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时间: 2023-02-09信息来源:《社科院世经政所 全球战略智库》2023年1月6日 作者:张宇燕 徐秀军 责编:万山
作者:
张宇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徐秀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在宏观政策收紧、疫情形势延宕反复、地缘政治冲突升级、重大气候灾害频发等短期因素的冲击下,发达国家CPI持续大幅上涨、大国地缘政治经济博弈加剧、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美元指数急速攀升和大宗商品价格巨涨落等相互交织,2022年世界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当前,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交织叠加,一些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的短期因素不断涌现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也日益凸显。展望未来,抑制通胀与实现“软着陆”、美欧宏观政策转向的溢出效应、大规模国际制裁及其影响、区域经贸科技机制政治化、全球粮食危机等方面的态势和趋势值得关注。鉴于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呈现的种种迹象并考虑到各种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本报告认为,2023年世界经济复苏将面临更大压力,经济增速进一步降至2.5%的可能性较大。
一、引言
2022年世界经济在经历2021年深度衰退的基础上大幅反弹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增速大幅下降,同时伴随着巨大的通胀压力、高企的债务水平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加剧。从国际上看,保护主义依然盛行,国际制裁升级,国际贸易投资增长面临更大的制约。
在2022年度世界经济黄皮书中,我们预计202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能达到4.5%。尽管比2021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202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低0.4个百分点,但就实际情况看,这一判断还是过于乐观,所担忧的小概率事件还是发生了。2022年10月IMF估计202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2%,一年内下调了1.7个百分点。2022年世界经济的实际运行水平远低于我们的预期,除了上年度报告中谈及的通胀趋势、货币政策转向、供应链受损、极端气候灾害、大国关系与地缘政治博弈等因素外,乌克兰危机以及疫情反复对世界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在我们预料之外。从2022年第四季度的趋势来看,202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最终核算值可能还低于目前一些国际机构的估计值。
一般来说,反映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包括增长、就业、物价、债务、资本市场、利率、汇率、贸易、投资和大宗商品等十个方面。
(一) 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2021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复苏开始呈现动力不足的迹象;进入2022年后,受疫情形势延宕反复和地缘政治冲突升级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国际机构频频下调增长预期。2022年10月,IMF估计,202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2%,较2021年下降2.8个百分点。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国际机构也在过去一年中多次下调2022年世界经济增速的预测值。根据IMF估计,2022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为2.4%,较2021年下降2.8个百分点。其中,美国、欧元区和英国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6%、3.1%和3.6%,较2021年分别下降4.1个、2.1个和3.8个百分点;日本的经济增速为1.7%,与上年持平。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美国经济环比均为负增长,已显现经济疲软迹象。IMF预计,2022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为3.7%,较2021年下降2.9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的经济增速分别为3.2%、6.8%、2.8%、-3.4%和2.1%,较2021年分别下降4.9个、1.9个、1.8个、8.1个和2.8个百分点。我们预计,2022年世界经济增速的最终核算值可能会低于3.2%,甚至不排除进一步下调至3%以下的可能性。
(二) 就业:总体有所改善
2022年全球就业市场保持向好复苏态势,失业率进一步下降,但青年失业率仍处高位。2022年1月,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报告指出,2022年全球就业市场持续复苏,但仍充满不确定性,预计2022年全球失业率为5.9%,较2021年下降0.3个百分点,但仍较疫情前的2019年高0.5个百分点。高收入国家就业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预计2022年失业率为4.9%,较2021年下降0.7个百分点,较2019年高0.1个百分点。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 2022年9月美国经季调后的失业率为3.5%,为50多年来的低位水平。欧盟统计局(Eurostat)数据显示,2022年7月欧元区失业率为6.6%,为该机构自 1998年4月开始发布这一指标以来的最低水平。