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在平衡中实现发展 在发展中保持平衡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胡迟 作者:admin 责编:


 

当前,人们常常用“复杂”来描述2010年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其实,之所以称之为“复杂”,就是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告别了过去那种速度数量型发展模式,而需要在发展中兼顾、协调更多的目标,如兼顾“保增长”与“防通胀”?兼顾“保增长”与“调结构”等。从根本上看,就是要协调好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协调好经济增长的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因为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这些目标之间往往是相互冲突的,需要权衡抉择。刚刚公布的2010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指标就体现了这一点。8月3日,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公布了2010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公报显示,上半年能源消费同比增长11.2%,GDP同比增长11.1%,以此测算,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该指标的再度上升显然加重了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的艰巨性。

众所周知,我国自2002年开始进入了新一轮的高增长通道以来,表现出了明显的重化工业特征。汽车、钢铁、机械等制造业和房地产、煤炭、电力等制造业前向和后向产业均以高速发展。这既是中国进入重化工业时期的重要标志,也使得经济运行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三高一低”现象更为严重。中国的“十五”计划中的绝大部分经济指标都完成得非常好,但是“十五”当中没有完成的计划就是控制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平均水平20%,这是典型的低水平成长战略。为此,我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2006年至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2006年至2008年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分别修订为2.74%、5.04%、5.20%。2009年的能耗降低率为3.61%,迄今为止的能耗降低率为16.59%,离五年目标尚欠3.41%左右。需要指出的是,2008年秋季以来,由于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增长的客观现实,各地高耗能项目又有所反弹。根据工信部的数字,2009年以来,各地违规建设、盲目扩产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盲目投资现象仍很突出。2009年前5个月,一些钢铁新开工项目未批先建或违规建设;全国水泥投资同比增长78.6%,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多条,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我国造船工业能力过剩约1600万载重吨左右,约占总能力的四分之一,2009年前5个月船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55.5%。2009年高耗能项目的反弹造成当年节能减排指标只完成3.61%,未能达到2007年、2008年5%的水平,甚至连五年的平均水平4%也未达到。更有甚者,2010年一季度,由于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一些落后产能死灰复燃,全国单位GDP能耗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给完成五年降耗目标增添了新的难度。

从发展阶段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且目前又处在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时期?到2020年以前我国都应该处在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特征决定了我国的能源效率已不可能像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那样快速提高?而是进入了低速增长的阶段。从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看?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能源效率都经历了一个从高增长转向低增长的过程?在工业化的早中期?能源效率大幅度提高?但发展到工业化的中后期?能源效率的提高大大减缓?甚至会出现不增长或负增长,待产业结构调整完成后,能源效率又再度上扬,与“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类似。以此来看,“十一五”规划目标即使有可能完成,也属难度极高的目标。比较现实的路径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提高,能耗率增长幅度逐渐下降,先到零,然后再转折以绝对水平下降。

当前,处于“后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既要保证经济增长目标,又要按期完成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这或许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高耗能项目的反弹也给宏观调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毫无疑问,今年下半年,在节能减排和“保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相当大的冲突。如何决策与行动,以确保在平衡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保持平衡,对决策者来说是一次重大考验。

面对异常严峻的节能形势,中央果断决策,加大了节能工作力度。4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必须采取强有力、见效快的措施,确保节能目标的实现。5月5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公布。在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下,二季度节能形势比一季度有所好转,能耗增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25%。从主要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看,煤炭行业下降2.69%,钢铁行业下降1.64%,建材行业下降7.61%,化工行业下降4.28%,纺织行业下降2.42%。这些积极变化使得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具备了现实可能性。当然,理想的结果还是希望这不仅只是临时性完成今年的任务,而是由此产生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能源消耗“点”,并形成可持续的机制。从这个意义上看,制定如此具有挑战性的节能减排目标的意义就在于它彰显了中国政府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的决心,并很可能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与能耗下降的速度。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