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难点在哪儿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蒋文婷 作者:admin 责编: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徐翌成认为,国内金融机构完全可以成为对外投资的专业主体

   “中国企业在全球跨境并购中参与时间较短,经验相对不足。整体而言,在全球跨境并购中仍是个新手。”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徐翌成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状况如是说。

   他认为,面对这种情况,国内金融机构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专业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促进企业进行海外并购。

  并购经验相对不足

   “中国企业仍处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缺乏对行业周期的前瞻性分析和海外并购的经验,尚未形成海外并购所需的各方面人才储备,特别是缺少有全局视野的领导型人才。”徐翌成说。

   资料显示,2009年6月,中铝总公司以195亿美元认购力拓发行的可转债及参股力拓旗下核心资产,其后力拓董事会单方面宣布撤销该项交易,并购行为终止。

   2009年9月,中海油与中石化计划以13亿美元联合收购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持有的安哥拉一油田20%的权益,后因其他股东行使优先收购权而失败。

   不难看出,中国企业在现阶段的海外收购中,除自身缺乏明显竞争优势外,还存在诸多非商业性的困难。

  并购中存在不利因素

   “由于中国与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差异,从而将普通交易上升到政治高度看待,进行最为严格的审批,甚至对交易进行阻挠。”徐翌成分析,也有外国企业的员工及当地民众由于对中国企业不了解,而形成不信任,担心自己的工作岗位、福利等问题,从而驱使当地工会等组织出面干预交易。特别是当交易涉及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时,大多数国家均将其视为国家命脉,不愿意轻易拱手让给别国。

   另外,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也面临国内的一些不利因素。目前,中国企业境外收购需要多个部门审批,决策流程长,失败风险大,也使目标企业对于中国企业的收购存在较大担心。

   而一些中国企业收购海外资产后,出于自身管理能力和国际化运作经验的限制,通常难以进行市场化管理,这对成功实施海外并购,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对此,徐翌成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核心是在国有资产的代理人制度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将核心人员的决策与企业长期发展相统一;如何通过合理的机制,使企业各部门的决策和企业长期发展相统一。

  融资能力最具优势

   在海外并购中,与其他竞争者相比,中资公司尽管在项目审批、报价等方面往往并不具备优势,但在后期融资方面却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解决了国外当局所最关心的长期发展隐患。

   “融资能力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徐翌成坚定地说,国内金融企业应在融资方面给予中国非金融企业足够的支持,让其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成功获得更多的优质投资机会。

   中资金融机构,尤其是政策性银行,所提供的融资条件较为优厚,在融资成本、贷款期限等方面均有显著优势。

   “中国金融机构通常都愿意为非金融企业境外投资提供贷款,一般规模较大,可以满足项目开发的融资需求。”徐翌成说,同样,在企业后续融资方面,中资银行为实力较强的中资企业及在海外的合资实体提供的贷款门槛一般较低,限制条件也较灵活。

  金融机构的协同作用

   “目前中国的资本更多的是集中在金融体系里,金融企业应该更多地为非金融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非金融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应有意识地寻求金融企业的支持。”徐翌成表示。

   他建议,中国金融业和非金融业在对外投资中应进行战略协同,充分发挥国内金融机构在并购中的专业主体地位。中国金融机构资金实力雄厚,特别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能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而且,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也呈现多样化。以基金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已越来越多地单独或联合参与到境外收购中,一方面提供部分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多元化出资主体还可以降低政治敏感性。

   此外,“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也能全面综合地考虑企业收购前后的资金需求,协助提供多种市场化融资解决方案。”徐翌成表示,在海外并购中,相较于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在如何谈判、投标以及如何进行后续管理等方面都有更丰富的经验。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