在发达经济体的劳动力短缺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的同时,低收入国家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预计2022年失业率为6.0%,较2021年高0.1个百分点,较2019年高1.1个百分点。少数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率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例如,南非统计局季度劳动力调查报告(QLFS)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南非失业率为33.9%,青年失业问题尤为突出。2022年8月,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青年(15~24岁)失业率为14.9%,尽管较2021年下降0.7个百分点,但较2019年高1.4个百分点,其中,中低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的青年失业率分别为 17.0%和16.1%。
(三) 物价:屡创新高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与乌克兰危机等因素的冲击,全球通胀水平持续攀升。根据IMF估计,2022年全球全年平均通胀率为8.8%,较2021年上涨4.0个百分点;年末通胀率为9.1%,较2021年上涨2.7个百分点;两者均创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IMF估计2022年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为7.2%,较2021年上涨4.1个百分点,创1983年以来最高水平。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2022年9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8.2%,环比上涨0.4%;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6.6%,创1982年8月以来最高水平。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9月欧元区调和CPI同比上涨9.9%,为该指标发布以来的最高水平,相比2021年同期增加了6.5个百分点。日本总务省数据显示,2022年10月剔除生鲜食品的核心CPI同比上涨3.6%,为连续14个月同比上升,涨幅创1982年2月以来最高水平。IMF估计2022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率为9.9%,较2021年上涨4.0个百分点,创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根据相关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9月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和南非的CPI同比分别上涨2.8%、7.2%、7.4%、13.7%和7.5%。
(四) 债务:仍处高位
当前,全球债务水平总体处于历史高位。国际金融协会(IIF)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债务总额为303万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债务总额升至30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例达348%,第二季度全球债务总额较上季度减少5.5万亿美元,但这主要是由以不断升值的美元计算导致的,实际上,第二季度全球债务总额占全球GDP的比例比第一季度还高,升至350%。IMF数据显示,在全球纳入统计的193个经济体中,2021年财政赤字运行的经济体占比85.5%,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超过3%的经济体占比六成以上,超过6%的经济体占比为32.1%。2021年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为7.3%,较2020年下降3.2个百分点;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为5.3%,较2020年下降3.3个百分点。进入2022年,发达经济体同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财政状况出现了分化。IMF估算数据显示,2022年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进一步下降至3.6%,而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则上升0.8个百分点至6.1%。两者的公共债务水平变化也因此出现分化。IMF估计,2022年发达经济体政府总债务占GDP的比例为112.4%,较2021年下降5.5个百分点,其中,美国和欧元区的政府总债务占GDP的比例分别为122.1%和93.0%,分别较2021年下降6.0个和2.3个百分点;日本政府总债务占GDP的比例为263.9%,较2021年上升1.4个百分点。同期,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政府总债务占GDP的比例为64.5%,较2021年上升0.8个百分点,其中,中国上升5.4个百分点至76.9%,巴西下降4.8个百分点至88.2%,印度下降0.8个百分点至83.4%。
(五) 资本市场:大幅波动
受全球日趋严峻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影响,近两年全球资本市场动荡有所加剧。2021年,纳斯达克股票指数涨幅为21.4%,并在11月26日涨至历史最高点16212.23点,最低值为12397.05点;欧元区斯托克50股票指数涨幅为21.0%,年中最高值为4415.23点,创历史最高水平;日经225股票指数涨幅为5.9%,年中最高值为30795.78点,创过去20年来最高水平;上证股票指数涨幅为4.8%,年中最高值为3731.69点。2022年,全球股市大幅下调。截至2022年10月底,纳斯达克股票指数报收11102.45点,较年初下跌29.0%,最低值为10088.83点;欧元区斯托克50股票指数报收3613.02点,较年初下跌15.9%,最低值为3249.57点;日经225股票指数报收27105.20点,较年初下跌5.9%,最低值为24681.74点;上证股票指数报收2915.93点,年内下跌19.9%,最低值为2863.65点。2022年9月,全球股票市值较3月底的110万亿美元减少24万亿美元,大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的降幅;全球债券市场余额较3月底减少20万亿美元至125万亿美元,为1946年以来首个熊市;两者累计至少缩水4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一半。同期美国和欧洲低信用评级(垃圾级)企业债券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9.5%和8%,为一年前的2~3倍。
