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三次“会诊”金融危机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编者按:
本月26日,第四次G20峰会将在加拿大多伦多拉开帷幕。日前,加拿大财长弗莱厄蒂表示,全球经济可持续复苏、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以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将成为本次峰会的重点议题。有舆论表示,峰会还将涉及G20的机制化及未来制度设计等议题。作为本次峰会的预备会议,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已于6月5日在韩国闭幕,与会官员就欧洲债务危机、全球金融监管和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等展开讨论;法国财长提议G20应该尽快机制化。
回顾前三次G20峰会,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力量虽有所削弱,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新兴经济体国际地位有所上升,但话语权仍然有限。国际体系的转型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第一次G20峰会:华盛顿拷问“泡沫”
2008年11月15日,第一次G20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主要议题是:讨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评估国际社会应对危机取得的进展;共商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举措;探讨加强金融监管,推进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等。在时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的争取下,西班牙和荷兰两个欧洲国家也参加了此次峰会。此外,联合国、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金融稳定论坛等国际机构负责人也应邀出席峰会。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题为《通力合作 共度时艰》的重要讲话,提出四项主张: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鼓励区域金融合作,改善国际货币体系。
峰会的主要成果及舆情反应
(一)关于危机根源
主要成果 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缺乏一致性,市场参与者过度追逐高收益,缺乏风险评估和未能履行相应责任,经济结构改革不充分等阻碍了全球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导致风险过度,最终引发严重的市场混乱。
舆情反应 摩根士丹利公司亚洲区主席罗奇认为,金融危机的原因是格林斯潘时代的美联储执行了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国经济进入泡沫时代,其表现是过度消费的泡沫、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泡沫。
(二)支持经济增长
主要成果 决定采取强力措施,稳定金融市场,支持经济增长。在保持有助于金融可持续性发展政策架构的同时,利用财政措施刺激国内需求。同意在紧密的宏观经济合作基础上采取广泛而必要的应对政策,以恢复经济增长,避免消极后果。
舆情反应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腾此前表示,G20领导人首先应当达成一致,至少拿出GDP的1%到2%来刺激经济,扩大内需。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展现了令人敬佩的领导作用,现在特别需要美国和欧洲跟上。
(三)改革金融市场
主要成果 承诺增强透明性和责任感;增强有效管理,确保所有金融市场、产品和参与者受到管理或者接受监督;促进金融市场诚信;加强国际合作;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包括增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的话语权及代表权。
舆情反应 日本报纸称,尽管各方就限制和监督金融机构等大方向上达成一致,但在具体问题上仍存在明显分歧:代表欧洲大陆势力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呼吁,构筑一张能覆盖市场所有环节的监管网,美国却避而不谈对冲基金等问题;欧洲主张给国际社会更多的权力,以限制和监督各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当局,美国对此态度消极。但各国在扩大新兴国家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扩大在该体系中的发言权问题上取得一致。
中国媒体报道,美国满足了欧洲和新兴经济体关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部分要求,但主导权依然在美国的掌控之中。在实力决定一切的国际金融生态中,光有热情和激进主张是不够的。雄心勃勃的萨科齐恐怕难掩失落之感。改革国际金融秩序,本来就是中心国与外围国力量此消彼长的长期博弈,指望一次会议毕其功于一役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四)反对保护主义
主要成果 强调在金融不稳定时期反对保护主义至关重要。反对抬高投资或货物及服务贸易新壁垒,反对设置出口新限定或实施有违世贸组织规定的措施来刺激出口。
舆情反应 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同年11月在秘鲁利马表示,欢迎G20峰会发表的声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因为保护主义只会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形势。
【综合评价】
