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经济数据支持宽松政策退出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前三季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消除了之前人们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但物价水平超出预期,9月CPI同比增长3.6%,又创年内新高。这也解释了19日晚央行的意外加息之举。也正由于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使得宏观政策渐由保增长转向控制不断上涨的物价水平和打压资产泡沫。笔者认为,目前中国政府对经济增长和通胀前景的看法已产生了根本转变,经济政策渐入紧缩周期。
由于去年基数较低,今年前三季GDP逐季下滑,分别增长11.9%、10.3%、9.6%,三季度下滑幅度有所收窄。受节能减排影响,第二产业增速显著下降,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速较上半年有所提升。9月恰逢中秋、“十一”长假,热点消费增长较快,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18.8%,高于8月0.4个百分点。汽车类增长34.9%,家具类增长38.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8.1%。笔者认为,未来劳动力工资上涨,居民收入提高将有助于消费的提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央行选择年内加息确实超出预期,这代表决策层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和通胀预期的看法有所转变,预示着新一轮的收紧政策可能到来。照此趋势,笔者预计未来在紧缩的政策下,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将有所下降,GDP同比增长或许放缓至9%,今年GDP同比累计增速或为10.1%,而明年GDP增速可能位于8.5%至9%之间。
选择此时作为加息时点,笔者认为,可起缓解通货膨胀压力、遏制资产泡沫抬头、有利于人民币升值放缓这样一石三鸟的作用。不过,未来通胀的风险依然存在。考虑非食品价格,官方PMI中购进价格指数近两个月累计上涨约15%,预示PPI可能还有上行压力。尽管确切的传导机制并不清楚,并且时间滞后等不确定性,但由于上涨的工资、调高的公用品价格、更为强劲的需求,无疑将增加明年非食品价格的风险。另外,由于近期美元贬值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也将会有所增加。
(作者系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
宏观经济已在三季度企稳
透过纷繁复杂的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笔者觉得有必要修正之前 “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日渐明显的”观点。虽然诸多同比数据仍在下滑,但笔者坚信,经济增长(或宏观经济)已在三季度企稳了。
先来看市场最为关注的GDP数据。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68660亿元,以可比价格计,同比增长10.6%。如果分季度看,逐季下滑趋势十分清晰。但为什么依然对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呢?原因有二,其一,是众所周知的基数。去年同期基数前低后高,一季度GDP仅增长6.5%,二季度为8.1%,三季度为9.6%,这就不难理解今年的“前高后低”增长了。其二,即便是基数抬高,我们也看到了降幅在逐季收窄。二季度GDP增速较一季度下降了1.6个百分点,但三季度GDP增速仅较二季度下滑了0.7个百分点。如以经济增长的同步指标——工业增加值来验证,也是类似的态势。
再看“三驾马车”,增长波动幅度也十分有限。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2228亿元,同比增长24.0%,与上半年相比,仅下降了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029亿元,同比增长18.3%,进出口波动较为明显,但主要是受去年基数影响。实际上三季度每月的出口额,均在1450亿美元附近波动。因此,三季度投资、消费、净出口三大需求指标,已基本具备了企稳的特征。
如果再来看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速度,6、7、8、9连续四个月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基本稳定在13%至14%之间,显示了工业经济趋于稳定。另外,市场异常关注的CPI指标,9月同比上涨3.6%,环比上涨0.6%,但前三季度CPI为2.9%,依然低于全年3%的控制目标。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因素看,依然可从两方面来分析,其一是翘尾因素,9月的影响是1.3个百分点。其二是新涨价因素,9月的影响是2.3个百分点。笔者由此判断,翘尾效应继续逐步回落,新涨价因素也会得到缓解。
虽然宏观经济企稳迹象已渐渐清晰,但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最突出的是对外贸易。今年4月欧元区爆发主权债务危机时,欧元大幅贬值,鉴于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笔者曾判断我们的出口会大受影响。但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削弱了这一不利因素,出口仍然保持较快增长。9月以来,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加上日前央行出其不意加息,预计人民币升值还将继续。在新的汇率变动格局下,出口又将面临新的考验。
整体来看,未来通胀预期将有所下降,不确定性主要集中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对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