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持人民币主权币种的条件下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胡德平 作者:admin 责编:
二、准确掌握人民币的发行量
美国联储局发行的绿纸美元有一行小字:“我们信仰上帝”,绿纸美元还有二十七年之久的一段真正的黄金期,三十五美元可兑换一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这两条都制约着美元发行。美元发行一定要与其所贮备的黄金相匹配。这是世间《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约定,也是美国宗教对上帝的承诺。
我国人民币的发行,是怎样发行的呢?计划经济时期,是计划生产多少粮食、肉类、布匹等必需品,生产多少轻工日用品、多少高档商品,则发行多少相应的货币。那时因为产品种类、数量极少,又有各种票证做根据。所以计划发行的货币数额相当精准。理想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许诺发行一元人民币,必须有八元钱的货物放在那里,但其梦想一直不能成为现实。所以计划经济时期绝对不会出现通货膨胀问题,有的只是产品和货币都匮乏的短缺经济。直到1979年,我国居民全部储蓄加上手持现金才390亿元,人均43元。这一情况,一方面说明人们的金融资产十分有限,一方面说明国家发行货币也十分克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储蓄已达33万亿,是改革初年的八千倍。此外我国的股市、楼市、保险、外币结汇也都迅速发展起来。人民币的发行,已达天量,这是因为人民币发行的规模和结构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央行必然要大量增发货币,此其一。其二,我国政府发行货币的数量,一般是根据上年的GDP的增量加上通货膨胀的价格而相应发行货币。但由于我国的统计,还有不少人为因素和技术因素之不足,这些都影响货币科学发行的精准度。其三,我国的货币发行一直没有与贵金属挂钩的传统与约束力,要想完全管住超印钞票的冲动非常不易。其四,当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或其他特殊时期,我国为了GDP平稳较好发展,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货币注入经济生产领域就是一件极其自然之事。以上几种原因,往往容易造成人民币发行过量的结果,尽管有其不可避免性,但带来的问题,我们不能不仔细分析其利弊得失。
如:2009年中国GDP总量34.1亿元,增速为9.1%;M2余额60.6万亿元,增速为27.6%;货币化程度(国际上常用指标,即M2/GDP)达178%,相当于每一块钱GDP对应着1.8块钱在流通。同年,美国GDP为14.1万亿美元,M2余额8.55万亿美元,货币化程度仅60%。按人民币汇率1∶6.83计,2009年中国GDP是美国的三成左右,但M2余额却与美国相当(到2010年9月,M2已比美国高出20%),货币化程度则是美国的近3倍。这不让人吃惊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从1980年的不到30%,上升到1990年的82%,2003年上升到163%,并保持在该平台上达八年之久,到2009年大幅上升到178%,与日本1990年代初泡沫经济前后的水平相当,估计2010年可能超过200%。其中原因需要专门分析,但大致可以说,中国的货币(流动性)是否太多了?那些过剩的货币“蛰伏”在银行、股市和楼市中,成为“笼中虎”。虽然2010年前三季度,通胀率总体不高(3%左右),但趋势值得注意,这两年超常信贷(17万亿)所投放的那些货币迟早要释放出来。如何疏导好“笼中虎”,防止通货膨胀,是对当前中国经济的新的考验?尤其是在美国大量发行货币的政策出台以后。
所以,认真掌握央行货币的发行工作,既是一项需要未雨绸缪的准备工作,又是一项极其紧迫的重要工作。(中)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