由于筹备期短及美国政府更迭,G20华盛顿峰会的成果有限,但峰会至少包括两个意义:第一,使全球经济救援成为现实。美欧各国向金融机构注资;各主要国家央行进入快速降息通道;主要国家均推出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各国还同意IMF增加对中小新兴国家的资金援助。欧盟、日本和美国先后出台约2562亿、2550亿和7870亿美元的刺激方案;中国在峰会前一周推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经济计划。第二,发展中国家首次与发达国家平等讨论国际经济事务。在此之前,国际经济事务主要由发达国家决定。虽然从2003年起,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开始应邀出席G8峰会,G8+5的非正式对话机制也随之逐渐形成,但在该机制中,发展中国家只是作为外围成员参加,没有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平等话语权。G20华盛顿峰会的举办,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开始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折射世界经济格局的渐变。
第二次G20峰会:伦敦诉求“连横”
2009年4月2日,第二次G20峰会在英国首都伦敦召开,主要议题包括:复苏全球经济,增资IMF,恢复放贷,加强金融监管,反对保护主义,帮助发展中国家。西班牙、荷兰、东盟、非盟委员会、“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联合国、IMF、世界银行、金融稳定论坛、世贸组织的领导人也应邀参会。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题为《携手合作 同舟共济》的重要讲话,提出五个“进一步”:进一步坚定信心,进一步加强合作,进一步推进改革,进一步反对保护主义,进一步支持发展中国家。
峰会的主要成果及舆情反应
(一)恢复经济增长和就业
主要成果 联手进行财政扩张活动,到2010年底,总额将达5万亿美元。维持扩张性货币政策,维持物价稳定。恢复金融系统的正常信贷流,确保金融机构的健康性,实施贷款复苏及金融行业修复政策。
舆情反应 中国香港报纸指出,如何复苏全球经济,欧美在会前的态度南辕北辙:美国希望欧盟主要经济体扩大经济刺激规模;欧盟则认为制定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更为重要。这样的分歧僵持下去,美国可能进一步狂印美钞,造成恶性通胀;而欧盟刺激经济措施缓慢,会延长衰退时间,全球经济也势必受到欧美分歧的拖累。经过协调,欧美立场都在峰会得到了反映,这有利于全球刺激经济发展和加强金融监管并行不悖地进行。
(二)加强金融监管
主要成果 确保在各自国家推行强有力的监管系统,建立更加具有一致性和系统性的跨国合作。扩大监管范围,包括对冲基金、信用评级机构及企业高管薪酬;打击拒不合作的避税天堂。在G20内部新建金融稳定委员会,取代G7主导的金融稳定论坛。
舆情反应 中国学者表示,强化金融监管是欧洲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呼吁多年的主张,却总是遭到美英既得利益国家的反对,而无法成为实际行动。此次峰会专门讲述强化金融监管,这本身就是一大进步。这些措施有助于削弱美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统治地位,不仅直接有助于强化金融监管,而且间接有助于改革国际金融体系。
世界银行专家认为,金融稳定委员会运转后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能够提出一些监管规则和指导原则,以及高水准的分析报告,从全球和整体经济的角度识别风险,作出预警提示。但这个委员会开始时的主要作用在于协调制定执行标准,并无实际监管约束力。
(三)巩固国际金融机构
主要成果 将IMF的可用资金提高两倍,至7500亿美元;支持2500亿美元的最新特别提款权(SDR)配额。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代表权。
舆情反应 日本媒体称,中国等新兴国家认为,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因此必须对该体系进行改革。中国政府还多次公开表示对持有美国债券贬值的担忧。中国已经开始致力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试点,并展示自己的存在。
德国媒体表示,峰会领导人承诺提供1.1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向IMF注资,而中国将贡献400亿美元,这远低于期待,显然是对美国和欧洲至今不准备在IMF中赋予其更多影响力的回应。IMF是本次峰会的赢家,但新兴经济体要求的改革并没有出现。
美国媒体也认为,IMF成为意想不到的大赢家。在相持不下的时候,各方都将眼光投向IMF,希望通过它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比如加强金融监管或者通过注资扩大话语权。IMF在这次危机中一直默默无闻,无所作为,如今突然坐收渔翁之利。
(四)反对保护主义和促进全球贸易及投资
主要成果 重申在华盛顿峰会上所作的承诺,同时表示把这一承诺延长至2010年底。确保在未来两年中通过出口信贷和投资机构及多边开发银行至少提供2500亿美元的资金来支持贸易融资。
舆情反应 英国媒体在解析以上成果时说,在G20声明上签字的国家中,已有17个国家其后采取了保护主义措施,G20领导人被夹在抽象的自由贸易承诺与政治现实之间,左右为难。几乎所有领导人都明白,保护主义不是好事。但他们面临着来自愤怒的选民的压力:选民要求他们保护本国就业,并防范狡诈的外国人。
中国专家表示,在严峻经济危机的压力之下,各国以邻为壑的内在冲动大大增强。正如华盛顿峰会的承诺未能阻止保护主义那样,当前的局势也决定了伦敦峰会的声明,将不足以完全阻止保护主义的冲动,其作用只能是防止保护主义恶性膨胀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五)确保所有经济体公平而持续地复苏
主要成果 共同致力于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信守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承诺。利用IMF已经同意的出售黄金储备的所得资金,在未来2至3年中为最贫穷国家再提供60亿美元的特惠贷款。
舆情反应 法国媒体称,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此前提议设立一个基金,将资金从富裕国家引向贫穷国家,帮助后者在衰退期间为赤字开支提供融资。世界银行预测在2009年到2015年内的数年内,每年将有20万到40万或者更多的儿童死于饥饿。如果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全球将会有4600万人口陷入贫困。
【综合评价】
