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明年宏观调控可取增长和物价“双稳”方针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作者:admin 责编:

 

    调控成效明显 经济稳定回升

  ■课题负责人:刘世锦 金人庆 侯云春 卢中原

  ■课题协调人:余斌

  ■报告执笔:刘世锦 余斌 陈昌盛 李建伟 杨建龙 张立群 方晋

   经济稳步回升态势基本确立,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在于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也是为启动新一轮增长周期奠定基础的关键年,建议宏观政策采取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双稳”方针,即稳定增长,既要防止增长速度再次下滑,也无必要简单追求更高的速度;稳定物价,使CPI保持在3%左右、不高于5%的水平,防范物价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

   明年的增长态势和动力格局总体将好于今年,但仍不排除由投资或出口波动带来的风险。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前期国内信贷的空前宽松,房地产市场未经实质性调整就开始再度走高。“价涨量跌”将使房地产商的资金再度紧张,金融体系风险增加,信贷会被迫加速紧缩。“资产泡沫—需求萎缩—金融风险加剧—市场进一步萎缩”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将会使已有的稳定回升局面受到冲击,并可能使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境。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经济增长在二季度初步企稳的基础上持续回升。随着市场驱动的投资和消费增长加速,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逐步增强,“保增长”取得明显成效,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略高于8%。在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衰退的背景下,这一成绩来之不易。

   2010年经济运行有望在今年的基础上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资产价格和物价过快上涨的压力较大,投资和出口波动的风险仍然存在,建议宏观调控采取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双稳”方针。同时,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充分利用危机中潜藏的机遇,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经济回升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

   1—9月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多:

   投资持续高速增长;消费增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出口降幅收窄,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工业增长稳步上升,效益逐步改善;农民工回流增加,就业状况有所改善。

 

 

 

   今年以来,政府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经济运行在第一季度达到周期谷底后,开始企稳回升。在政府投资增长接替出口下降的“第一次接替”成功实现之后,市场驱动的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在政府投资扩张效应减弱后成为增长主导力量的“第二次接替”逐步形成。从近期数据看,“第二次接替”的态势得到加强,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多。

   一是投资持续高速增长。1—9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3%。近6个月来投资增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水平,其中新增部分增幅均超过60%。

   从行业看,除了政府投资集中的行业之外,房地产、汽车两大以市场驱动的先导产业的投资也在加速。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从2月份的1%上升到9月份的17.7%。1—9月份,汽车产、销量累计分别达到961万辆和966万辆,同比增长32%和34%,拉动汽车及相关产业的投资增长。从不同所有制企业看,除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48.4%外,个体经营企业投资增速达到34%,外资企业投资也在逐渐恢复。9月份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8.93%,这是自去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连续两月出现的正增长。

   二是消费增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前9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1%,其中,7—9月份增速分别为15.2%和15.4%、15.5%。扣除价格因素,累计实际增幅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农村消费促进政策效果明显,县及县以下消费增长15.9%,比市级增幅高出1.1个百分点。

   分类别看,除汽车、家电等受政策影响较大的消费品外,家具、五金等增速持续回升,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额同比增长21.5%。我国居民的高储蓄和消费结构升级特征,与今年的低价格和刺激性政策的有机结合,共同支撑了消费的稳步增长。

   三是出口降幅收窄,国际市场份额提高。1—9月进出口总额下降20.89%,较上半年降幅缩小2.5个百分点。7、8、9三个月单月出口规模均超过1000亿美元,经季节调整后,9月份出口环比增长6.3%。但受去年基数较高的影响,同比仍负增长20.1%。出口价格指数从1月的102.3降至9月份的90.9,出口实物量降幅明显低于价值量降幅。同时,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出口下降幅度超过我国,我国出口产品占主要贸易伙伴的市场份额有所上升。按照进口国统计,2009年上半年,我国占美国、日本和欧盟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8.7%,22.3%和17.5%,比2008年底分别高出2.6、3.5和1.5个百分点。