(六) 利率:总体步入上行通道
由于通胀水平节节攀升,美联储多次上调基准利率。2022年,美联储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累计上调425个基点至4.25%~4.50%,创美联储40多年来最快加息纪录。美联储的激进加息还引发了全球“加息潮”,多数主要经济体的利率均有所上调。前三季度,全球加息达到3次的主要央行有25家,阿根廷等三国央行甚至已9次上调基准利率。2022年10月,欧洲央行宣布自11月2日起将主要再融资利率、边际借贷利率和存款机制利率再次上调75个基点,经过年内3次累计上调利率200个基点后,三大关键利率分别升至2.00%、2.25%和1.50%。从短期利率来看,2021年3个月期美元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为0.16%,欧元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为-0.08%,日元LIBOR为-0.55%,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为2.52%;截至2022年10月底,3个月期美元LIBOR为4.41%,欧元EURIBOR为1.58%,日元LIBOR为-0.03%,英镑LIBOR为3.32%, SHIBOR为1.74%。从长期利率来看,2021年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1.447%、-0.311%、0.068%和3.029%;截至2022年 10月,美国、欧元区、日本、中国和印度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4.02%、2.16%、0.27%、2.67%和7.42%。2022年9月,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利率接近7%,创16年来最高水平;2022年7月,全球负利率债券存量为2.4万亿美元,较2020年12月减少约16万亿美元。
(七) 汇率:美元指数持续走高
在美元指数构成中,欧洲货币的权重为77.3%,其中欧元权重为57.6%。2022年以来,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导致欧洲经济低迷并且前景更不容乐观,欧元等货币走弱,同时受美联储持续紧缩货币支撑,美元指数持续上行。2021年1月美元指数为90.242,12月上升至96.208;2022年11月2日进一步上升至112.06。2022年初至11月底,美元对日元升值超过20%至1∶138.8,美元对欧元升值约8.7%,美元对人民币升值约12.5%。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编制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2022年10月美元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134.27,较上年同期上涨13.7%;欧元、日元和英镑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分别为94.27、56.81、104.72,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2.1%、17.2%和4.5%。由于日元大幅贬值,日本银行在时隔24年后再次对日元汇率进行干预,自2022年9月开始从市场上买入日元。2022年10月,俄罗斯卢布、巴西雷亚尔和印度卢比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分别为112.44、66.17和103.96,较上年同期分别上涨40.6%、14.3%和2.0%;南非兰特和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分别为72.56和124.06,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6.5%和4.4%。
(八) 国际贸易:增速下降
全球实际需求低迷,2022年国际贸易在经历2021年的强劲反弹后增速大幅放缓。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显示,2021年国际货物贸易量较上年增长9.1%;货物贸易额较上年增长26%至22.4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较上年增长15%至5.7万亿美元。2022年10月WTO预计,2022年国际货物贸易量增长3.5%。2022年10月美国纽联储发布的全球供应链压力指数(GSCPI)显示,9月该指数为1.05,与2020年11月和12月水平相当,约为2021年12月最高值的1/4。这是该指数连续5个月下降,表明全球供应链中断的情况有所缓解,交货期逐步缩短。全球海运集装箱运费相对2021年9月的峰值也出现了大幅下降。2021年9月,德鲁里世界集装箱运价指数(Drewry’s Composite World Container Index)达10377美元/40英尺高箱货柜(FEU),一年内上涨了5倍;2022年10月,该指数已降至3145美元/FEU,相对2021年高点下降了约70%,但仍远高于疫情前的2019年均值1420美元/FEU。德国基尔研究所公布的基尔贸易指数(Kiel Trade Indicator)显示,2022年10月经价格和季节调整后的国际贸易增长0.3%,其中美国、欧盟、中国和俄罗斯出口增长分别为1.0%、-0.3%、2.4%和0.3%。这表明国际贸易增长动力仍然严重不足。
(九) 跨境投资:增长乏力