如果说G20华盛顿峰会的主题是政治信号和原则性宣言,那么,伦敦峰会则更具有行动力,特别是新增1.1万亿美元以加强信贷和贸易流动性,包括向IMF提供5000亿美元的额外资金,以更好地帮助陷入困境的国家;增发250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以增强流动性;提供2500亿美元的贸易融资,以推动贸易发展;向多边发展银行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用于帮助发展中穷国。这是本次峰会最大的成果,有力地提振了全球经济的信心。
另外,本次峰会还出现三大赢家,其一是IMF,该机构被赋予责任更为重大的监管权力和贷款能力,重新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中心。其资金规模扩大3倍,即从2500亿美元增加到7500亿美元。其二是法德联盟,在上述两国的呼吁下,与会领导人就加强金融监管达成共识。我们可以注意到,本次峰会最后发表的声明与此前欧盟峰会的要求基本一致。其三是中国,中国凭借巨大的外汇储备,在峰会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第三次G20峰会:匹兹堡寻找“平衡”
2009年9月24日至25日,第三次G20峰会在美国匹兹堡举行,主要议题是:确保国际经济稳定复苏,全球经济再平衡,刺激政策退出,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国际金融监管改革,限制金融高管薪酬,IMF改革与增资,汇率和储备货币问题。西班牙、荷兰、东盟、亚太经合组织、“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联合国、IMF、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领导人也应邀参会。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题为《全力促进增长 推动平衡发展》的重要讲话,主张三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刺激经济增长,坚定不移地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坚定不移地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
峰会的主要成果及舆情反应
(一)G20替代G8
主要成果 将G20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首要论坛。同意2010年6月在加拿大,及同年11月在韩国再次举行会议。期望之后每年都能举行会议,并且2011年的会议将在法国举行。
舆情反应 中国香港报纸说,从G8到G20,显现世界新秩序雏形。这不仅标志中印等新兴经济体将发挥更大影响力,也预示金融海啸后全球经济权力中心的转移。
韩国报纸指出,日本强烈地表达了主办第二、第三次峰会的希望,但都化为泡影。作为G8中惟一的亚洲国家,为了不失去既得利益,日本曾反对以G20替代G8,但都没能取得成功。
(二)继续刺激经济,同时准备退出政策
主要成果 承诺在长期复苏得到巩固之前,避免过早取消经济刺激措施,以确保在经济复苏之后,工作岗位也能增加。与此同时,也将准备各自的退出政策,在时机来临时,以合作和协调的方式退出各自的刺激经济政策。
舆情反应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表示,美国和全球经济已经显露出增长的初步迹象,但他也警告,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问题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就撤出旨在促进增长的经济刺激政策还为时过早。而作为欧元区主要经济体的德法两国则认为,虽然现在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并不现实,但应尽早制定“退出政策”,以防财政赤字上升和螺旋式通货膨胀的发生。
韩国总统李明博和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联名撰文提醒,上世纪30年代,正是由于各国在退出机制上未能协调一致,结果破坏了复苏进程,并导致很多国家陷入“二次衰退”。
(三)加强全球金融监管
主要成果 承诺一致行动,执行强有力的国际薪酬标准,结束过度风险偏好的行为,完善柜台交易衍生品市场,创造更强有力的工具使得跨国大公司承担其所带来的风险。
舆情反应 中国学者认为,峰会虽然就金融监管定下了时间表,但欧美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并没有化解。对于以金融立国的英美来说,加强金融监管对其经济实力无疑是一个削弱;而相对较少依赖金融业的欧洲大陆国家则更有大刀阔斧地推动改革的动力。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的一个事实就是,在此前欧美分歧突出的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和高管薪酬问题上,会后的声明都只是作了原则性表态。
(四)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主要成果 承诺将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IMF的份额至少提高5%;决定让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至少增加3%。
舆情反应 IMF总裁卡恩称,此前,“金砖四国”提议IMF和世界银行分别转移7%和6%的份额和股权,以保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投票权。峰会达成这一共识是一项历史性决定,将为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五)提升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
主要成果 承诺提高能源市场透明度和市场稳定性;合理调整并逐步取消化石燃料补贴;为应对气候变化威胁,承诺推动对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的投资。为实现有弹性、可持续和绿色的经济复苏,力争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达成协议。
舆情反应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G20研究中心主任约翰·科顿此前表示,G20峰会对于气候变化的关注与日俱增:在华盛顿峰会上,气候变化在宣言上只占有一个词的空间;在伦敦峰会的宣言上,气候变化得到3行字的表述。现在每个人都认识到,如果缺少世界主要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支持,哥本哈根大会只会失败。
