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扩大内需应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唐福勇 作者:admin 责编:

 

央行发布的200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那就是如何才能进一步拉动内需,保持内需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虽然目前全球经济出现企稳迹象,但市场普遍预计,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中国经济也将在较长时期内继续面临外需萎缩的压力。央行报告分析认为,在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以及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一直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居民整体消费能力和意愿的提升。

   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要进一步加快推动经济增长向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拉动的转变。从短期来看,在“家电、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下,中国居民消费保持了较为良好的增长势头,但由于家电下乡等通过财政补贴来刺激消费的效应主要着眼于短期,其可持续性难以保证。从中长期看,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大尚存在较多体制性障碍,除经常提到的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关涉民生的问题外,进一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任务也十分艰巨。

   央行报告分析认为,在中国,一方面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偏低,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代表劳动者所得的劳动者报酬占GDP50%以上,2001年后这个比重不断下降,到2007年已降至39.7%。而代表政府所得的生产税净额和代表企业所得的固定资产折旧及营业盈余占GDP比重则分别由1990年的11.7%和34.9%上升到2007年的14.2%和46.1%。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 发布的2007/2008年度报告,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高达0.469,不仅超过国际上0.4的警戒线,而且高于报告中127个国家的平均值,属于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国家。

   国际经验表明,国民收入分配问题的改善对于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十分关键。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由此发起了一场消费者革命,成为日本经济起飞的转折点,中产阶层迅速崛起,大部分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无独有偶,在近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15周年校庆论坛上,经济学家吴敬琏也表示,目前单纯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做法无法持久,必须通过产业提升,使普通劳动者收入持续增长才能扩大内需。他认为,目前消费不够的根本原因是收入不够,尤其是普通劳动者和专业人士的收入没有得到应有增长。

   近期,中国有关部门为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从总体看,财政、企业、居民三者之间尚未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通过一揽子措施,彻底扭转居民收入增长滞后和差距扩大的局面。

   央行报告在专栏中建议,一是在初次分配领域,应加强对不同地区和行业工资水平的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工会等部门的作用,增强企业职工利益话语权;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薪酬管理,规范津补贴的同时实施绩效工资,逐步形成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以及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二是在再分配领域,应进一步完善宏观收入分配调节机制,通过加强税收调节、转移支付和增加公共财政投入等方式让利于民、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三是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为居民提供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渠道,如发展多种形式的员工持股、股权激励制度,以及划拨国有股做实个人养老金账户等方式提高居民参与资本分配的程度,使社会各阶层能更加均衡地享受企业利润增长的收益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此外,还要进一步推动社保、医疗、住房、教育等领域的改革,逐步降低居民在这些领域的支出负担,为中长期居民消费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