全球并购规模创历史新高,2021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流量总额达1.58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4%。在投资政策方面,2021年全球通过的投资政策措施为109项,较2020年下降28%,其中对投资不利的措施所占比例为42%,创历史新高。发达国家大多引入或加强了基于国家安全标准的投资筛选制度,增加了全球跨境投资的障碍。发展中国家则大多采取了放宽、促进或便利投资的政策。进入2022年,多重因素导致投资者投资意愿下降,全球FDI流量增长不仅未能延续上年度强劲势头,还逐步呈现下行趋势。2022年10月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报告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FDI流量总额为3570亿美元,较第一季度下降31%,较2021年季度平均值下降7%。根据UNCTAD估计,第二季度流向发达经济体的FDI总额为1370亿美元,较2021年季度平均值下降22%,其中流向欧洲(除欧盟成员)以及北美洲地区的FDI总额较2021年季度平均值分别下降80%和22%,流向欧盟的FDI总额则增长了7%;流向发展中经济体的FDI总额为2200亿美元,较2021年季度平均值增长6%,其主要是由包括中国等在内的几个大型新兴经济体的持续增长驱动。2022年前三季度,全球新建项目数量同比减少了10%,国际项目融资交易数量与上年同期持平。预计2022年全球FDI流量总额将出现下降,最多与上年持平。另据OECD测算,2022年上半年全球FDI流量总额同比上升20%,但第二季度同比下降22%。目前,全球FDI运行情况表明增长动能持续减弱。
(十) 大宗商品:能源价格巨涨落
2022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加剧,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延续了2021年增长态势。IMF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为161.3,较2020年上涨52.3%,其中,食品价格指数为127.4,较2020年上涨26.1%;原油价格为69.4美元/桶,比2020年增长65.9%。根据IMF估计,2022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为227.2,较2021年上涨40.9%,其中,食品价格指数为145.6,较2021年上涨14.2%;原油价格为98.2美元/桶,比2021年增长41.4%。从短期来看,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更加剧烈。UNCTAD数据显示,2022年8月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8.0%,相比2020年12月涨幅更是高达109%。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主要由燃料价格暴涨推动。同期,燃料价格同比上涨98.1%;而非燃料价格同比下降3.8%,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2%,农业原材料价格同比下降4.4%,矿产品和金属价格同比下降8.5%。相比2021年初,2022年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最大涨幅甚至高达10多倍,10月又出现了下跌,现货市场天然气价格甚至出现了负值。从中长期来看,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则相对平缓。
影响世界经济运行和走势的因素众多,新问题也不断涌现。如果从当前和可预见未来的角度看,以下五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
(一) 抑制通胀与实现“软着陆”
目前,如此高企的物价水平使得主要发达经济体决策者除了将抑制通胀作为优先目标之外别无选择。在多次大幅提升利率后,美国和欧洲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仍处在加息通道,中短期内大概率还将继续加息。在加息的同时,美联储还缩小了资产负债表规模,即所谓“缩表”。自2022年6月开始,已连续3个月每月“被动”减持475亿美元,此后每月减持950亿美元,预计今后几年将减持3万亿美元资产。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欧洲央行的使命是确保物价稳定。在同一背景下,欧洲央行势必将动用缩表手段以抑制通胀。与此同时,美欧业已开始压缩财政赤字,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例在2022年中期已降至4%~5%的水平,欧洲的财政政策更是回归了审慎轨道。目前,货币与财政紧缩政策双管齐下至少在美国已初见效果,通胀进一步升级的势头受到阻滞。然而,美欧政策转向的风险也随之大幅上升。这不仅因为脆弱的经济对政策调整的时机、力度和连续性高度敏感,也因为各种政策遵循着不同的逻辑以至于相互掣肘或矛盾对立。紧缩宏观政策的直接后果是资本市场动荡和融资成本上升,进而压减投资,而投资尤其是有助于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投资往往是通胀问题长期解决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息导致的美元升值有助于降低进口商品与服务的成本、稀释美国的国际债务,但威胁到美国公司的海外盈利,从而降低其国际竞争力。鉴于面临的主要挑战各异,各主要经济体奉行的政策也存在明显差异。截至目前,日本仍维持超低利率不变,中国则在加大政策宽松力度。历史经验显示,强力加息抑制通胀的副作用甚大。1980年,面对涨幅高达13.6%的CPI,美联储大幅升息导致美国经济“硬着陆”,经济增速从1978年的5.5%降至1982年的-1.8%。2022年10月彭博首席经济学家预测,未来一年内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概率为100%。尽管当下美国和欧洲的就业市场表现甚佳,从而为进一步实施紧缩政策提供了可观的空间,高通胀客观上也为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创造了条件,但美欧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中短期内仍将面临更趋严峻的政策环境,同时实现抑制通胀和经济“软着陆”双重目标,对美欧决策者而言绝非易事。
(二) 美欧宏观政策转向的溢出效应
