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马克 李军国 作者:admin 责编: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由局部试点到全面铺开历经十年艰辛探索,国内转型试点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化危为机,变压力为动力,城市转型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内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不仅摆脱了“矿竭城衰”的困境,而且打破了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处于低速徘徊的局面,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之所以在十年时间里取得上述成就,既是我们立足于国情、汲取他人经验、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勇于实践探索的结果,也是我们践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对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性的认识、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科学发展之路的成功实践。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推进城市转型的强大动力
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唯一途径。国内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之所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就是他们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各个环节,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和机制,增强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内在动力,走出一条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科学转型发展之路。
——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城市转型的主线
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都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城市转型的全过程,以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城市转型,把城市转型与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同时,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把谋划发展与推动转变结合起来,着力实现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高效型增长转变、由采掘和资源开采业为主导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城市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是所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取得成效的最宝贵经验。检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成功与否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志,就是看这些转型城市的人民群众能否在转型中得到实惠,如果城市转型的成果不能让全体市民来公平地分享,城市转型就难以推进。
——坚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所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充分发挥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即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种制度优势在非常态经济活动中、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解决一些重大问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个制度优势是目前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具备的,尤其是在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实践中这个制度发挥的淋漓尽致,体现在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资金投入上。
——坚持走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探索相结合的转型之路
面对世界性难题,我们又在没有现成可借鉴经验的条件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坚持采取局部试点与顶层设计相结合。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联动效应,以及自上而下体制与执行力,不仅有效地保证政策的实施与落实,而且有力地推进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工作的全面展开。
——坚持把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城市转型的重要位置
国内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城市转型的着力点,确立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从开发利益链的根源开始严管,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再恢复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建立了资源开发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矿山建设与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证金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等,实现城市生态与经济、生产与环保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十年转型实践带给我们的启示
——未雨绸缪是预防避免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最佳选择
理论与实践表明,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把握最佳的转型时机,既可以比较平稳地、以较小代价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避免资源型城市 “矿竭城衰”问题的出现。对国家来讲,要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立法手段、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中的作用,相关职能部门要超前研究,并将其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对资源型城市来说,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成长期或成熟阶段主动实现经济转型,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上下游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又可以利用资金优势发展其他领域的新兴产业。
——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转型路径是实现城市转型的前提
实践证明,凡是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的资源型城市,都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充分考虑城市自身特点,依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水平,以及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来确立适合于本地转型发展路径。特别是在接续替代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方面,做到了既体现城市的自身特点,又做到扬长避短,发挥本地优势;既体现地域分工和国家产业布局,又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求,最终形成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
——制度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转型的出路所在
制度建设是保证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从发达国家转型经验来看,用法律形式确立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地位,保障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特别是保障援助资金的稳定来源与持续作用。反观国内的扶持政策多是一事一议,临时的优惠措施比较多,制度化的东西少,人为影响因素较大,不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可预见性,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运行机制,这样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人力资源重构是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在资源型城市形成与发展中固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非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更是制约资源型城市发展不容忽视的原因。人力资源是城市资源中最特殊、最宝贵的资源。许多城市在转型实践过程中,非资源性产业之所以发展不起来,其主要原因就是苦于人才的匮乏。资源枯竭型城市要想真正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实现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就必须要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放在城市转型的重要位置上,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把培养各类人才与引进各类人才结合起来,提高城市整体人口素质,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是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础
我国资源型城市过早地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机制因素,又有发展方式的问题,但更重要原因是源于我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文明认识的肤浅,缺乏科学的资源观和发展观。因此,我们必须要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市转型过程中,真正实现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通过转型发展,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