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率再上调 中国“被动紧缩”特征明显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专家认为,抑制流动性宜疏不宜堵;年内加息可能性依然存在
九天之内,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专家表示,我国货币政策“被紧缩”特征明显,依然不排除年底加息的可能性。
被动紧缩
央行上周五宣布,从11月29日起上调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央行可一次性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3000多亿元,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8%,创历史新高。九天前,央行已经上调了0.5个百分点,这是本月内第二次上次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年内的第五次上调。专家分析,近期央行调控政策的频频出台和通货膨胀预期密不可分。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和泛滥的流动性,是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重要原因,上调准备金率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收紧流动性方式,不排除央行在12月份继续上调的可能性。
国际国内市场资金充裕,流动性泛滥,推高了通货膨胀预期。10月份居民消费指数(CPI)达到4.4%,这是年内连续第四个月CPI数据超过警戒线;美国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回购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很多人担心,该政策将使过多的流动性流入新兴经济体。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紧缩货币政策不断出台,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到了可以依靠市场自身造血的阶段,中国“被动紧缩”特征明显,所以央行运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金融工具应战美日的货币二次量化宽松政策。
中国经济现在最大的担忧是价格增长过快和流动性过分充足问题,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上涨预期增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认为,所以,这次上调主要指向控制贷款规模,控制未来贷款数量上升,收缩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
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通胀防范措施,比如打击囤积粮食、农产品的投机行为,启动战略储备,增加平价供给等;“抑制通货膨胀政府主打组合拳,这次调整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孙立坚告诉本报记者,抑制流动性,除了上调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不能忽视小型金融机构释放的流动性。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降低贷款条件,争夺大银行市场份额。近期农产品市场投机行为猖獗,价格狂涨以及热钱乘虚而入,这和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减少了货币供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流动性,但是不能解决商品价格扭曲问题。清华大学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肖耿告诉本报记者,合适时候,还要配合加息手段,解决负利率问题。
不排除年底加息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三个并存。”孙立坚说,这指的是:虚拟经济部门“通胀”?泡沫?和实体经济部门“通缩”并存,人民币对外升值(汇率)和对内贬值?通胀?的压力并存,国外热钱流入和国内产业资本“金融化”的现象并存。
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孙立坚认为,一方面要通过数量调控的手段来抑制资金的充裕流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利率和汇率等价格信号,疏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部门,形成吸收流动性泛滥急需的“新的增长点”。
孙立坚认为,从中国的国情和市场环境来看,价格机制的效果要远远低于数量调控的效果,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会以数量调整的货币政策为主导,而汇率和利率政策则将继续作为辅助性工具,并且调整的尺度也会显得很谨慎。
肖耿告诉本报记者,抑制流动性宜疏不宜堵。物价上涨已是既定事实。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贷款减少,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发展。所以,政府可采取加息手段,改变负利率问题;通过上调工资,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肖耿认为,中国目前是结构性通货膨胀,不是政府财政赤字增加所导致的恶性通胀。货币政策要考虑长期通货膨胀预期,改变负利率状况,支持实业发展,打击投机行为,形成经济良性发展循环,营造好的发展环境。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