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粮食储备,大国必须厚实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本报驻巴、美、俄、日、印、加记者吴志华贾健李亚龙卢昊郭西山陶勇本报记者谷棣

    全球粮食生产地区不平衡,粮食储备也是“贫富不均”。印度正在吃粮仓不够的亏,最近几年有两三亿人挨饿,但又有数千万吨粮食因露天存放不当而霉烂;巴西人沾了储备充足的光,当别的国家食品价格上涨五六成时,巴西涨幅只有20%;为粮食储备投入过巨资的美国,冷战后放弃战略眼光,现在的库存小麦“还不够每个美国人吃一小块饼干”;俄罗斯为保障本国灾后有粮,断然停止谷物出口……二战后,全球已发生7次粮荒,每当粮食危机的阴影拉长,粮食储备就成了各国比较家底厚薄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农业问题专家李国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尽管人类农业生产水平越来越发达,但大宗粮食生产还是“靠天吃饭”,所以各国都不敢怠慢粮食储备,目前,中国的粮食储备已超过国际通行标准一大半。

    产粮大国“斤斤计较”

    这一轮粮食危机与中东国家的紧张局势多少有些关联。年初以来,中东、北非,甚至中亚和南亚各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谷物抢购。动荡中的阿尔及利亚1月“突击”进口了200多万吨小麦。《阿尔及尔论坛报》2月 15日评论说,必须增加粮食储备,“如果任由面包和面粉价格继续大涨,社会危机还会加剧,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问题”。

    有关全球或各国粮食储备能维持多久的说法,这几年层出不穷。粮农组织去年12月公布的一份资料显示,全球谷物库存只能维持8-12个星期。而英国《卫报》 2007年11月曾报道说,全球粮食库存储备只有57天。事实上,影响粮食库存的因素很多,如消费需求、自然灾害等。需求多少决定了储备的多少。全球小麦消费量2010至2011年度将比2009至2010年度增长2%,达到6.65亿吨,相对的,全球小麦储量将下降10%,预计为1.78亿吨。按照国际通行的评价标准,粮食库存量大体上等于一个国家一年消费量的17%-18%。有数据显示,现在中国的粮食库存达到40%。

    “能吃几天”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储备的唯一标准。储备粮质量好、数量够,在国家需要时能用得上、调得出是对粮食储备的综合要求。为此,连俄罗斯、巴西这样的产粮大国也是“斤斤计较”。俄罗斯拥有世界9%的耕地,是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但俄罗斯同样重视粮食储备问题。有媒体报道说,公元9世纪,俄罗斯人就用石头搭建了粮食库,现在,俄拥有庞大的现代化粮食储备基地,“它们始建于冷战初期,尽管远离居民区,却是一个复杂、强悍的体系,能经得起核打击、地震和水灾”。因遭遇森林大火及“十年不遇”的大旱,俄政府去年8月曾宣布临时停止出口谷物类初级农产品。前不久,该项出口禁令又被延续到2011年7月1日。对俄罗斯这样的粮食生产大国因为本国灾情而限制粮食出口的做法,联合国粮农组织并不鼓励。俄谷物联盟新闻秘书安东·莎塔林也认为,限制粮食出口会毁掉俄罗斯 “作为可靠供应商”的声誉。实际上,俄农业部长3月9日在回答国家杜马议员提问时表示,俄粮食储备现有3000万吨,能满足国内所需。今年2月,俄从粮食库存中拿出313万吨谷物,分配到缺粮地区,并向粮食交易市场投入250万吨谷物,干预粮价。

    巴西是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巴西一直通过粮食收购和储备来调节市场供应。巴西农业部农业政策局长吉马良斯认为,2008年出现的“粮荒”使许多国家都有了一个共识,即仓储足够的粮食是战略性的举措。最近几年,由于世界粮价不稳,巴西加强了玉米和小麦的储备。据巴西媒体统计,最近欧亚国家食品价格上涨64%,而巴西只有20%,就是得益于粮食储备政策。

    美减少库存被批没眼光

    对粮食储备,各国也有不同看法。1月22 日,在柏林举行的国际农业部长论坛上,澳大利亚农业部长乔·路德维希认为,片面追求高储备,在市场上抢购粮食扩充储备量,结果让本已高企的粮价扶摇直上,给粮食危机雪上加霜。还有些国家的官员呼吁各国粮食储备应透明化。巴西人虽然不愁“吃”,但每年花在粮食仓储和运输上的费用是6.3亿雷亚尔,约合3.7 亿美元。巴西农业咨询公司研究员费尔南多·皮门特尔说:“政府的粮食储备政策是好的,但付出的成本也很大。”

    粮食依赖进口的日本历来对粮食储备问题十分重视。1993年,日本大部分地区出现冷夏现象,秋粮歉收导致米店排起长队。政府在从海外紧急购进260万吨大米之前,把粮库专项储备火速投入市场,缓解了迫在眉睫的“粮荒”。不过这一“极限操作”也造成国家储备一下仅剩20万吨的“窘境”。俄罗斯去年限制谷物出口后,日本丸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柴田明夫认为,粮食曾被看成是一种“只要有阳光、水和土地就可以无限生产的资源”,但随着粮食成为一种有限资源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出口国会像对待原油和金属资源那样将粮食当作一种战略储备物资”。在粮食问题“战略化”的背景下,日本政府2008年正式成立了“粮食统筹战略会议”,负责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整合粮食储备。