   四是工业增长稳步上升,效益逐步改善。1—9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呈持续回升态势,9月份增长13.9%。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9月份达到54.3%,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采购量指数上升幅度更大,分别达到58、56.8和58.4,制造业景气继续向好。值得重视的是,在本次危机中下滑幅度最大的重化工业开始迅速回升,成为近两个月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9月份工业增加值增幅比8月份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1.3个百分点来自于重工业的贡献。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已由负变正,9月累计增长3.4%。虽然实现利润仍负增长,但降幅已大幅收窄,经济效益逐步好转。

   五是农民工向城市回流增加,就业状况有所改善。截至6月底,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到15097万人,创历史新高,比去年末净增加1059万人,目前97%左右的农民工已经找到工作。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连续4个月超过50,9月份已经达到53.2。就业形势的稳定和改善,将为下一阶段经济的健康运行奠定较好基础。

   总体而言,与上半年相比,三季度以来经济回升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出现二次探底的风险已经很小,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阶段性成功。预计2009年全年有望实现略高于8%的经济增长。

   明年有望争取经济平稳增长和物价温和上升的较好局面

   明年的增长态势和动力格局总体将好于今年,但仍不排除由投资或出口波动带来的风险。

   房地产市场未经实质性调整就开始再度走高。如果房价继续过快上升,则存在泡沫化风险。

   关注明年是否会发生明显通货膨胀,要优先关注资产及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的风险。

   明年,我们应积极争取经济适度增长,GDP增长8%左右;物价适度上涨,CPI涨幅3%左右。

 

 

 

   (一)增长相对平稳,但不排除总需求波动的风险

   2010年经济增长在今年稳步回升的基础上,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除了消费将保持稳定增长外,主要支撑因素还包括:

   第一,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一方面,今年新开工的众多投资项目属于中长期大型项目,建设和投资周期长。另一方面,虽然政策效应在递减,但尚有释放空间。根据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安排,2009年公共投资增加的4875亿中,前三季度投放了2800亿,尚有2075亿需要在第四季度投放。明年增加的公共投资预算是5885亿,若按计划实施,将会发挥明显的乘数拉动作用。

   值得重视的是,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市场驱动的投资活力趋于增强。根据土地购置情况测算,前8个月房地开发商累计囤地约12亿平方米,为近年新高。房地产开发投资周期往往跟随信贷投放周期变动,目前企业资金供给明显改善,自6月份起单月新开工面积已开始超过去年同期水平,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新开工面积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第二,出口增长将由负变正。国际经济环境趋于改善,8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达到53.1,为26个月以来的新高;新订单指数达到58.2,创61个月以来新高;9月虽略降但仍处高位。OECD地区及其他重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先行指数都在持续回升,金融产品的风险差价在缩小,金融市场功能逐步恢复,国际经济整体已经企稳并逐步复苏。继日本、德国和法国在第二季度出现正增长后,美国也在第三季度实现年年率3.5%的正增长。虽然全球需求在较长时期内尚难快速回升,但恢复性增长已经开始,预计明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将实现正增长。

   我国出口市场预期开始转好,9月份我国PMI出口新订单指数提升为53.3,连续5个月超过50,而且订单开始由短变长。随着我国刺激出口政策效应的进一步发挥,加上年底往往是全年出口高峰,不排除今年11月或12月单月出口出现同比正增长的可能。预计2009全年出口仍负增长16%—20%,但明年有望实现8%—10%的正增长,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也将由负变正。外需的适度恢复,不仅会适当减轻对内需的压力,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内外需关系的调整。

   第三,经济运行步入周期上升阶段。经济周期波动存在不确定性,但也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从1995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经验看,经济周期运行从谷值到下一轮峰值平均持续时间在20个月以上。我国本轮周期的谷值已经在2009年第一季度(具体为3月份左右)出现,此后进入回升阶段。考虑到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基数较低,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增长可能达到较高水平。

