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十二五”着力解决不平衡问题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林春霞 作者:admin 责编:

“未来五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导向和主要举措是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在出席3月20日开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言时作如上表述。

张平就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导向作了五方面阐述:一是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二是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四是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张平说,中国有占世界20%的人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建设都孕育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充分挖掘和释放国内需求的潜力,既是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和基本的立足点。“我们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在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上下更大的功夫。”  

张平认为,中国的最终消费品目前还不到50%,这与国际上70%左右的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挖掘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国政府将多措并举,包括实施就业发展优先的战略,五年城镇新增就业的人数将达到4500万人以上,转移农村的劳动力达到4000万人以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五年内使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由47.5%提高到51.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积极发展新兴的消费业态,促进文化、旅游、建设等消费,加强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的总规模能够位居世界的前列。

他表示,国家在政策导向上将继续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在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的同时,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

关于加强创新能力,张平表示,目前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城乡区域的发展不够平衡,这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教育的主要症结。增强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培育和创造更多的国内需求。下一步将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的有序转移,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张平看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体系,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他表示,“十二五”期间,把解决好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各个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从完善制度和增加投入两个方面做出安排,在公共教育、就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统筹建设一批重大的民生工程。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的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力同步提高。未来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实际增长要达到7%以上。

张平说,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既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我们将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全面落实优先战略,构建以绿色、低碳为特点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到201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分别要比2010年降低16%和17%,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为实现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深化改革开放方面,张平作了这样设想: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进步依靠的是改革开放,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仍然是强大的推动力。我们将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张平说,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继续寻求和扩大同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的对外开放。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积极扩大进口,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改善贸易收支状况,坚持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优化投资软环境,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引导外资更多的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投向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同时,引导中国的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地开展境外投资合作。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