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流动性似紧实松 通胀风险仍高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幕海平 郑慧 作者:admin 责编:


 
尽管部分国家开始加息,但全球货币政策立场仍然非常宽松。从1季度到现在,全球加权平均利率仅由2.4%升至2.5%。如果从2.5%全球平均名义利率中扣除3%左右的通胀率,全球实际利率是负值,约为-0.6%左右。
  对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来说,如何控制通胀、退出刺激措施以避免经济过热和资产泡沫成为重大考验。
  乍看起来,当前全球紧缩周期正在有力推进,但事实上全球货币政策并未大幅收紧。以GDP加权的全球实际政策利率衡量,近期全球货币政策甚至还略有放松,目前仍然极度宽松。这种情况下,全球过剩流动性还在继续膨胀。预计在2010年年内,全球货币政策将保持非常宽松的状态,这将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
  部分国家加息不改宽松大势
  各央行近期举动频频,其中巴西、印度和以色列三国央行上调了利率。自2009年年中左右全球衰退结束以来,已有14家开始加息。此外,我国央行虽然没有加息,但也通过信贷控制、提高准备金率和回笼现金等方式收紧了货币政策。即使是那些上半年还在降息的央行(主要是中东欧和南非的央行),也已停止了放松银根的举措。
  尽管如此,全球货币政策立场仍然极度宽松。用GDP加权的全球基准利率清楚地表明这一点:从1季度到现在,全球加权平均利率由 2.4%升至2.5%。由于部分央行还在继续降息,抵销了其他央行加息的影响。迄今为止,美国、欧元区、日本和中国等大经济体(超过全球GDP的一半)都按兵不动,将政策利率保持在最低水平上。
  如果从2.5%全球平均名义利率中扣除3%左右的通胀率,全球实际利率是负值,约为-0.6%左右。而且,在过去6-12个月之中,通胀率的升幅超过了利率升幅,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同时,货币政策立场实际上还略有放松。因此,2010年2季度 4.8%的全球GDP同比增长率和-0.6%左右的实际短期利率之间的巨大缺口表明,尽管在过去6-9个月之中,许多央行提高了名义利率,但全球货币政策立场仍然极度宽松。
  用以衡量过剩流动性的指标,通常是流通中现金和非银行机构持有的活期存款(即M1)对名义GDP的比率。M1对名义GDP 的比值,可衡量用于推动资产价格的过剩流动性的程度。在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下,过剩流动性一直持续到最近。换言之,尽管全球名义GDP增速有所回升,但全球M1增速一直高于前者,从而使居民、投资者和企业持有的过剩流动性不断增加。
  超宽松货币政策年内持续
  预计在2010年年内,全球货币政策仍将保持非常宽松的状态。事实上,一些国家的政策紧缩周期看起来已经见顶,或至少是已经长时间停步了。例如,澳大利亚央行在加息150个基点之后,下一次决策会议有可能下调利率。随着经济软着陆,我国央行有可能在今年后半段放松信贷。巴西央行已减缓了加息速度,预计今年只会再加息25个基点。在今年年内,尽管一些央行还有可能进一步加息,但美联储、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等主要央行很可能保持利率不变,日本央行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放松政策。
  当前大多数投资者和货币当局都认为,在二次探底、通缩和大力财政紧缩的风险引起严重担忧、而且银行业(尤其是在欧洲)仍处于困境之中的情况下,美国和欧洲理应保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人们很可能夸大了上述担忧:我们仍然认为,二次探底不会成为现实,超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长期通胀风险是主要的。
  超宽松货币政策持续时间过长,将导致央行面临艰难的选择:要么放任通胀率上升,要么在政府债务处于高位的情况下大力加息。我们认为各央行更可能选择前者:允许出现一定时间的高通胀,以帮助减轻政府债务负担。而这将给全球带来更大的通胀风险,特别是对新兴发展中国家。日本过去10年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历史告诉我们,定量宽松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损害更大。上世纪90年代日本实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后,日元大量的流向了全世界,日元的漏出率超过了 15%。而美元世界货币的主导地位决定了美元的漏出率比日元要高的多。今年6月印度的批发物价指数同比增长了10.55%,连续第5个月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使得印度成为20国集团中通货膨胀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巴西的通胀率已经逼近6.5%的警戒线。据美林预计,今年中、印、俄、巴四国的通胀率将分别为3.2%、7.9%、6.1%和5.0%。对于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来说,如何控制通胀、退出刺激措施以避免经济过热和资产泡沫成为新兴经济体首要的宏观调控任务。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