20世纪80年代初,美联储强力加息不仅导致美国经济“硬着陆”,而且还导致了40多个国家出现债务危机,其后10年间众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几乎没有增长。究其原因就在于发达经济体紧缩政策一定会通过国际贸易、跨境资本流动等渠道波及他国。这一机理在今天仍然没有改变。美元加息的直接后果之一是资金从他国流向美国。为了防止资本外流,许多国家不得不升息以对冲利差的扩大,而这反过来又会加大促进其经济增长的难度。美元加息的另外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提高其他国家的国际融资成本,二是加重美元负债国还本付息负担。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美联储加息而来的美元升值对上述三个后果均起到了叠加放大的效果。那些高负债、开放度与国情不匹配且国内市场脆弱的国家,必将饱尝货币错配带来的恶果,而那些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又不得不忍受随进口成本上升而来的通胀。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衰退,自然会降低其海外需求并殃及对外投资。如果以上某些负面情形越过特定阈值,国际机构或主要经济体无法成功协作防患于未然和有效应对,就有可能出现国家和企业债务违约,进而导致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乃至国际金融大动荡。极而言之,人类最终不得不再一次经历大衰退。2022年春夏之交,斯里兰卡宣布国家破产是不是债务违约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被认为临近违约悬崖的国家有阿根廷、萨尔瓦多、加纳、埃及、肯尼亚、突尼斯、巴基斯坦等。韩国、印尼、巴西等国家的企业因在过去10年借了巨额美元债务而被有些人视为出现企业违约的风险之地。或许更可能出现的情景是,从今天到2025年全球利息支出占GDP的比例上升至1.5%~3.0%。正如2022年9月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所提供的,如果将全球通胀率降至5%的目标水平,各国央行需再加息2个百分点,其结果可能使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降至0.5%。这意味着世界经济将陷入技术性衰退。
(三) 大规模国际制裁及其影响
乌克兰危机爆发至2022年9月,西方国家已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约1.1万项,目前仍不断推出新的制裁举措。美欧制裁不仅给俄罗斯及其关联国家经济带来直接和间接冲击,而且对世界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IMF最新预计,2022年俄罗斯经济增长-3.4%。这是比多数悲观预期要好的短期表现,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尽管欧洲大幅度减少了进口,但油价大幅度上涨还是为俄罗斯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二是俄罗斯国有部门产出占总产出的60%以上,而得到国家支持的企业抵御制裁的能力相对强一些;三是经历了多年制裁的俄罗斯对新增制裁措施具有了一定的承受力。相比而言,对俄罗斯制裁的中长期影响更值得关注。俄罗斯逐渐被发达国家限制甚至逐出其能源需求市场,不仅会改变油气供求的地缘政治经济结构,比如提升欧佩克尤其是其主要成员的石油话语权,也会加快全球特别是欧洲国家的能源转型进程,可能还会将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推迟几十年。欧洲一些国家恢复煤电厂运营便是一例。美欧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措施形形色色,既包括冻结海外资产乃至外汇储备,也包括将众多俄罗斯金融机构逐出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报文系统。制裁的次级影响更是随处可见。俄罗斯参与的多边开发银行,比如新开发银行(NDB)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其美元和欧元融资方面均遇到严重阻碍,融资成本亦因评级下调而显著上升。次级隐性影响同样巨大且主要表现之一是众多与俄罗斯有密切往来的企业因担心美国的连带制裁而不得不终止与俄罗斯的贸易投资活动。货币金融联系的政治化或武器化,在扰乱国际正常报价结算储备运行程序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世界经济必被殃及,全球货币金融体系的根基最终将被进一步撼动。
(四) 区域经贸科技机制政治化
多边谈判的一个亮点是WTO第12届部长级会议(MC12)2022年6月成功召开,164个成员最终就粮食安全、渔业补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议题达成共识。在《MC12成果文件》中各方重申了强化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必要的改革。同时,也要看到,WTO仍处于危机之中,各成员方对WTO的改革方向、改革原则、改革框架、改革内容等存在分歧,MC12没有解决诸如争端解决机制修复和规则滞后与缺失等重大问题。尽管中美两国之间的有效协调在MC12成功举办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在区域经贸科技领域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2022年5月,美国正式启动将中国排除在外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该框架包括14个成员国,覆盖25亿人口,GDP约占全球的40%,主要内容涉及互联互通的经济(贸易)、有韧性的经济(供应链)、清洁的经济(清洁能源)和公平的经济(反腐败)规则或标准设立(模块化)。与人们熟悉的区域经贸合作不同:IPEF是一个政府间或行政规则框架,不需要经过各成员立法机构的批准;IPEF是一个模块化的分拆机制,各成员可以按选项参加。它的这两个特点规避了烦琐的立法程序、简化了漫长的谈判进程、便利了成员间的务实合作,同时也带有先天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缺陷。针对中国构建排他性“小院高墙”的另一事例是2021年9月美国与欧盟创立的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2022年5月,TTC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并在声明中强调美国欧洲伙伴关系是其共同的力量、繁荣和致力于自由、民主和尊重人权的基石。暗流涌动的“友岸外包”,即西方各国政府敦促跨国公司将更多业务转向所谓“友好国家”,可以说充分地体现了“TTC精神”。2022年8月,拜登签署《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The 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包含限制中美正常科技合作条款,如授权政府在未来5年拨款1500亿美元促进研发培训以提升相对于中国的竞争力。紧随其后,美国便加强了对中国芯片出口的限制。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上述博弈,无疑会对全球贸易投资和产业链供应链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并最终波及人类福祉。
