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向经济社会的共享式发展迈进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郑慧 作者:admin 责编:


 

    要科学分析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总体环境,合理把握对内、对外政策的重点

 
   从目前的情况看,全球经济有望在2009年第四季度恢复增长,2010年以后缓慢复苏。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国内发展阶段的变化叠加在一起,使危机后经济的发展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应对新的形势,迫切需要科学分析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总体环境,合理把握对内、对外政策的重点。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环境

   第一,逐步向经济社会的共享式发展迈进。

   经过30年持续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提高。本次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某些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一是高增长、低就业问题。GDP的增长速度很高,但现有的增长模式并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二是内需启动乏力表明社会保障体系亟须完善。三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结构也发生较大波动,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为应对经济危机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中国经济在后危机时代要向共享式发展阶段迈进。中国要促进经济转型,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把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迈向高增长、高就业的发展模式;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使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保护弱势人群,迈向社会服务均等化的发展阶段;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潜在的动荡因素,及时化解矛盾,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

   第二,内外制约因素凸显,保持高速增长有一定难度。

   从2000年开始,我国经济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2001年到2008年,GDP的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高速发展积累了不少矛盾,尤其是受金融危机时期各国政府刺激经济政策的影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内外制约因素凸显,保持高速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从外部环境看,外需减退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较大。经历了本次金融危机,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国民的消费理念有了较大转变,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抑制国民非理性需求的相关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危机后,全球市场萎缩,就业率下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贸易摩擦;中国将在国际社会承担更多的义务和面临更大的压力,突出表现在气候和环境保护问题上。

   从国内情况看,一方面,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逐渐减弱。经过前几年的投资扩张,不少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2008年我们又实施了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不少领域的投资已经接近饱和,而消费增加和内需启动尚需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就资源条件、环境约束的要求来看,危机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很难以原来的粗放发展模式获得高速的持续增长。

   第三,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中的话语权将逐步增强。

   金融危机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和发展态势好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2008年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2%,已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世界政治版图正随之发生变化和调整。这对中国来说,将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存在诸多实现自己利益诉求和主张的机会。

   为走出金融危机,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发展思路。预计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会比较激烈。如果中国能从国家战略角度把握能源科技发展,同时,抓紧研究碳交易相关规则,建立健全碳金融交易市场,中国将能依靠强大的市场潜力获得话语权。贸易方面,如果进出口年均增长8%,中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在大宗商品、资源的定价权上,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尤其是期货市场的发展壮大、企业应对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增强,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集中在欧美国家手中的局面将逐步改变。作为许多资源性产品市场中重要的供方和需方,中国的话语权会逐步提高。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内外政策的重点

   第一,对内政策的重点:调整结构,促进经济的平衡增长。

   调整需求结构,大力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后危机时代,中国的经济增长应逐步从主要依靠外部需求(出口)和投资增长转变为依靠扩大内部需求尤其是农村消费需求为主兼顾贸易增长的发展模式。在政策取向上,要合理把握社会投资总量规模,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长水平;要积极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切实推动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使农村和农民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改善消费环境,顺应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将现有的鼓励消费政策长期化。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健全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机制以及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协调机制,为产业区域转移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大力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未来五年,形成全国范围内较为完善的主体功能区体系,统筹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另外,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和形成一批在今后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内在全球范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不断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分配状况是否公平,既影响经济上的激励效果,也影响社会稳定。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调整收入分配机制的关键时期。我们的目标是在兼顾效率的前提下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使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进步的成果让全体国民共享。要建立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要进一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减缓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东、中、西地区的收入差距;四是要加强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困难人群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对外政策的重点:坚持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重建。

   减少贸易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长期以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积聚了不少矛盾和问题。现在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依赖外需的趋势不可持续,要在保持外需份额基础上不断开拓内需市场,这也为解决贸易顺差问题提供了契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快外贸总体战略调整,变“出口主导”为“进出口并重”,变“外部市场为主”为“内外部并重”;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外资政策,加快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步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协调发展,逐步建立企业、政府、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贸易摩擦解决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出口层次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审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重建。金融危机过后,国际金融体系面临改革。随着美欧经济的下滑,新兴国家的迅速发展,虽然短期内美元的主体地位难以撼动,但长期来看,国际货币体系将继续向多元化方向演变,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我们要把人民币的国际化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以及中国的诉求结合起来,稳步提高中国在世界金融体系的竞争力。要积极推进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加快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推进跨境贸易结算试点,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外汇储备;要加强与欧元区、拉美、东北亚、金砖四国等的区域协调,广泛建立自由贸易区,努力推动建立一个多极化的制衡机制;建立防范人民币国际化负面影响的机制,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科学的风险应急预案与预警体系。

   坚持对外开放战略,更深更高层次地融入国际经济体。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经济发展。要考虑各国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差异,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对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在内的“中国资本”进行全球化配置,提高我国在全球贸易分工体系与金融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同时,要加快推进双边自由贸易进程,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制定中长期自由贸易谈判策略。积极拓展以区域合作为基础的多边经贸合作,借助博鳌亚洲论坛等组织推进亚洲开放和合作新机制,利用金砖四国峰会等开展多层面、多领域的战略合作。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