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经济低谷年 稳步迈入上升期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汪海波 作者:admin 责编: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潜在经济增长率是经济增长的本质或客观规律。而客观规律以其固有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从这方面来说,尽管也可以10%的年经济增长率作为潜在经济增长率,但还是以8%作为潜在经济增长率更为相宜。如果再考虑到以往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过多消耗资源和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则更需要这样。相对于现实经济增长率这个现象形态来说,作为经济增长规律的潜在增长率对它具有决定作用。
一、稳步走出新一轮经济周期下行阶段的低谷,开始迈入上行阶段
2007年的经济增速高达13.0%,是一个波峰年。如果以波峰年作为考察经济周期的起点,那么,2007年则是这一轮经济周期的起点。其后的2008年和2009年经济增速分别下降到9.6%和8.7%,是这一轮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至于2009年是否是这一轮经济周期的波谷年,则取决于2010年的经济增长状况(详见后述)。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迅速攀升到11.9%,但这并不是全年的经济增长率。这样,2010年全年经济增长前景就有四种可能性。一是经济增速大幅低于8.7%,这样,2010年就是这一轮经济周期下行阶段的继续,或者是低谷年。二是经济增长在8.7%上下小幅徘徊,仍是低谷阶段。三是经济增速上升到9%至10%,则是上升阶段。四是经济增速上升到11%以上,则是经济趋于偏热或过热。那么,究竟哪一种可能会成为现实呢?
从现实经济情况来看,第一种前景几乎不存在,第二种前景的几率也极小,第三种前景几率最大,第四种前景的风险也存在。
这里所说的现实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四方面:第一,我国现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决定作用。依据我国情况,这个增长率似可定义为在不引发和加剧通胀、失业和保护环境的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所能达到的生产率。确定这种增长率的一个简便而又较为可靠的方法,就是计算长时期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我国1953年—2009年和1979年—2009年这两个时段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1%和9.8%。这两个阶段的经济增长率似乎都可以看作是潜在经济增长率。但潜在经济增长率是经济增长的本质或客观规律。而客观规律以其固有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从这方面来说,尽管也可以10%的年经济增长率作为潜在经济增长率,但还是以8%作为潜在经济增长率更为相宜。如果再考虑到以往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过多消耗资源和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则更需要这样。相对于现实经济增长率这个现象形态来说,作为经济增长规律的潜在增长率对它具有决定作用。经验证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尽管是经常变动的,但它的波动总是围绕一个中心进行的。这个中心就是潜在经济增长率。所以,这个增长率是经济增长方面的一个基础性范畴。
我国这一轮经济周期的实际情况也已开始证明这一点。2007年我国现实经济增长率在经历了连续三年(2004年—2006年经济增长都在10%以上)高增长的基础上,又上升到13%,远远超过了潜在经济增长率。在潜在经济增长率这个规律的支配下,经济增速必然趋于下行。再加上2007年下半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到2008年已经演变成二战以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我国外贸依存度很高的情况下,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是严重的。但我国2008年和2009年仍然赢得了9.6%(最终核实数字)和8.7%?初步核实数字?的经济增速。需要强调指出,在这方面起基础作用的因素就是潜在经济增长率。在论及近两年的经济增长时,如果很少提及或者没有充分估计这个因素的作用就值得斟酌。实际上,这个因素的基础性作用是其他因素的作用(包括宏观经济调控和外需因素)所不能比拟的。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性因素的作用,那么2008年和2009年的经济增速是不可能达到上述的那样高度的。我们也正是依据这个同样的道理,以这个基本因素的作用为依据,预测2010年经济增速将有可能达到10%左右,从而迈入经济上升阶段。
第二,宏观经济调控的巨大推动作用。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这种调控在熨平经济周期波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具体情况下,这种作用尤为重要。在这一轮经济周期的运行中,其作用更为明显。2008年以来,我国先后相继推出的以四万亿投资和振兴十大产业规划为重点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分别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迅速有效地改变了2008年经济增速的逐季大幅下滑的局面(这年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速分别依次为10.6%、10.1%、9.0%和6.8%),推动了2009年经济增速的逐季大幅回升(这年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速分别依次为6.1%、7.9%、8.9%和10.7%),使得这两年经济增速仍然达到9.6%和8.7%。这个一揽子计划现在正在实施的过程中,还会继续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
第三,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促进作用。由于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了二战以后第一次负增长。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料,这年世界经济增速为-0.8%。但2010年的经济增长,国际经济机构则普通看好,认为会出现恢复性增长。今年4月2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半年度《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提出: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2%。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增长2.3%;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中,新兴亚洲处于领先地位,将增长6.3%。在这种国际经济形势推动下,我国进出口贸易有望出现而且正在出现恢复性增长。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下降了13.9%,2010年第一季度同比上升了44.1%,全年有望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这种增长会成为推动我国今年经济回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里需要指出,如果因为在当前世界经济恢复性增长中还存在某些不确定因素,就怀疑甚至否定今年世界经济会出现恢复性增长,从而对我国外贸形势做出不恰当的估计,也值得商榷。一些因素经常被提及的,首先是经济发达国家的失业率普遍居高不下。这确实是拖累这些国家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一点是这些国家在复苏过程中一时难以避免的一个阶段性问题。