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通胀中长期因素滋生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进入8月份以来,影响我国CPI的因素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随着一系列低于市场预期的经济数据的出台,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纷纷调低了经济增长预期,对于铜、铝、铅、锌等大宗商品价格形成巨大压力,许多经济学家以及市场人士做出美国经济要二次衰退的判断;另一方面,受俄罗斯等国持续干旱、欧洲和美国农业主产区持续高温,以及俄罗斯政府宣布限制粮食出口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国际市场许多农产品大幅上涨。笔者认为,进一步加强通胀预期管理是个中长期的问题。
首先,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粮食价格长期的趋涨决定了应对通胀是一项中长期的任务。
从劳动力成本的角度看,随着我国大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接近尾声,我国的人口高红利时代即将面临终结。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将面临经济学界所说的“刘易斯拐点”:即多数发展中国家要经历一个二元经济发展的过程,其突出的特征是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为工业化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供给,工资增长缓慢;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此时工业若要继续吸纳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未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将成为长期现象,这必然会带来成本拉动型的通胀。从粮价角度看,全球粮食需求逐渐大于供给将是中长期趋势,粮价总水平中长期将呈上涨趋势。从粮食的需求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口粮,二是饲料,三是工业。从口粮角度看,随着各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口粮的需求增幅将逐渐趋缓,甚至下降;从饲料角度看,随着各国居民饮食结构的升级,对于肉类食品的消费将逐步增长,从而带来动物饲料行业对于粮食的巨大需求,原因就在于吃1斤猪肉相当于消耗6斤粮食、吃1斤牛肉相当于消耗13斤粮食,这将对冲并远远超过口粮需求的下降;从工业角度看,随着全球能源价格的上涨,生物质燃料的推广将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的需求。从粮食的供给看,一方面,土地的稀缺性决定了耕地面积的有限,另一方面,自然条件的多变造成粮食生产的局部不平衡,甚至会导致全球性的粮食危机。粮食供给、需求的情况决定了从中长期看,粮食价格总水平将呈现中长期的上涨趋势。
其次,从中短期的角度看,货币因素使我国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而全球性粮价暴涨可能成为通胀加剧的重要诱因。
从国内情况看,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增长达到9.6万亿元,是2007年的3倍多。即使是今年以来货币当局开始对信贷进行收缩,但月贷款增量仍维持在6000多亿元的水平。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以及“两高一资”行业的调控与收缩,相当一部分资金必然要转移并寻找新的投资出口,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今年以来频频出现农产品被爆炒现象。另一方面,从居民储蓄存款结构看,居民的流动性意愿反映了较强的通胀预期。经验表明,居民储蓄由银行存款转向其他资产配置渠道时,都会经历一个储蓄资产的流动性提高、活期存款占比上升以利于储蓄转移的资金活化过程。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新增住户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占比分别为45%和52%,比上年同期分别高10个和6个百分点。相对于M1、M2等指标,居民活期存款余额更能反映居民对通胀的预期。事实上,通胀严重的2007年,我国居民也是出现了活期存款大幅提升的情形。根据北大经济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目前我国居民流动性偏好为 39%,与2007年末流动性极度泛滥时的水平已经不相上下。从国际情况看,随着各国降低了对经济增长预期的预期,美国、欧洲、日本等继续维持目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美国,市场预期其年内有可能加大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力度。近期粮价的暴涨,尽管有自然灾害因素,但这里面更离不开宽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巨额投机性国际资金的炒作。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