(六)加强对最脆弱国家的支持
主要成果 重申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历史承诺和各自的官方发展援助承诺,以及在格伦伊格尔斯会议上作出的特别是针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到2010年及之后的援助承诺。
舆情反应 据联合国网站消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会前已致信G20领导人,敦促他们落实帮助贫困国家度过危机时期的承诺,并且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等方面加快行动。
(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主要成果 承诺将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致力于在2010年的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上达成一个均衡的协议。
舆情反应 中国媒体表示,峰会刚刚落幕,美国对中国输美轮胎的特保措施也开始正式生效。虽然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但却暴露一个鲜明反差:当G20重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时,贸易保护主义还是遵循其现实的冰冷逻辑一往无前。轮胎特保案不仅使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变得更难,其是否就此吹响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号角更令人担忧。
【综合评价】
本次峰会的最大成果莫过于决定将以G20取代G8。这正式标志着新兴经济体走上全球经济治理的舞台,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共同讨论全球性的经济议题。而在此之前,各方还存在一些怀疑,担心G20峰会只是本次金融危机的一个过渡机制。当然,从根本上讲,这种改变是当前国际经济格局的反映。发达国家的实力相对削弱,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上层建筑(旧的全球治理机制)与经济基础(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这要求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不过,与G8相比,G20在机制化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其次,美国成为赢家,欧洲遭受利益损失,中国获得一些政治实惠。本次金融危机由美国引发,但截至目前,美国几乎没有为此对国际社会负任何责任。美国比较成功地阻止了欧洲提出的强化金融监管的攻势,并有效压制了把主要货币由美元转换为其他货币的主张。对欧洲而言,以G20替代G8本身就是对其利益的一种削弱,欧洲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力也因此相应弱化。随着出让IMF和世界银行内相当数量的投票权,欧洲的既得利益也会变弱。而随着对IMF和世界银行的改革,中国将增加股份和份额,并因此获得一些政治实惠。
最后,通过这三次峰会,可以清晰看出:发达国家力量虽有所削弱,但绝对实力仍在,依然主导国际规制的改革和话语权;新兴经济体的利益诉求得到一定满足,国际地位有所上升,但受实力限制及内部分歧的影响,在国际机制中的话语权仍然有限。国际体系的转型将是一个长期、复杂而曲折的过程。
相关链接
G20及G20峰会的由来
■G20的由来
长期以来,国际经济秩序都是由发达国家主导。1975年,美国、英国、法国、西德、日本、意大利六大主要工业国联合组成六国集团,讨论经济和金融问题。第二年,加拿大正式加入,七国集团(简称G7)就此形成。其后,G7每年举行峰会,协调各自经济政策。1997年,俄罗斯正式加入,形成八国集团(简称G8)。但因俄罗斯经济落后,在经济上缺乏话语权,国际经济秩序依然是由G7主导。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G7逐渐意识到,解决全球性经济金融问题,需要新兴经济体共同参与。1999年12月,二十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德国柏林举行,G20正式成立。除G7成员外,G20还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墨西哥、韩国、土耳其、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南非等11个新兴经济体以及澳大利亚和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据统计,G20的GDP约占全球GDP的85%,其全球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80%,人口是世界总人口的2/3。
作为一种非正式对话机制,G20的宗旨是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经济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成立之初,G20以财长和央行行长非正式会议运行,无常设秘书处,主席采取轮换制。会议一年一次,通常与G7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相衔接。在2008年之前,G20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一直处于边缘位置,影响力和作用有限。
■G20峰会的由来
2008年9月,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迫切需要借重新兴经济体的力量摆脱危机。彼时,欧洲还希望趁机取代美国对世界金融的领导地位。同年10月,时任欧盟轮值主席的法国总统萨科齐等人,与时任美国总统的乔治·布什会晤,提议召开全球金融峰会。布什允诺在美国总统大选后,尽快主持召开这一峰会。同年11月,G20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华盛顿召开。与会各国决心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经济增长,实现国际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