(五) 全球粮食危机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机构发布的《2022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2021年世界有多达8.28亿人面临饥饿,比一年前增加4600万人,自2019年增加了1.5亿人,有31.9%的妇女处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态,而男性这一比例为27.6%,生命或生计处于危险之中的人口增加到3.45亿人。2022年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令人焦虑的主要议题之一,短期直接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地缘政治冲突。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小麦出口大国,乌克兰危机自然对全球粮食市场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为了防止粮食短缺和粮价大幅上涨,2022年有8个国家实行了停止粮食出口政策。二是极端气候灾害导致主要产粮地区产量不稳定,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农业劳动力供给受限也在其中扮演了某种角色。三是大型跨国企业对全球粮食交易的垄断。世界四大粮油集团(即ABCD)共同控制着全球70%的谷物市场,2021年销售额达3300亿美元,它们对全球粮食供应出现结构性矛盾负有至少是推波助澜的责任。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食物浪费和全球粮食配置失衡。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高达16亿吨,价值2.5万亿美元,其中可食用部分为13亿吨。食物浪费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量的10%。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粮食生产增长率一直超过人口增长率,2021年的粮食产量再次创历史纪录。然而,越来越多的粮食没有用来满足个人消费。过去50年,工业用掉世界粮食产量增长的30%。2022年7月,FAO、IMF、WTO、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和世界银行五大国际机构负责人发表联合声明,呼吁采取紧急行动应对全球粮食安全危机:立即向弱势群体提供支持、促进贸易和国际粮食供应、扩大生产以及投资于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2022年9月,这五大机构负责人发表第二次联合声明,呼吁支持高效的生产和贸易、提高透明度、加速创新和联合规划以及投资于粮食系统的转型。总体而言,在全球领导人的共同关注下,随着粮价的逐步回落和供应企稳,除非出现环境气候变化与地缘政治等重大危机,2023年全球粮食市场保持总体稳定属于大概率事件。
整体来看,世界已经从低通胀期进入高通胀期。鉴于允许通胀的长期成本远高于短期内控制物价的成本,故治理通胀势在必行,但这或将抑制经济增速、助推滞胀。世界是否最终出现一波滞胀性衰退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通胀是否根深蒂固,二是货币政策紧缩能否使实际利率下跌,三是物价与工资螺旋式上涨态势。好消息是本轮通胀为货币政策常态化创造了条件,就业市场的宽松也为货币政策紧缩提供了空间。为防范下行风险和负面溢出效应,发达国家已承诺适当调整货币政策收紧节奏。即便美国出现滞胀,那可能也是充分就业下的滞胀。这种奇特组合需要经济学家做出解释,因而也是理论创新的新机遇。
当前,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短期问题和长期因素交织叠加,带有不确定性的短期因素不断涌现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也日益凸显,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不利因素相对以往增多。世界经济仍将处于下行通道。IMF预计,2023年占全球GDP1/3的国家将面临经济衰退。展望未来,世界经济增速还将进一步降低。2022年6月世界银行预计,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0%,其中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2%和4.2%。9月,OECD预测数据显示,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2%,较该机构6月预测值低0.6个百分点。10月,IMF预测数据显示,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7%,较2022年低0.5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1.1%,美国为1.0%,欧元区为0.5%,日本为1.6%;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为3.7%,中国为4.4%,印度为6.1%,巴西为1.0%,俄罗斯为-2.3%,南非为1.1%。
鉴于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呈现的种种迹象并考虑到各种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本报告认为,2022年按PPP计算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9%;2023年世界经济复苏将面临更大压力,低于IMF和世界银行预期的可能性较大,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5%,同时不排除出现世界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可能性,部分主要经济体甚至会出现经济收缩。从中长期来看,世界经济将行进在中低速增长轨道。未来3~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在3%左右,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双速增长格局仍将持续,并且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分化态势依然显著。
(本文为《世界经济黄皮书: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总论,注释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