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货币政策三个动态平衡不能偏颇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1月以来大盘连续下跌,沪深300指数单月跌幅达到10.39%,市场普遍预期的1月行情落空。对此,很多卖方机构的解释多是“货币政策提前转向紧缩,2010年将会和2004年非常像”。应该说,这样的判断和表述既不准确,也不科学,如果不对这一问题分析清楚,投资者有可能会继续受到误导。以笔者的判断,今年的经济形势决定了央行不可能实行全面紧缩的货币政策;今年的货币政策将是总量上不多不少,结构上有保有压。
对经济形势的一个最基本的观察是,2010年中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点而非景气高点,世界主要经济体还处于复苏的初期,全面紧缩的货币政策并不存在经济基础。
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来看, 2010年经济会呈现较高增长,但这是政策刺激下的增长,经济内生增长依然存在不确定性;而2004年私人投资高增长是经济内生需求引发的,如果当时不加以抑制的话会延续很长时间。
从外需来看,2010年出口会呈现恢复性上涨,但美欧日经济的复苏还存隐忧,外需复苏的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2004年美国和日本均处于2000年以后经济增长的高点,欧洲经济也处于稳步复苏阶段。
从通胀压力来看,由于欧美经济处于复苏早期阶段,产出缺口为负,2010年的中国通胀将处于较低水平,CPI指数个别月份较高也更多的是基数效应;2003年中国经济就出现了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情况,CPI指数在2003年12月就突破了3%的警戒线,2004年上半年CPI指数继续快速攀升,最终在7月份达到5.3%的最高点。
从外部政策环境来看,2010年美欧日的政策首要任务是保证经济复苏,控制通胀还没有上升为主要任务,从本届达沃斯论坛来看,主要经济体在政策退出方面更加谨慎;2004年美国、欧洲都处于快速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部分国家中央银行已改变中性的货币政策,将反通货膨胀作为主要政策目标,美国于当年6月30日首次加息25个基点。
通过上述2010年和2004年的比较,2010年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远没有2004年强劲,2010年的外需远没有2004年稳定,2010年的通胀压力与2004年存在较大区别,2010年的外部政策的主基调仍然是保证经济复苏。
再看货币政策。对2010年货币政策最权威的定调是2009年12月7日公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闻稿中对货币政策的表述:“首先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信贷投向要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今年1月6日发布的央行“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闻稿,对2010年货币政策的表述与之大体一致,但央行的表述强调了“货币信贷合理充裕,信贷投放要保持均衡”。同时对何为“合理充裕”做了如下解释:“既要保持足够的政策力度,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稳定价格水平,有效管理通胀预期。密切跟踪监测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国内外经济运行和市场流动性情况,适时适度调节。”
总结上述两份新闻稿,2010年的货币政策总的基调是要在“保增长、调结构和控通胀预期”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笔者对这一基调的理解是:因为“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外部需求还面临回落风险,所以货币政策还要“保增长”;而“保增长”要求货币信贷投放不能太紧。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所以要调结构;而调结构要求信贷投放有保有压。因为公众的通胀预期持续增强,CPI指标已经转正,所以要“控通胀预期”;而“控通胀预期”要求货币信贷投放不能过快过猛,同时会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运用通胀预期管理工具。三者的动态平衡,意味着货币政策不会完全偏向其中一个目标,不会全面放松,也不会全面收紧,只能松紧适度。货币政策执行需要“针对性和灵活性”,意味着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会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经济增长动力变弱,则货币政策会松一点;如果通胀压力增强,则货币政策会紧一点。
脉络再清晰不过:2010年的货币政策总量上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结构上会有保有压,操作过程中可能时紧时松。对今年货币政策的这个总部署,是富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如果正确地理解了这些政策表述,就不会对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央票发行利率、对月度信贷投放超限的银行实施限贷,以及银监会严控房地产业开发和按揭贷款、“两高一剩”行业实施严格信贷控制等等措施感到惊恐,甚至大呼“货币政策超预期紧缩”了!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