起,但不确定性仍在,而且现在不但需要面对国防安全,还需要面对公共卫生安全。
人口、经济、产业以及各种生产要素过度集中在省会城市,让我们不得不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