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美国经济复苏面临困难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刘慧 作者:admin 责编:

 

    有学者认为,目前面临滞涨压力,长期经济增速将下降

   
    奥巴马新政元年,ARRA法案和金融、医疗、能源—气候三项政策改革齐头并进,美国“1+3”财政刺激经济政策已见成效。

    “美国GDP2009年4季度超预期增长,达到5.7%,其中存货投资贡献的GDP增速达到3.4%。”国泰君安总经济师、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他们预计美国经济2010年上半年在存货扩张支撑下将保持3%左右的增长,下半年在企业投资扩张、失业率下降、消费上升刺激下将达到4%以上的增长。

    美国经济复苏迟缓有滞胀压力

    为应对经济衰退,奥巴马就任总统不到一个月,就快速完成8780亿美元ARRA法案,预算分成“减税、救助、投资”三块,2009年至2011年完成。

    “奥巴马的财政刺激政策使美国经济走出‘急救室’,ARRA法案预算在今年年初已完成35%。”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急救”生效表现在:利差下降和企稳显示金融恐慌得到控制;2009年三季度后总需求增长转正,CPI数据显示经济较快走出严重通缩阴影;股市触底反弹,房价企稳回升;制造业PMI指数到今年1月快速回升到58.4。去年三季度2.3%的增长主要靠汽车消费,四季度5.7%的增长投资贡献加大。

    “‘急救’生效体现了美国经济的调整能力,但美国经济要稳定复苏和再造景气,则面临多重困难和不确定性。”卢锋说。

    首先,复苏前景关键在固定资产投资,但其增长乏力。美国消费与投资失衡,本质问题是投资乏力。美国企业难以在国内发现足够数量与开放环境兼容的投资机会,追求高增长势必要靠刺激消费,导致消费过度增长。

    其次是如何解决负信贷增长与正通货膨胀矛盾。信贷萎缩显示复苏信心未稳,而通胀压力已悄然再现。1月美国CPI同比增长2.9%,PPI同比增长6.3%,进口价格同比增长11.6%。通胀压力不等刺激政策慢慢发酵,显示美国结构困难和瓶颈因素阻碍复苏,也反映出国际新格局:其他国家较快复苏,大宗商品和进口价格较快回升。复苏迟缓会有滞胀压力。

    再其次是如何应对失业和赤字率“两个10%”困境。10%高失业率显示美国经济深度衰退,然而高赤字高债务也会拖累长期增长,10%赤字率和82%债务率迫切要求重建财政平衡,二者存在矛盾。

    最后是如何避免外部失衡与经济回升同时复苏。美国贸易赤字比率从2006年6月的6.5%降到2009年6月的3.4%。外部失衡缓解主要是衰退强制下调内需、复苏相对滞后结果。复苏和内需回升,可能面临外部失衡卷土重来困境。

    “企业投资的低迷是美国失业率迟迟未降的主要原因。”李迅雷说,本轮美国经济的复苏始于2009年三季度,不出意外的话,美国企业投资将从2010年三季度开始强劲增长。

    李迅雷预计,如果失业率在今年下半年下降,那么消费的当季增速可能达到5%。消费超预期加之美元走强,意味着美国的出口部门在今年可能重现对经济增长的负贡献。美联储可能在三四季度开始加息。如果美国经济今年强劲增长,那么中国出口增速可能远超市场预期,达到30%左右。

    美国长期经济增速下降

    刚从瑞士回来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谈到对达沃斯论坛的感受时对本报记者说,全球经济从2009年第四季度正走出衰退,80%以上的企业CEO对2010—2011年的经济发展信心强劲。资本现在大量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全球化对双方都有利,但现在的“海平面”不通。中国往上走,一些发达国家在往下走,他们面临着向下调整的困难。

    “过去60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3.2%,2001年到2009年年均增长不到2%,2002年至2007年景气期只有2.8%。美国面临结构调整,除非发生特别有利的新产业革命,未来十年长期增长率可能降到2.0%至2.5%上下。”卢锋说。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追赶提速。2003年至2008年,各自用本币衡量,中国实际和名义GDP年均增长率分别比美国高出8.7%和12.2%。考虑汇率升值因素,中国用美元衡量经济规模每年比美国增长快16.2%。中国GDP2009年为33.5万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折合4.92万亿美元,美国GDP2009年为14.27万亿美元。中国为美国的34.5%,美国是中国的2.9倍。

    卢锋分析,假设未来十年中国年均实际增长率为7%—8%,人民币实际汇率每年升值5—6个百分点,年均收敛速度10%—12%,将使中国经济总量在十余年赶超美国,也就是2021—2025年。不过,届时中国人均收入只有美国20%至25%,相对美国仍然是低收入国家。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