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民资关键不是“开放”而是“平等”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张凌云 作者:admin 责编: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将集中在四个方面,即扩宽民间投资的范围、推动民企自主创新、鼓励民企参与国企改制及清理阻碍民间投资的法律法规,完善民间投资环境。
启动民间投资、破除行业管制对于中国经济复苏的意义不言而喻,目前民资投资管道淤积,主要位于“非制高点”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产业链条下游,虽有资本积累但无奈受限不得跃进到电信、金融、石化等上游产业。资本流动受限、获利回报狭窄,加上外部金融危机冲击未了,实业经济运作艰难。很多民间资本脱离实业,游弋于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助推资产泡沫,抽离实体经济。一旦解除管制、准入自由,那么民间资本的投资范围就大大拓宽,资本导入新的产业领域,不仅可以扩大就业,提高经济效率,还可以抑制资产泡沫。
但是这些引导和拓宽民间投资的行为能否真正有效落实,尚待观察。因为过去历史经验显示,引导民资进入管控领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2005年2月,国务院曾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经济36条”),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但2006年又出台《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电信、金融等七大行业必须由国有经济控制。
另外,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透明的、公平的、消除歧视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自然而然地吸引民资跟进和扩张,反之亦然。以被社会广泛讨论的“国进民退”现象为例,无论是山西煤炭重组、民营钢铁公司被兼并、“奶业”国有化以及“地王央企化”,都不是简单的准入开放问题,而是不平等竞争问题。简单来讲,民营企业在融资路径和融资成本上,要远远逊于国有企业。商业银行可以给国有企业更大的信贷投放、可以给国企“讲政治”式的金融支持、可以给国有企业更大的利率优惠,但民营资本享受不到这一切。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上的倾斜,造成“市场歧视”。而民营资本在外部金融支持乏力的条件下,主要依靠自身的利润滚动带来的资本积累。所以,一旦有类似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民营资本的防御能力就比较差。当然,如果这种冲击是针对整个经济体企业的,那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但如果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依赖自身发展积累资金的民营企业突然发现,政府对经受不住冲击的国有企业竟然大力扶持、让银行“讲政治”式地投放信贷,那么民营企业苦苦积累资本的艰辛顿时化作乌有,因为政府用猛烈货币投放、通货膨胀的方式让民营企业积累的资本“缩水”了,或者让国有企业更好地兼并和“驱逐”资金链紧张的民营企业,造成大规模的“国进民退”现象。
所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单单是放开管制,同时也是创造平等规则。而它最核心的指导思想就是放弃“工具思维”,民资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工具,而不是一个经济体里面平等的主体。一旦经济复苏有恙,需要民资“帮忙”,就鼓励民资;一旦经济复苏稳固,就可以降低民资的平等性。在这种思维,民资也会博弈,也会猜度各种可能的变化,也会揣测长短期的成本收益,从宏观上看,这将形成民资跟进的狐疑和“滞后”。我们相信,这一次对民资的“松绑”,将真正推动各类经济主体的平等性,恢复民间产业资本信心,让中国经济复苏得更加稳健。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