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改革将贯穿“十二五”发展主线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范思立 作者:admin 责编:

 ——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19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改革将贯穿‘十二五’始终”,未来5年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转折时期,如何做出重大战略选择至关重要。

迟福林接受本报采访时就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进行了解读。他说,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进程”是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

“十二五”改革内外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经济时报:你重点提出“改革”的分量,为何强调未来5年是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

迟福林:“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改革内外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深远影响下,中国改革发展至少面临三大挑战:外部市场需求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即使有所恢复,也不是原来数量的简单恢复,而将是伴随着重大的结构调整;后哥本哈根时代,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压力逐步增加;世界经济格局的整体性变动对我国开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三大变化逼迫着要积极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寻求对外开放的新突破。与此同时,要把改革发展的立足点放到扩大内需基础上。

从内部环境看,我国改革发展“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现实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存在很多不可预见的风险和危机,要清醒认识我国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5年。可以预见,发展方式转变必将引起复杂深刻的社会变化。

所以,面对新形势新变化,要求我们作出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即“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十二五’改革”。

“十二五”改革的总体思路在于推进全面改革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理解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的“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迟福林:我认为,这是“十二五”改革攻坚的总体思路,即推进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在内的多位一体的全面改革。

三个不同定语修饰的“推进”代表着三种不同的现实情况。一是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坚持“先易后难”,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必须要“大力推进”;二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不断,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要“积极稳妥推进”;三是社会、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所以要“加快推进”。这三个“改革”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突破依赖政治体制改革,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够加快推进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改革。

全面改革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基本要求。比如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如何促进国民收入结构调整,社会体制改革如何有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文化体制改革如何推进国家软实力提升等。

“十二五” 改革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十二五”改革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迟福林:“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与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区别。比如“九五”期间,提出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但是现在的转变远不是这样的。今天更重要的是要出台历史性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从追求经济总量向公平可持续发展转变,如何由国家增长优先转变为富民优先发展,由投资生产主导到消费为主导的转变,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和选择。

推进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十二五”改革,第一,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要以扩大内需为总体目标,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环节,以深化市场化改革为基本路径,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第二,以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十二五”是我国社会转型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实现平稳转型,关键在于对社会问题的估计与改革决策的选择。如果能够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进“十二五”的社会体制改革,就能够为后危机时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为推进和谐社会建立制度保障。第三,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方式转型的更大挑战不是经济社会本身,而是政府转型与政府决策。“十二五”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能否实现重大突破。

公报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用五个“坚持”具体阐述了“十二五”改革攻坚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这里至少有几个要点:第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其实质是追求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第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旨在强调这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第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载体形成以内需为主导的持续发展机制,其关键在于启动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所以,无论是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还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十二五”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二五”改革涉及六大重点领域

中国经济时报: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十二五”改革重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你如何看待这六大重点领域的改革?

迟福林:我认为,这是对“十二五”改革重大领域的总体把握,需要在未来制定规划的过程中不断细化和充实。发展方式转变涉及一系列经济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十二五”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改革同时具有结构性改革的突出特点。例如,行政体制改革要与财税体制改革同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与社会体制改革同步推进。

“十二五”改革的动力在于更大的决心和勇气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认为中国社会处于改革深水区,你认为如何推进中国的改革?

迟福林:我认为,无论是改革动力的凝聚,还是改革勇气和魄力的形成,最终都取决于改革行动。五中全会公报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这完全符合实际需求。

这次改革涉及各种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只有形成社会各界对改革的基本共识,才能凝聚改革动力。只有实现改革发展理念的转变,才能    形成改革勇气和魄力,比如从“国强”转向“民富”。

“十二五”改革处于我国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改革攻坚不仅仅在于关乎我国未来5年的发展,更在于对我国未来10年、20年乃至30年的深远影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5年。如何科学把握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十二五”改革,是现实和未来赋予的重大历史课题。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