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特朗普2.0阻挡不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历史大势时间: 2024-12-05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24年12月04日 作者:肖兴志 责编:万山

 

核心观点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证明,始终秉持“链”接全球与推动世界经济包容性发展理念,中国制造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显著增进人类福祉。展望2025,特朗普2.0阻挡不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历史大势,中国制造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助力全球经济复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即将到来的特朗普2.0时代,将对当前全球动荡变革期注入更多不确定性。因此,未雨绸缪、精准识别全球制造重塑的底层逻辑与一般规律,与时俱进、多措并举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水平,以全面深化改革从容应对和引领大变局,锚定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目标,助力全球经济复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新的时代内涵。

改革开放历程与中国制造“链”接全球市场一脉相承

一是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拥有工业大类41个、工业中类207个、工业小类666个,系全球唯一的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改革开放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消除绝对贫困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走向世界经济舞台中央,出口产品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以初级产品为主到新时代专精特新产品占主体的历史性蝶变,中国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62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9.9万亿元,200种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列世界第一。2023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重达到35%,居全球首位,高于第二位的美国23个百分点。

二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擦亮中国制造世界品牌。

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新三样”享誉全球,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新形势下,中国出口总额全球占比能够长期稳定在14%左右,充分彰显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显著贡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数据库数据显示,以2015年为基期(基期指数为100),2023年,中国制造业生产指数为160,显著高于美国(100)、德国(96)、日本(94)、印度(12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创新能力世界排名为第12位,系中等收入经济体里唯一进入前30位的国家,中国信息与通信技术专利的拥有量位居全球首位,比重达到14%;2024年,在世界品牌前500强中有72家中国企业,全球占比为14.4%,制造业企业25家,全球占比为5.0%。

三是比较优势互补实现中国制造惠及全球。日益深化的开放合作进程与中国制造“走出去”相辅相成,在产品贸易方面,2023年,中国向全球市场出口的制造业产品金额达到23.51万亿元,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电子元件和消费品分别有超过5万亿元、近3万亿元和2万亿元流向中国市场;在科技合作方面,中国与多国开展5G技术的合作推广,显著推动全球通信技术跨越式升级。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签署的200多份合作文件涉及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基于国家和地区比较优势的合作范围和内涵不断深化,在统筹发展战略对接与经贸合作基础上显著提升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福祉。2024年1—10月,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和非金融类投资额分别达到1486.4亿美元和266.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5.7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中国企业向境外承包工程项、劳务合作项派出劳务人员数分别为12万人和20.4万人。

全球重塑变局与中国制造提升韧性水平同频共振

一是全球重塑变局赋予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新的时代命题。地缘政治动荡频发与即将到来的特朗普2.0,为全球“脱钩断链”风险发酵提供了“温床”,也为重塑世界制造格局开启了新篇。随着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演变与竞争的日趋白热化,单边霸权正在受到强力挑战,多极化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美欧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层面联系紧密,特朗普1.0已展示出对中国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

全面围堵的事实,而从经济发展结果来看,中美经济互补性强、中国制造具有强大韧性的内在特性没有变,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加速全球布局的方向没有变,全球经济板块“东升西降”的趋势没有变,中国多元化贸易网络与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的广度、深度正在加速拓展,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内容和合作模式正在得到充实、创新,成为全球制造重塑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和安全的最大稳定源。

二是逆全球化行为催生中国提升制造韧性的战略主动。特朗普2.0或延续甚至加重涉关税、脱钩、贸易保护等行为倾向,但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间错综交叉,“小院高墙”无法阻挡中国制造主动增强韧性的能力和提升韧性水平的体制优势。作为制造业韧性的重要衡量指标,中间品贸易对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生产和销售稳定起着关键作用。2023年,中国对中间品的进出口总值达25.53万亿元,占全部进出口总值的比重高达61.1%;其中,出口11.24万亿元,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47.3%,在对冲逆全球化影响、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起到了核心支撑效果。

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协同效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政策举措提升到制度层面,充分体现了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的设立、《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北京倡议》的发布以及参会规模增长态势,集中彰显了中国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行动、责任和担当。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决定了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必然性,在全球重塑变局中亟待厘清中国制造韧性的生成逻辑,为特朗普2.0时代不确定性的到来做好一揽子政策工具储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也能为更好支撑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中国贡献。

前瞻谋划新局,为中国制造助力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动力

一是积极推动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布局,构建多元化贸易网络格局。从战略层面看,为有效应对特朗普2.0可能带来的贸易摩擦风险与潜在冲击,中国须保持战略定力,抢抓RCEP签署生效机遇,以稳步扩大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布局为目标,在提升传统贸易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深挖与中国建交的所有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潜力,给予100%税目产品的零关税待遇,尤其是加强与巴西、越南、墨西哥、印尼、印度等国家的贸易联系,构建多元化贸易网络。从开放角度看,织密陆海空立体化交通运输网,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贸易和服务贸易,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结合各地区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加快将《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复制推广到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切实提升“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的底气和话语权。从中美关系看,须用好中美经济工作组会议平台,加强对话沟通,积极推动解决经贸合作可能存在的分歧,让务实合作与互利共赢成为加快全球复苏的优先选项。

二是强力促进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增效,厚植高端化自主创新能力。从合作创新看,综合考虑风险水平和可控程度,持续缩减负面清单目录,鼓励高质量外资企业入驻,丰富国际间合作创新内涵,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关系范围,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前沿技术,推动中国制造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从创新领域看,加快突破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航天及航空发动机、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及量子计算、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节能环保及先进材料、海洋工程及深海探测、农业生物等“卡脖子”技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提升中国制造出口附加值和不可替代性,提升应对“技术断供”能力。从创新投入看,优化创新基金投入方式和领域,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捐赠等形式投向基础研究领域,为提升中国制造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韧性奠定充足的资金保障。从创新机制看,聚焦优化“四链融合”机制,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依托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平台着力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特别是紧盯制造业关键产业链风险敞口的特征与演变趋势,以新型举国体制开展专项突破行动,务必将自主创新作为提升中国制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制胜法宝。

三是前瞻谋划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内外转移,加快一体化全球复苏进程。从国内转移看,基于地区间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的考量,推动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由东部、中心城市向中西部和腹地有序转移,尤其是要科学合理布局重大生产力,充分发挥区位、人才和资源优势,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基地,须推动研发设计、金融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为制造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现代服务体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制造“硬实力”与服务“软实力”的良性互动。从国际转移看,推动食品、服装等普通制造业产业链向墨西哥、东南亚和印度转移。随着东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可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向东盟转移,统筹强化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提振经济的突出地位,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国际市场有效衔接,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出海”,以海外投资建厂与技术授权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国内企业与海外企业深度开展各类形式的合作,加快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中国贡献。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