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内需将继续成为经济回升主要动力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赵晋平 作者:admin 责编:

 
     在内需增长的拉动下,四季度的进口需求将可能转为正增长;虽然全年进口无法改变负增长格局,但下降幅度有可能明显小于出口,导致贸易顺差继续缩小

   在扩大内需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基础上,促进国内市场需求今后持续增长的有利条件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将继续加大扩大内需的市场压力。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今年三季度以来,尽管这些经济体的衰退出现缓和迹象,经济下滑趋势有所放缓,并可能在近期进入复苏阶段。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发达国家经济即使走出衰退,也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较快增长水平,国际市场需求迅速回升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在今后1—2个季度内,中国出口的外部环境无法得到明显改善,外需增长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长期来看,由于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和城市化进程结束等突出矛盾,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出口再度出现2001年—2007年期间那样的持续快速增长的可能性降低,经济增长将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内需增长的拉动。因此,不论是短期来看,还是长期展望,出口环境的严峻性将继续加大经济增长向内需主导型增长方式转变的压力,并产生实际效果。

   第二,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的逐步提高、巨大人口规模将为促进国内消费增长提供更大空间和发展潜力。短期来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刺激消费政策的继续实施,将会有效拉动消费回升和内需增长。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汽车消费和住宅消费快速增长的事实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长期来看,社会保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消费市场的持续开发、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中产阶层群体的壮大将成为扩大内需的有利条件。

   第三,内需主导型产业群体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扩大内需的供给能力。在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适应国际市场需要方面,内销型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相对薄弱。这也是长期以来扩大内需的制约因素之一。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会产生倒逼机制,内需依赖型产业将得到有利发展机会,并为扩大内需创造良好物质基础。2009年1—8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国内销售产值同比增长7.6%(扣除下降6.4%的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化因素实际增长14.5%),拉动工业销售总产值增长6.3个百分点(同上扣除后,实际增长13.1个百分点),与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下降15.4%,拉动全部工业销售产值降低2.5个百分点的外需萎缩形成鲜明对比。企业“出口转内销”使中国工业的内销产值比重同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同期制造业的内销比例扩大了3.5个百分点;其中纺织、机械设备的内销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内销比重上升幅度超过了4个百分点。这些工业行业对内部市场的依赖程度明显提高。如果能够长期保持下去,将有利于培育内需主导型产业,为扩大内需提供供给保障。

   第四,扩大内需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更是一项长期的政策目标。短期来看,尽管经济增长已经恢复到较高水平,为了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具备改变宏观调控方向的条件。我国政府已经决定在今年后几个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全面落实和不断充实完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这将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扩大内需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另一方面,今后应当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为扩张性政策退出做好准备,扩大内需政策也应当由刺激总需求增长为主转向结构性增长为主。长期来看,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消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差距的政策目标也将为长期的内需增长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良好条件。

   综合上述因素,2009年四季度,中国的内需增长势头将进一步加快,预计推动季度GDP增长速度回升到9.5%,并使全年增长速度达到8.2%左右。在内需增长的拉动下,四季度的进口需求将可能转为正增长;虽然全年进口无法改变负增长格局,但下降幅度有可能明显小于出口,导致贸易顺差继续缩小。对带动贸易伙伴的出口和经济复苏产生一定积极效果。2010年,在全球经济走出衰退和国内市场需求持续扩大等因素的带动下,中国经济增长水平具有继续回升的前景,并可能达到9.0%左右的危机前水平。在本轮经济回升过程中,第三产业和纺织品、非金属材料、机械设备等大宗商品需求增长将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主要因素;部分领域的过度投资和通货膨胀风险则是最需要保持关注的问题。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