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形势好转 压力仍大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郭锦辉 作者:admin 责编:
专家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我国外贸尤其是出口未来将延续跌幅收窄的趋势。与此同时,外贸出口仍面临多重压力
海关总署10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进出口双双超千亿美元,环比增幅较大。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我国外贸尤其是出口未来将延续降幅收窄的趋势,在第四季度有明显好转。不过,与此同时,外贸面临的压力仍然很大。
外贸第四季度有望继续好转
“9月份数据在预料之中。上半年,当全球外需的形势没有好转之前,政府稳定出口的政策和企业转危为机的能力,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出口形势好转,而是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中国对欧美市场的出口份额相比全球仍然保持了上升的势头。随着外需形势好转,9月份数据显示,我们的出口形势出现了好转,第四季度将延续这一趋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9月数据和预测的完全吻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出口去年第三季度还处于高位,从第四季度开始大幅下降,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出口同比将有明显好转。从统计上看,如果出口能保持在1000亿美元以上,全年降幅将比前三季度收窄。
9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189.4亿美元,同比下降10.1%,环比增长14.2%。尽管中国9月进出口同比连续第11个月下降,但环比则已经连续7个月反弹,并且降幅呈收窄之势。
兴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先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进出口数据表明外需大幅回升,内需更加强劲。进口和出口数据均好于预测。季节调整后的环比增速很快,进出口均有实质性回升。
“目前中国商品在美国进口额中占比已连续1个季度上升,在欧日所占的比例也震荡企稳。进口持续快于出口的现象表明,市场一边在强劲恢复,一边在有力地促进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进程。”董先安说。
董先安认为,目前中国的贸易条件有利于企业。以中国加工贸易所依赖的大宗商品进口为例,大宗商品价格自金融危机以来经历过大调整,目前处在恢复通道。从总体价格指数来看,进口价格指数下降的幅度大于出口价格指数,有利于中国的进出口和利润增长。由于内需强劲,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持续在波动中上升。
张燕生预计,由于内需的好转要快于外需,进口降幅收窄会比出口调整得更快,全年贸易顺差会减少。总体看,全年进出口跌幅在收窄,但仍将负增长。
“全年出口最乐观的估计是负增长15%,而全球经济能否强劲复苏,企业有无订单将是决定今年第四季度以及全年出口形势的最重要因素。”张小济说。
外贸出口的三重压力
外贸形势好转有利于正在复苏的中国经济,不过,外贸出口好转的压力依然严峻。
“外需大幅度持续萎缩的可能性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目前出口形势好转的两个主要压力。”张燕生认为,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最终需求的产品,并且往往是全球严重过剩的中低端产品,因此更易受到贸易保护主义打击。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最近一段时间,美国、欧盟等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连连发难。“轮胎特保案”、“无缝钢管案”、“紧固件案”等接连不断,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贸易摩擦增多给外贸好转带来压力。”张小济认为,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由于就业落后于经济增长周期,同时,当需求来临时,企业尤其是本土企业都想抢占市场,各国对这些问题非常敏感,贸易保护主义在这个阶段会更加厉害,贸易摩擦也会更加频繁。
此外,人民币升值压力、利率政策、油价上涨、《劳动合同法》的出台等一系列因素也对企业形成了比较大的调整冲击。
“这次危机让我们发现,当需求萎缩的情况下,稳定出口的最大困难是渠道。”张燕生说。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营销渠道多年来主要掌握在别人手中,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当出口产品转内销时,国内营销渠道显得非常薄弱。
此外,张燕生认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在银行信用和贸易融资风险增大以后,很多企业宁愿放弃订单,也不愿意承担商业风险和金融风险。这反映出,中国在贸易融资、出口信用、出口信用保险等融投资方面的基础还不够牢固,这既包括市场商业性的,也包括政府性的。”
他建议,在国内,要进一步深化国内市场化改革,使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形成营销竞争力。在国际上,要利用全球自由贸易区、境外经贸合作发展和各种方式来建立不同产品、不同企业的营销渠道,开辟新的国际市场。另外,如何在贸易融资和其他融资、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建立与中国的贸易规模相匹配的金融支持,以及金融银行走出去,是下一步必须要努力的。
张小济认为,虽然经济复苏了,但出口部门的就业冲击非常严重,稳定外需的政策不能撤出。由于该出台的政策已经差不多都出台了,未来出台新政策的可能性也不大,重点是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