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中国GDP的水分究竟有多少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徐冰 作者:admin 责编:


 

    计算中国的GDP数据,大体已成为一个娱乐新闻。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经过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72840亿元,同比增长11.1%。但预计中的问题随之而来,有媒体计算了已公布数据的29个省市区,其GDP之和为18.01万亿元,高出国家统计局所公布数据近8000亿元。其中28个省市区的GDP增速超过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数值,仅有新疆为10.7%,未达全国平均水平11.1%。此GDP之和尚不包括没有公布数据的贵州和上海,但即便它们上半年增长为零,按其2009年的同比数据,“保守估计,31省份之和将达到18.8233万亿,比全国GDP多出1.5393万亿,比例高达8.9%,约合4个重庆上半年的GDP”。

    地方之和远远高于全国数据,已经连续出现多年。2009年的半年报,地方之和即高于全国数据1.4万亿元。而今年一季度的数据,4月份就有媒体发现,在已公布数据的29个省份中,有28个省份的GDP增速高于全国11.9%的水平——去年的情况延续到今年,一季度又延续到二季度,一切好似顺理成章。而顺着这样的思路,完全可以预计,年度数据发布之时,地方与全国数据的差异,将是一个多么惊人而可笑的场面。

    可是,尽管GDP中存在“水分”已尽人皆知,公众却并不知晓“挤水分”的相关情况,更难以判断“水分”究竟来自何处,以及占比多少。一般而言,全国和地方数据存在巨大差异,大体源自三个方面:一是分级核算造成重复计算;二是国家与地区使用的基础资料不完全一致,造成“误差”;三是考核机制造成地方GDP造假。在相关人士的反复解释下,分级核算造成重复计算导致误差,大体已为公众理解,其他两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却一直语焉不详。

    如此造成的不便和疑虑显而易见,人们难以知道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数据,究竟有多大的公信力。尤其是那些分省公布的数据,究竟是经过了“挤水分”后的调整数据,还是各省上报的原始数据?这些数据之于研判全国以及各省市区的经济运行,又有多大的参考价值?

    在目前的情况下,无论是统一核算各省GDP数据,还是如国家统计局7月30日刚刚宣布的,按照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三个步骤,进行数值核算和数据发布,恐怕均无法完全解决全国和地方数据打架的痼疾。本质来说,这种屡屡让公众当笑话看的巨大差异,其实不是统计方法带来的必然结果,更不是人们不了解统计工作造成的误解,而是极端模糊不详的公布方式,使得外界无法洞悉数据的来源和构成。

    全国数据并不是各地数据的简单相加之和——即便公众知道了这样的统计方法又能怎样?统计数据之于公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公信力,更在于数据的构成。而后一点,在公信力被普遍质疑的情况下,显然更具现实意义。可现在的问题恰恰是,我们根本无法知道这些数据究竟如何得来——不是怀疑地方数据造假吗?如果不公布其数据构成,人们如何知道假自何来?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