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过分担忧通胀将扼杀中国经济复苏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一般认为,CPI大于3%就进入通货膨胀。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2010年我们的目标是把CPI控制在3%以内。鉴于2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有人认为,这已使得利率成为负数,因此预期即将升息。

  CPI升至2.7%,是个危险数字吗?中国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需要为此而收缩吗?笔者的意见是,不必过分担忧。

  首先,2月有特殊的结构因素和季节因素。食品类价格2月上涨了6.2%,推高了CPI 2.01个百分点。2月有春节长假,加上全国大部分地区遭遇了雨雪天气,直接带动了蔬菜和水果价格的价格上涨。这种特殊的因素影响不会持续存在。

  其次,因为同期基数较低。2009年2月CPI为同比-1.6%。也就是说,与2008年2月份比,2010年2月的CPI比两年前也只上涨了约1.1%。与1月相比,环比上涨了1.2%。

  再次,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中国CPI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我国从1992年开始大规模发展市场经济以来,GDP高速增长,CPI少有波动或大起大落的时候经常出现。因此,CPI上涨、经济过热、货币过量,在我国,这三者之间其实不能画等号。

  中国经济已经探底复苏,这应该是大家的共识。但外需和内需不足仍将是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真实困境。

  外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处于“波动弱复苏(朱民语)”状态,实际上现状和前景都还相当不确定。欧洲和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自主增长乏力、各国救市政策效应递减、大宗商品价格上推通胀压力、失业率上升、消费信心不振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出口。美国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下跌逾10点,降至46.0,低于1月份修正后的56.5。作为欧元区的第二大经济体,法国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前月的-30降为-33,意大利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从去年12月的113.7降至111.7,德国2010年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由1月修正后的3.4降至3.23,3月Gfk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3.2。令人担忧的欧洲和美国消费者支出前景,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断升级的贸易保护主义都将给中国2010年的出口带来不确定性。

  内需方面,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淡出,加上不断出台的房地产严控政策,将使得我国今年的投资和消费需求都将不可避免地萎缩,房地产投资与库存投资,由于前段时间政策调控(房地产和金融方面),很可能不尽如人意。因此,远虑通胀是对的,但近忧则大可不必,而过早举起货币紧缩这一宏观调控大旗,将会扼杀中国经济的复苏,故不可不慎。综合2010年的总体情况,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多的是缺血,而不是血液过量。如果过分关注CPI,对“通胀预期”产生恐惧,可能使政策陷入误区,频频举牌的紧缩政策将对中国经济复苏釜底抽薪。

  遗憾的是,通胀的忧虑实际上已影响到宏观当局。2009年末,政府即在宽松的主调下启动新一轮房地产紧缩政策。2010年,央行又分别在1月18日和2月25日两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09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达9.59万亿元,但是,按目前的计划,2010年银行贷款增速预计同比增长在16%至18%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控制在7.5万亿元左右,同比下降21.8%。如此,所有的宝都押在了国际经济复苏从而中国的出口强劲反弹上,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进口以及增长下滑的投资,完全可能打碎对中国经济的乐观预期。

  克鲁格曼有一句话,值得我们细细琢磨:在经济衰退期间,偶然出现一个或几个数据亮点完全不能说明什么。2010年,仍然是国际经济水深火热的一年,中国经济任务之一也仍是确保经济稳定增长。而对于通胀,实在不要过于害怕和恐惧。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