   在以上因素的支撑下,明年的增长态势和动力格局总体将好于今年,但仍不排除由投资或出口波动带来的风险。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前期国内信贷的空前宽松,房地产市场未经实质性调整就开始再度走高。如果房价继续过快上升,则存在泡沫化风险。房价等资产价格泡沫一旦形成,将对市场真实需求形成抑制,进而制约实体投资增长。“价涨量跌”将使房地产商的资金再度紧张,金融体系风险增加,信贷会被迫加速紧缩。“资产泡沫—需求萎缩—金融风险加剧—市场进一步萎缩”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将会使已有的稳定回升局面受到冲击,并可能使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境。另外,出口也存在变数。美国经济当前的复苏主要靠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这些政策预计从明年初开始将逐步退出,美国经济能否凭借内在力量维持复苏势头也有不确定性。

   (二)物价存在过快上涨的压力

   相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是明年更大的不确定因素,也是明年经济运行中诸多问题的焦点。

   第一,物价触底回升态势已经确定。尽管CPI、PPI当前维持双降格局,但降幅明显收窄,环比出现持续回升态势。其中, CPI回升主要受食品和住宅价格增速由负转正拉动,9月份二者对CPI回升的贡献超过90%。由于生活资料价格回升以及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PPI降幅也在收窄。CPI和PPI在7月份均达到本轮最低点,结合当前经济稳步回升态势,未来价格继8月份后将呈稳步回升态势。综合考虑基数和新涨价因素,预计CPI将在今年11月份转正,PPI将在年底前后转正,通货紧缩状态将随之结束。

   第二,物价存在上涨过快的压力。危机以来,物价水平走低,主要是受需求下降和企业“去库存”的双重影响。目前,企业去库存已经结束,“再库存化”持续进行,加上经济整体企稳回升,需求在逐步恢复,预期日渐改善,价格进入稳步回升通道,此其一。其二,我国物价对食品价格波动十分敏感,随着猪肉、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将带动食品价格上涨,进而推高物价。其三,受国际经济企稳复苏影响,大宗商品价格逐步回升,输入性涨价因素成为物价上涨的又一力量。2009年初至今,原油价格上涨64%,铜价涨幅超过110%,金价持续攀升超过1000美元。其四,物价终究是货币现象,根据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与CPI之间的长期关系,一般CPI走势滞后M1约6-8个月。M1和CPI分别于2009年1月和7月触底,预计CPI将持续回升。

   第三,物价涨幅存在不确定性。我国在本次经济危机中率先复苏,也将较早面临通胀压力。2010年物价适度上涨是否会演化为明显的通胀,关键看三个因素:

   (1)货币向物价的传导速度。当前我国M1增速达到1997年以来新高,并将在短期内超过M2的增速,货币活期化和流动性在明显提高。如果货币流向引导不好,将推动物价过快上涨。

   (2)美元贬值及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程度。根据美国历次危机经验,随着美国国债规模攀升,当10年期与3个月期国债收益率差再度缩小时,美元汇率将呈持续贬值趋势。由于美元为主要结算货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与美元走势高度负相关。美国国债规模短期内难以下降,美元可能会步入新一轮贬值周期,相应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持续上升,甚至少量的增量需求都可能快速推高其价格。

   (3)资金转移及热钱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危机爆发后,国际资金出于避险的目的,美国国债、黄金等具有避险特性的资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呈现持续升值态势。当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为了获取更大收益,这些资金将转入大宗商品或者高成长的新兴市场。最近几个月我国外汇储备中不明资金流入在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趋势。以上三个因素如果发生快速变化,则资产价格和物价上涨的压力将明显增加。

   当然,由于当前总需求仍然相对不足,粮食持续丰收,而且国际总需求恢复缓慢,加上产能过剩的抑制,总供求格局决定明年的物价走势会与2007年的情况有所不同,通胀压力最有可能通过资产价格向要素价格传递。所以,关注明年是否会发生明显通货膨胀,要优先关注资产及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的风险。

   (三)积极争取经济平稳增长和物价温和上升的有利情景

   基于以上分析,由于存在总需求波动风险和物价过快上涨压力,明年的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可能会出现不同组合。经济运行主要有三种情景:

   第一种情景:经济适度增长,GDP增长8%左右;物价适度上涨, CPI涨幅3%左右。

   第二种情景: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都高位运行,GDP增长10%左右,CPI涨幅高于5%。

