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两种说法早改为好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唐福勇 作者:admin 责编:

 

进入11月份,两大现象已经愈加明显,一是通胀水平的持续高涨,二是不断从紧的货币政策工具接踵而至。

与之对应并且日益显得矛盾的是,官方及一些主流经济学者对待通胀的说辞仍是“温和”的基调,对于货币政策基调,则仍是“适度宽松”。虽然有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及微调的措辞,但总体的基调与频频出台的从紧货币政策举措有点“指东打西”的意味。

在笔者看来,在当前这个复杂的形势下,某些方面的基调与说辞可以适当变动或承认一下了,因为市场的承受力早已有预期,是能够逐步消化的。

对于货币政策基调而言,2008年以后的“适度宽松”在今年上半年如果还不清晰是否属于微调的话,进入11月份,其政策基调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或直接回归到“常态”的说法应该是顺势而为的。

之所以这样说,也是有理由支持的。

其一,“适度宽松”在当前明显已经说不过去了,因为市场不缺流动性,反而是流动性过多。如果说央行上半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近期上调了6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只是增强针对性及灵活性,包括加息也只是“回归常态”的一次动作,那么本月再次全面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应该不再仅是针对性和灵活性,而应视为一种普遍性。也就是说,当前货币当局担忧的是如何有效合理控制信贷规模及合理适当流动性,而不再是担忧市场缺乏流动性或银行放贷动力不足。仅这一点而言,货币政策基调说辞的稍微变化是市场完全能接受并且有预期的。

其二,从数据来看,全球经济危机过去才两年多,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就回到了危机前的最高水平。从时间与国内外经济环境来看,正因为危机后形势的发展太过出人意料,所以在两年后有必要对基调进行适当的调整,毕竟人们不能孰视无睹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上调房贷相关利率等一系列属于从紧的政策工具与手段。相关人士预测,今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对政策基调作出调整,或将调整为“稳健”。如果已经意识到的确需要调整,那么这个改变的时间点为什么不可以早一点呢?

此外,摩根大通近期的报告已经预计,央行将在未来几个月通过密集的资金冻结和进一步的信贷控制继续实施流动性的管控,并预计未来几个月存款准备金率至少将再上调两次,每次0.5个百分点。同时认为,2011年将会进行三次0.25个百分点的加息。更有甚者,一些研究机构与市场人士已经预计,为了控制信贷及流动性,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有可能将持续上调至23%左右。在这种大面积的市场预期下,中国有理由及早地改变基调,从紧从快地抑制市场预期。

其三,美国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的出台造成未来一个时期国际市场流动性过多,短则三个月至半年,长则一年。由于中国日益从紧的政策及加息的可能性,国内外利差及套利行为会不断增加,这同样施压国内对流动性的调控。因此,也有理由及早地改变基调,让预期落地。

对于通胀而言,显而易见,北京的蔬菜价格已经创出历史最高水平,更不用再列举此前轮番的物价飞涨,即使如4月以来持续调控的房价,同比与环比仍在不断攀升。面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CPI同比涨4.4%,创25个月新高的数字,面对物价飞涨的现实,“温和”的措辞已经显得那么苍白。

因此,对于已经存在并且仍将持续发生的事实,有理由直接面对并给予相应的承认,相信市场是可以逐步承受的。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