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正确判断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李晓华 吕铁 江飞涛 作者:admin 责编:


 

    ——钢铁行业内部存在明显结构性过剩,但钢铁消费尚未达到饱和点,未来仍将保持增长趋势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

   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国内表观消费量4.53亿吨,直接出口折合粗钢6000万吨,生产能力超过生产量1.6亿吨,超过国内消费量2亿吨。按照欧美国家将产能利用率明显低于79%—83%作为产能过剩的标准,我国钢铁行业在2008年就已经出现产能过剩。

   进入2009年以来,随着国家“扩内需,保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钢铁行业运行形势持续好转。2009年2月开始,粗钢产量已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同时产销率开始出现复苏,库存也在下降。到2009年5月,产销率恢复到正常水平,国内89家大中型钢厂自2008年10月亏损以来首次盈利。根据新增产能及淘汰落后产能的情况,估计2009年粗钢产能大致与去年底的6.6亿吨持平,最高不超过7亿吨。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6月份粗钢产量达到4943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近6%,折算成日产量为164.8万吨。按6.6亿吨年产能计算,产能利用率已恢复到90%以上,即使按照7亿吨年产能计算,产能利用率也已超过85%。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产能过剩已经开始缓解。

   虽然6月份钢铁行业总体形势向好,但钢铁行业内部却存在明显的结构性过剩,主要表现为高端产能过剩,低端产能相对不足。由于一段时期内市场紧俏加之产业政策的鼓励,我国高附加值的钢铁品种如不锈钢、宽厚板、热轧和冷轧薄板等的产能扩张很快。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粗钢能力5000万吨左右,其中90%的对应品种为板材。以冷轧板材为例,2001年至2007年,我国各类冷轧机组(包括冷轧机和冷轧带钢轧机)的产能由1300万吨升至5000万吨,2008年底更是达到7500万吨,远远快于同期我国全部钢材产能的增速。

   但是进入2009年以来,板、线材的市场需求明显分化。对建材尤其是螺纹钢和线材产品的需求快速上升,建筑钢材特别是铁路建设所需的钢轨产量已达历史新高,企业已出现超负荷生产现象,而热轧板卷、中板等板材品种市场呈现明显的供大于求状况。反映在企业的生产上,转型为主产板材的大型钢铁企业大都在减产,而以生产线材为主的中小钢铁企业却在加速马力生产,大多建筑钢材生产企业甚至连要关闭或已关闭的产能都重新开动起来。今年以来排在增产前50名的绝大部分是500万吨以下的中小民营钢铁企业,宝钢、武钢、鞍钢等大企业都在限产,比例大致在20%左右。此外,我国钢铁行业的结构性过剩还反映在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产能的数量依然非常可观。2008年底,不符合产业准入标准的炼铁产能1.6亿吨左右、炼钢产能1.9亿吨左右,相当部分是近几年盲目投资违规建成的。

   今后几年钢铁行业需求与产能过剩情况的判断

   我国钢铁消费尚未达到饱和点。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工业化基本完成、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的时候,钢材消费将达到饱和点。钢材消费达到饱和点所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我国一个也没有达到,因此未来我国钢铁消费仍将保持增长趋势。但是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钢铁需求增长速度将放缓。从钢铁消费强度变化的一般规律看,工业化初中期即人均GDP1000美元—2000美元阶段,钢铁消费强度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工业化中后期即人均GDP2000美元—4000美元阶段,钢材消费强度将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后,钢材消费强度将持续下降。虽然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近年来单位GDP消费的粗钢量已经出现了逐年走低的态势。我国亿元GDP耗钢量2003年为1906吨,2006年为1832吨,2007年为1761吨,2008年又下降至1506吨。随着钢铁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矿石、水、能源和环保压力不断加大,以及国家大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未来我国钢材消费强度还将继续降低,钢铁需求的增速也将逐步下降。

   第二,今后几年钢铁行业仍将面临较大的产能过剩压力。从钢铁供给的角度看,未来几年首钢曹妃甸基地、宝钢湛江基地、武钢防城港基地、鞍本钢铁鲅鱼圈基地以及黄骅、京唐、日照、南沙等地的大型钢铁基地将建成投产,钢铁产能将会有较大的增长。而从需求的角度看,当前的需求恢复主要是靠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但这种依靠财政投资扩大的需求是很难持续的。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将在2010年结束,基础设施投资届时将大幅度减少,并且2008—2010年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还会对未来的投资形成巨大的挤出效应,使未来基础设施投资低于正常水平。因此,钢铁行业2009年5、6月份以来的繁荣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随着钢铁产能继续扩张、钢铁需求增速放缓甚至出现下降,未来钢铁行业仍然面临较大的产能过剩压力。

   第三,钢铁行业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2009年以来出现的线材供应紧张主要是由国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的,由于未来我国城市化率的提高很可能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因此随着这一轮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结束,线材的需求会有所降低,并将面临巨大的产能过剩压力。另一方面,板材、型材等高档产品需求将向好的方向发展。对板材、型材需求较大的主要是汽车、家电、船舶、钢结构等行业,未来几年这些行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我国人均GDP水平已经达到汽车大规模进入家庭时期,汽车产业将保持较快增长;第二,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的比重多在20%以上,而我国目前钢结构建筑的比例不到万分之一,发展潜力非常巨大;第三,汽车、船舶、集装箱、家电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且竞争力持续提高的产业,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恢复,上述产品的出口将会进一步增长,从而带动钢铁间接出口的增长。

   解决我国钢铁行业供求矛盾的对策建议

   第一,保持钢铁产能适度增长。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推进,机械装备、汽车等主要耗钢行业的快速增长,我国钢铁的表观需求量还会进一步增长。因此,钢铁行业产能应保持适度增长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既要防止投资的过快增长、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又避免因为对新增投资的过度限制而出现供应紧张的局面。但是国家的产业政策应该吸取2008年底以来出现结构性过剩的教训,在具体的产品结构投向上给企业投资决策以更大的空间。

   第二,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既是优化钢铁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又是抑制产能过剩的主要举措。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中央政府虽然提出钢铁行业的准入标准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目标,但是地方政府出于当地的增长和税收考虑,往往采取变通做法保留这些落后产能。今后一方面要加大对地方政府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情况的检查力度,另一方面要对落后产能企业实行严格的差别电价、水价政策,使其在经济上无利可图,迫使其主动退出。另外,淘汰落后产能应该更多以环保指标和能耗、水耗指标作为标准。因为目前以设备规模作为准入标准的做法,往往促使企业采取简单扩充设备规模和产能的应对办法,不但不能减少落后产能,反而导致落后产能的增加。

   第三,促进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的整体装备水平虽然与国外先进水平接近,但是在自主创新能力、工艺水平、质量控制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这就造成一方面大型钢铁企业板材产品的高度同质竞争以及钢铁行业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我国每年还需要进口700万吨左右的关键品种钢材以满足国内需要。因此,要鼓励和扶持大型钢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型产品以实现差异化竞争。

   第四,继续扩大国内外需求。虽然2008年底钢铁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已大为缓解,但是未来两年还有大量投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市场需求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保持钢铁行业的供求平衡状态,一方面要继续落实4万亿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通过国内经济的回暖带动钢铁内需的增长。同时,国家投资重点工程的钢材采购要向大型钢铁企业倾斜,提高大型钢铁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另一方面,钢铁的出口形势仍然十分严峻,2009年上半年钢材出口量累计下降65.45%,因此仍然要保持当前较高的出口退税率和较低的出口关税,促进钢材出口的回暖。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