    技术先进的日本2001年前也曾出现过因积压时间过长,粮食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储备粮大批发霉的事故。为此,日本政府从2001年开始要求每年6月底时,保证有100万吨的大米储备即可。加上民间自发储备的大米,日本人食用的大米能维持3个月以上。目前,库存大米只有15%存放政府仓库中,其余部分则通过招标方式交由农协或专业储存公司代储。这种将大部分储备粮委托存储的方法,让日本政府理论上需要承担比较大的违约风险,一旦出现特大“粮荒”,将考验日本政府的调运能力。

    美国国会从1933年就粮食储备问题开始立法。最多时,美国有上万个巨型国家仓储库。1983年,美国给国家粮食储备的农业补贴费用高达92.96亿美元,是美国粮食储备史上名副其实的“大跃进”时代。随着冷战紧张局势逐渐缓解,美国这个世界上粮食出口最多的国家一度不重视粮食库存。里根执政后期,有农业部官员提出,从世界范围来说,美国政府的粮食储备和农业补贴等政策没有实际意义,美国政府不应该维持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储备耗资巨大,实在是得不偿失。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新农业法》,宣布政府不再为农场主提供价格和收入支持等政策,这意味着实施60多年的粮食储备制度就此终结。此后,美国政府逐步削减粮食储量。与此同时,美国乙醇燃料工业对玉米等农产品的需求量超过美国年产量的1/3,生物能源生产的巨大需求与大规模粮食储备之间形成尖锐对立。到2008年,美国全国的粮食储备只够24天的供应量。美国农民权利组织“美国农业运动”主席拉里·马特拉科笑称,美国国库里的这点小麦“还不够每个美国人吃一小块饼干”。美国智库“美国进步中心”研究员约翰·波德斯塔认为,“美国面临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美国已到了重新审视农业政策的时候”。

    印度吃了储库不够的亏

    有 11亿人口、占世界1/10可耕地的印度曾是一个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但近年来却成了全球饥饿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粮食储备上,印度一直面临“有粮无库”的尴尬。印度媒体报道说,印度政府已经连续3年无力维持小麦、大米、豆类和糖等商品额外的战略缓冲储备,失去了规范国内市场零售价格、进行及时有效干预的能力。印度粮食总产量每年约2.3亿吨,每年储备粮食8000万吨,但国营粮食公司的仓储能力只有6000万吨,剩下2000万吨储备粮只能听天由命。《印度快报》今年1月曾报道,“粮食仓库吃紧,政府增加库存空间的计划正以蜗牛爬行的速度进行,这些可能会导致夏收小麦还要在露天存放”。中央政府的计划是增加1500万吨的库存空间,但实际能落实的只有约250万吨,这一缓慢行动让人对今年夏季的好收成失去期待。印财政部长2月中旬对大量粮食因露天存放而霉烂变质大为不满,怒斥相关官员说:“不是只有我们储存粮食。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存储大量粮食的机制。我们需要增加仓储能力时都应该考虑什么?我们的行政管理成了什么样子?”

    据农业专家介绍,根据储藏条件,一般稻谷储存2年,小麦3年,都能保证较好的品质。在寸土寸金的日本,很难找到中国那样动辄占地二三十万平方米的粮库,但日本的存储技术比较先进。位于大阪附近的茨木国家粮库,是关西地区重要的灾害救济粮中心,管理人员都是公务员。仓库主体是两座三层高的超大型平顶建筑,外刷白漆,顶棚上写着“安心、美味”的文字。该粮库总计只存了2万吨大米,但采取先进的低温保存技术,内部温度一般为5-15℃、湿度控制在70%左右,这样米的水分基本不会被消耗,即使储存两三年也不会变质。

    “向中国学习粮食储备”

    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7%-18%左右的粮食储备标准是比较早期的一个指标,目前也受到一些质疑,因为在不同环境下,粮食储备的多少不一样。比如,在出现极端灾害天气时,17%-18%显然不够。中国粮食储备达到40%,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关,也说明中国粮食产量确实多了。这个比重在国际上是属于比较高的,而且还没有算上民间的粮食库存。中国各地的粮食储备数量是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 6个月销量”,但中国的一个特点是,农民不买国家的粮食,因此,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中国的粮食储备够用一年。

    国际上对中国粮食储备的关注开始增多。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兼亚太区域代表小沼广幸3月9日在曼谷举行的粮食问题研讨会上强调,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单凭一己之力解决高粮价问题。他还称赞,中国不仅连续多年实现粮食增产,而且库存和供应充足,对稳定国际粮食市场做出重大贡献。

    去年6月18日,印度《经济时报》以“向中国学习粮食储存”为题报道说,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两大农业生产和消费国,在改进粮食存储问题方面,印度农业仓储机构技术专家应到中国学习现代化的仓储建设。去年5月,中日韩和东盟国家还就建立“东盟10+3紧急大米储备库”达成初步协议,拟储备78.7万吨大米用以支援粮食不足的国家。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