还有一个被提及的问题,就是希腊等国的主权债务危机,但这是一个局部问题。所以,这两个问题都不致影响世界经济全局恢复性增长的总趋势。决定这一点的主要因素在于:二战以后,在国家有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普遍发展的条件下,再加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发展,经济发达国家乃至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在抵御和治理经济危机方面的能力不是削弱了,而是大大加强了。这一点,在当前作为最大的发达经济体的美国表现得尤为明显。美国是这次严重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源地,当前美国在经济复苏方面仍然存在着重重矛盾。但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复苏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是值得注意的。诸如针对导致金融、经济危机的问题,提出在虚拟经济领域去杠杆化,推行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在实体经济领域去空心化,提出再工业化,重振现代制造业,特别是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继续巩固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可以认为,这些重大举措虽然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却是稳步推进复苏的有效办法。还要提到,使美国经济得不到持续发展的低储备率、高消费率的模式也正在开始发生积极变化。这些就使美国有可能成为经济发达国家率先走出危机、提前复苏的领头羊。以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上述报告中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3.1%,欧元区增长1.0%,日本增长1.9%。还明确提出,在最发达经济体中,美国比欧洲和日本迎来更好的开端。
第四,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的数据表明?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各种经济类型和各种规模的企业已经增强了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速的基础。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加了19.6%。但小型工业企业和私营工业企业分别增长了23.5%和22.8%,分别比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增速高出3.9个和3.2个百分点。2.今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了119.7%。与此相联系,企业投资能力大幅上升。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5.6%。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增长了21.1%,而民间企业投资增长了30.4%,后者比前者要高出9.3个百分点。在今年一季度城镇投资到位资金中,利用外资和自筹资金分别增长33.6%和25.6%,大大高于国内贷款。这表明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的自我积累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民间投资强劲增长,改变了原来存在的显著滞后于国有企业的状况。3.今年一季度,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高达55.1%,大大高于临界点(50%以上);企业景气指数高达132.9,企业家信心指数高达133.5,均居于高位区间。这表明企业经营状况显著改善,经营者积极性大大提高。
此外,今年5月1日在上海开幕的世博会,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当然,不是主要因素。还要提到,今年春季云南等地遭受的严重旱灾和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的7.1级大地震,对我国经济增长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致影响经济增长的大局。
依据以上分析,我们就有理由做出结论: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2010年就会告别这一轮经济周期的低谷年,稳步迈入上升阶段。那种以各种不确定因素为由,对这一点持怀疑或信心不足的态度,值得斟酌。
二、新一轮经济周期的积极变化
以上述分析为依据,进一步阐述这一轮经济周期已经发生的积极变化。其突出表现有二:第一,改变了以往经济周期下行阶段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态势,使得下行阶段经济减速大大趋缓。这里仍以波峰年作为考察经济周期的起点。这样,建国后就经历了完整的八个周期,第九个周期还只是经历了下降阶段,正在开始迈入上升阶段。这九个周期的波峰年分别依次是1953年、1956年、1958年、1970年、1978年、1984年、1987年、1992年和2007年。第一个周期下降年份为一年,降幅为11.4个百分点;第二个周期下降年份也是一年,降幅为9.9个百分点;第三个周期下降年份为三年,年均降幅为16.2个百分点;第四个周期下降年份为七年,年均降幅为3.5个百分点;第五个周期下降年份为两年,年均降幅为3.4个百分点;第六个周期下降年份为三年,年均降幅为2.3个百分点;第七个周期下降年份为三年,年均降幅为2.6个百分点;第八个周期下降年份为七年,年均降幅为0.9个百分点;第九个周期下降年份为两年,年均降幅为2.1个百分点。可见,第九个周期下降阶段经济增速的降幅仅高于第八个周期的下降阶段,但都显著低于前七个周期的下降阶段。这里当然有众多不可比的因素,但大体可以看出第九个周期下降阶段年均降幅是大大降低了。
第二,实现了向轻波周期的转变。这里所说的轻波周期就是波谷年和波峰年经济增速的落差在5个百分点以下。第一个周期波峰年和波谷年的经济增速落差为11.4个百分点,是一个强波周期(即落差在10个百分点以上);第二个周期的落差为9.9个百分点,近乎一次强波周期;第三个周期的落差为48.6个百分点,是一次超强波周期(即落差超过20个百分点);第四个经济周期的落差为21个百分点,也是超强波周期;第五个经济周期的落差为6.5个百分点,是一次中波周期(即落差在10个百分点以下);第六个周期的落差为6.4个百分点,也是中波周期;第七个周期的落差为7.8个百分点,又是中波周期;第八个周期的落差为6.6个百分点,也是中波周期;唯独第九个周期的落差为4.3个百分点,是建国以后首次出现的轻波周期。
这当然不是偶然发生的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由决定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条件决定的。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改革开放效应,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效应,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效应,城镇化加快效应,以及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的效应。总体说来,这些都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分阶段说来,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这些因素会推动经济快速而又相对平稳的增长,而不致出现以往多次发生的急剧大幅上升情况。下列数据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在以往八个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其年增速(对第一二周期而言)或年均增速分别依次为6.8个百分点、16.2个百分点、6.5个百分点、6.7个百分点、3.3个百分点、2.8个百分点、5.2个百分点、0.7个百分点。而在下降阶段,这些因素又成为阻滞经济增速下降,使其保持平稳下降的态势,并把下降阶段的低谷年份的增速提高到一个较高水平的原因。如前所述,第九个经济周期下降阶段的年均增速下降仅为2.1个百分点,而且作为低谷年2010年经济增速仍然高达8.7%。比以往八次经济周期中低谷年份增速最低的1961年(其增速为-27.3%)要高出36个百分点,比低谷年份增速最高的1999年(其增速为7.6%)也高出1.1个百分点。
