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2月份数据对宏观调控意味着什么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胡迟 作者:admin 责编:

 

 

      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在“两会”召开期间发布了2月份的经济数据。数据显示,2月份CPI同比上涨2.7%,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2%。海关总署、人民银行与财政部也先后发布了进出口、新增贷款与财政收入的数据。同以往一样,数据一经公布又立即引发社会各界对宏观调控政策走向的讨论,尤其是CPI2.7%的水平已经创下16个月新高。英国《金融时报》当天就发表了“中国2月通胀率大幅攀升”的文章,有经济学家担心中国经济会扩张过快。他们表示,这些最新数据所代表的高水平的经济活动可能在未来数月带来更大的通胀压力,这意味着政府需要采取“更坚决的紧缩措施”,以防止经济过热。在加息等政策紧缩预期有所升温及技术面的重重压力下,国内股市也在“两会”闭幕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做出反应,沪深两市大盘出现了破位下跌。其中,上证综指重新回到3000点下方,距离年线?2929点?支撑仅有咫尺之遥。

      近一个时期以来那些挥之不去、无法回避的问题又一次摆在我们面前:宏观调控政策是否需要进一步紧缩?何时退出为宜?其实,虽然2月份的CPI在继续上升,但总体来看,2月份数据表明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是比较良好的,也大体符合宏观调控的方向与目标。2月份出口较去年同期增长45.7%,增速超出市场预期,表明此次金融危机中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因素已经得到好转。今年1—2月,全国财政收入13603.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9%;工业产出开始提速,今年头两个月比去年同期增长20.7%,这个数字略高于分析师的预期,也高过去年12月18.5%的增幅。这些数字均为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提供了新的证据。另一方面,1—2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14亿元,同比增长26.6%,该数字已经低于去年30%以上的水平;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001亿元,较1月份下降约五成。这两个数字说明宏观调控一直在保护着经济的复苏,力求避免经济重新走向过热,并管理着蠢蠢欲动的通胀预期。至于2月份数据中最令人不放心的CPI,则主要是由于春节因素的带动。与去年春节相比,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稳固复苏,经济增长与收入增加都增强了人们的消费信心。因此,今年春节相对比去年春节消费旺盛,需求旺盛带动相应的价格上涨,特别是蔬菜、猪肉等农产品的批发价格在春节都有比较明显的上涨。但春节因素不可持续,因为春节是人们一年采购消费的高峰期。春节过后,随着气温的转暖,农产品的供给会更加充足,因而,春节后农产品价格上升对价格的拉动作用会减小。其他非农产品的价格也将呈现季节性回落。考虑到今年以来央行已经两次上调准备金率以及新增贷款已回落,在目前的政策力度下,未来CPI再继续上升的可能性不大,2月后的CPI数值一般预计不会再超过2月份的水平了。

      综上所述,2月份的数据总体上还是令人欣慰的。应该说,它减轻了宏观调控在短期内进一步走向紧缩的压力,使得管理层可以较从容地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与稳定性的执行节奏。央行行长周小川14日表示,目前的物价与央行的预估结果相比,略高了一点,但高得不多,央行货币政策还可以按照原计划来进行。至于加息与否,则主要取决于对今后物价走势的预估。由此推断,央行近期内再度使用上调准备金率等工具的可能性减小,至于加息的使用也应该置后考虑,因为目前仓促加息首先会损害经济的复苏势头。在美联储及其他主要经济体仍然维持低利率水平的情况下,央行若率先加息,则意味着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利差优势会进一步扩大,很可能吸引更多的热钱涌入,从而加大流动性管理的难度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央行在加息问题上绝对应该是慎之又慎的。当然,3月份的数据对未来政策走向也非常重要。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CPI增幅控制在3%的目标。应该说,这是一个可以完成、但需努力去完成的目标。从目前情况看,CPI基数仍较低,2月份CPI2.7%的涨幅也基本位于正常区间。与往年相比,新涨价因素并不高,近期也没有出现新的异常的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宏观调控政策已为管理通胀预期做了充足的准备。近年以来,我国积累了丰富的应对通胀、通缩的经验,各项政策措施已比较完善齐备,因此,完成今年3%左右的目标有许多有利因素。但另一方面,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3%的目标的确是一个比较低的门槛,在受到不可预见因素的冲击时也不是没有可能被超过的,以往我们已经有过这方面的事例。因而,完成3%的目标需要政府在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的同时,掌握好微调的力度,避免因过量的货币供给及其他需求因素对物价上涨产生较大的上升拉动。在管理好需求型通胀预期的同时,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输入型上涨压力给予充足重视。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大宗商品价格又会逐渐上涨而给我国物价带来输入型的上涨压力。这在本轮危机之前也有过先例。所以,此次为了“防通胀”,应当既关注国内因素,也关注国外因素。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指导老师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教授。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