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城市成60年中国城市发展代表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发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本报北京9月10日讯(记者李成刚)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10日发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报告》,以16个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对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科学评价,从中遴选出60个建国60年中国城市发展代表。
据介绍,这些代表城市体现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成果和产业集聚的演化路径,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国际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揭示了不同类型的代表城市所采用的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为城市未来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入围的60个代表城市按大中小分为三类,其中大城市共32个,按地域分布,东部22个、中部7个、西部3个;中等城市共13个,东部6个、中部4个、西部3个;小城市共15个,东部3个、中部4个、西部8个。
该评价标准主要考虑经济增长、人民生活、社会和谐、资源与环境保护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共16个指标,分为三大类和一个附加指标。第一类是反映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包括代表发展实力的人均GDP、代表发展速度的5年人均GDP增量、代表发展结构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代表发展效益的工业企业百元资金利税额和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代表居民生活水平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类是反映城市发展协调度的指标,包括代表人与社会和谐程度的失业率、基尼系数和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3个指标以及代表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每万元GDP用电量、每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以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个指标;第三类是反映城市发展潜力的指标,包括代表创新能力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比例、每万人专利授权量、科技三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3个指标;附加指标为“文明城市”或“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
从经济总量看,60个代表城市2007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总量的4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总额的40.7%,并且超过1/3的固定资产投资投在了这些城市。更为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代表城市全部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83%,从某种角度上反映了代表城市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从人均指标看,代表城市市辖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水平为18134元,比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高21.6%。在产业结构上,代表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总值占GDP总量比重之和为95.4%,比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体现了较高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
报告得出了五点结论:一是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效果显著,东部地区的大城市发展优势明显,中西部的中小城市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二是城市群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三是代表城市的“四化”(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水平较高;四是代表城市的发展路径具有各自特色。
报告称,在入围的60个城市中,东部地区城市31个,占比52%;中部城市15个,占比25%;西部城市14个,占比23%。这种分布呈现出东部率先、中西跟进的态势,说明东中西部共同发展的战略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研究发现,这些代表城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城市化水平位于全国前列。60个代表城市全市非农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为45.5%,大大高于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均值30.7%。二是工业化水平遥遥领先。代表城市全市及市辖区2007年人均GDP平均值分别为42863元和56878元,接近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均值21574元和30404元的两倍;市辖区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为325044元,比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水平231196元高出40%。三是市场化水平较高,代表城市有一大批是市场化改革的典范城市,其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来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是国际化水平达到或超过世界标准。一般认为,国际化城市的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超过70%。而60个代表城市200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的平均值为96.9%,远远高于70%的标准。
报告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一度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之后,呈现出逐渐加快的趋势,目前仍处于加快发展时期。正如以粗放发展模式为基础的工业化不可持续一样,在简单的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未实现结构优化的城市化道路同样是不可持续的,迫切需要实现科学发展。
“城市化质量过程明显慢于数量过程,这是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潘建成说。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