三、当前众多经济矛盾在加深
本文前两部分都是分析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传递出的积极信号。现在分析其中显示的众多经济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轻重工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突出表现是能耗过高,环境污染加重)等方面都是失衡的。但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表明:这些方面的失衡状态,不是缓解,而是加剧。第一,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2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了17.9%。前者和后者是投资和消费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据此可以认为投资与消费的失衡状况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加剧是同收入初次分配中多年来存在的政府和企业收入增长过快、居民收入增长过慢直接相联系的。一季度,国家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4%;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19.7%;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1.8%。第二,一季度,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为3.8%、14.5%和10.2%。这些数据表明:原来发展滞后的第一、三产业和原来超前发展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失衡状况进一步加剧了。第三,一季度,重工业增加值增长了22.1%,而轻工业仅增长了14.1%。在我国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重工业增长可以而且必须快一些。但一季度后者增速不及前者的三分之二,表明两者失衡状况进一步加剧了。第三,一季度,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了28%,其中重工业用电量增长了31%,轻工业仅增长了14%。这表明:高能耗行业加速扩张,其结果必然带来环境污染的加重。
这种情况同样不是偶然的现象。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的条件下,经济增长主要靠投入,特别是投资。这就必然带来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失衡。而投资又主要是投入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更何况这轮经济周期由下行阶段转入上行阶段,四万亿投资计划起了特殊重要的作用。诚然,在这次投资中,与民生相关的投资占了很大的比重。但主要还是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这样,上述各种经济失衡的状况,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诚然,以上数据,还只是今年一季度的数据,而不是全年的数据。但在体制和政策基本框架大体相同的条件下,全年情况大体也就是这样。
四、结论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稳步迈入了这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但也面临着趋于经济偏热甚至过热的风险。因此,2008年以来,为应对经济周期下行和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择机逐步退出,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
在这方面,从上一轮经济周期以来创造了丰富的有益经验。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还处于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1997年7月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到1998年夏天,对我国经济冲击明显暴露出来。于是,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定:将1993年以来实行的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转变为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这就阻止了1998年和1999年经济增速的过度下滑(这两年经济增速分别为7.8%和7.6%),并促进了1999年—2002年的经济回暖(这三年经济增速分别依次为8.4%、8.3%和9.1%)。但问题发生在经济连续两年发生偏热(2003年和2004年经济增速分别达到10.0%和10.1%)以后,直到2005年才将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这是2005年—2007年经济继续趋于偏热和过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2008年,面对经济周期下行和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的严峻形势,又果断地将宏观政策转变为扩张性政策。这对于促进这一轮经济周期由下行阶段步入上升阶段,起了极重要的作用。这些经验表明:适时适度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对于保持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是经常变化的,而且,无论是其作用的充分显示,或者人们对它的全面认识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因此,在转变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方向时,必须留有余地,以免陷入被动。不仅如此,还需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这一点,在由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向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转变时,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做,有助于减少诸如由此带来的半拉子工程等方面的损失,也有助于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就当前的情况来说,要实现由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向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当前国内外还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似乎还没到实现宏观经济政策转变的时候。但如前所述,这些不确定因素不足以改变已经迈入这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总趋势。还需进一步指出,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不确定因素议论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某些部门利益特别是地区利益。因此,要把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方向的转变真正落到实处,主要就是要克服某些部门利益特别是地方利益的阻力,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当然,要实现这种发展,仅仅靠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远远不够,根本途径还是要积极推进经济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