   第三种情景:经济增长放缓,GDP增长7%甚至更低;物价水平明显上涨,CPI涨幅达到5%甚至更高,出现“低增长、高通胀”局面。

   我们应该积极争取第一种情景,尽力避免第二和第三种情景。在今年经济稳步回升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条件的变化,预先做好应对投资大幅波动、资产价格和物价过快上涨的准备,并前瞻性地进行预期调整和政策引导,2010年有条件争取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物价温和上升的较好局面。

   实施增长与物价“双稳”方针,着力提升增长质量和效益

   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在于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主要措施有:

   保持货币政策的灵活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供给管理,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扩大对内开放,激活内需潜力;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继续稳定出口,实施多元化“走出去”战略。

 

 

 

   经济稳步回升态势基本确立,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在于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也是为启动新一轮增长周期奠定基础的关键年,建议宏观政策采取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双稳”方针,即稳定增长,既要防止增长速度再次下滑,也无必要简单追求更高的速度;稳定物价,使CPI保持在3%左右、不高于5%的水平,防范物价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同时要把更多的空间和精力放在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上,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切实扩大对内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危机中潜藏的机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防范和化解短期与中长期潜在风险,进一步降低发展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在提高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上取得显著进展。

   第一,保持货币政策的灵活性。货币政策既要保持一定连续性,也要具有足够的灵活性。明年要将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控制在合理水平,既要避免信贷规模大幅度缩减,又要防止流动性过于充裕。加强资金流向监管,引导资金及其他资源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流向市场驱动的投资领域,特别是中小企业;流向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的领域;流向有利于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中长期竞争力提高的领域。积极应对美元汇率波动风险,防范国际资金异常流动的冲击。

   第二,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鉴于今年财政增收压力较大,需关注为完成增收任务层层压指标,加大企业实际税负的倾向,以免给尚未摆脱困难的企业增加新负担,阻碍市场力量恢复的进程。明年要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落实预定的公共投资计划,保持投资稳定增长;要着力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将减税负与促就业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程度。

   第三,加强供给管理,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根据工业化、城市化长期趋势,加快制定面向长远的国土资源规划和城市、产业布局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与宅基地置换方式创新。协调好农业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间的关系,保持城市建设用地合理增长,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城市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创造条件逐步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同时,注意引导和保护好房地产市场需求,保持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完善金融、财税政策,加大对居民合理购房需求的支持。

   第四,扩大对内开放,激活内需潜力。在我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同时,对内开放不足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抑制内需增长的重要因素。必须冲破现有利益格局制约,真正推倒社会资本和民营经济面前的“玻璃墙”。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垄断行业改革,加快放宽铁路、电信、电力、石油、金融等基础产业,教育、医疗、文化、出版等服务业,以及部分城市公共事业的准入管制;既要有大的原则,也要有可操作的实施办法,真正做到公平准入、公平竞争,充分发挥地方、企业、民间投资的积极性,缓解结构性供给不足矛盾,满足居民不断扩大的需求,提升内需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第五,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理顺煤、电价格,完善天然气定价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研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理顺环境税费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研发的支持,积极引进节能环保先进适用技术。探索建立适合我国现阶段实际的节能减排交易体系,利用市场机制提高节能减排效能。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六,继续稳定出口,实施多元化“走出去”战略。危机不大可能使全球化进程停顿或倒退,反而有可能在全球性结构改革的基础上得到深化。国际经济在危机后将逐步恢复,但并不是回到几年前的原状,而将是一种有某些结构性变化后的新格局。理顺内需和外需比例的关系,与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长期并行不悖。要保持政策连续性,继续稳定出口。尤其要珍惜和抓住危机中潜藏的机遇,在重视开发海外能源矿产资源的同时,通过合作并购等多种渠道,发掘人才、核心技术、品牌、渠道等优势资源,提升我国企业在产业链中的高端系统集成能力,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和控制力。积极实施多元化战略,理顺机制和政策,加强沟通协调,为企业“走出去”营造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