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宏观”需要经济走新路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张茉楠 作者:admin 责编:
在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系统性风险明显增加背景下,上周,中央政治局非同寻常地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为处于困境中的中国经济再次指明未来方向。
一季度中国以“弱复苏”开局,GDP同比增长7.7%,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尽管回落幅度并不算大,但整体经济运行仍然处于2011年以来形成的下行减速通道中,特别是工业增速低于预期,产出缺口继续扩大,需求放缓导致经济内生动力后续乏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可持续复苏的预期,显示宏观经济形势远比人们估计的更加困难,更加复杂。
宏观经济总体弱于预期,短周期再度面临下行压力并不是最令人担忧的,经济下行而风险趋于上升才是更值得警惕的。所谓“水落石出”,随着经济的整体下行和政策空间的收窄,由高储蓄-高投资率支持的资本存量扩张正发生趋势性改变,中国“过度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的增长模式难持续,退潮之后,一些潜在的财政金融风险开始逐步暴露出来,特别是近期国际上一股“做空中国”的力量不断增强,大大加剧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担忧。因此,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所提到的“稳住宏观”,其背后真实含义就是要“稳住增长、稳住政策、稳住风险和稳住预期”。
对比2012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政策主基调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转为如今“按照稳中求进的要求,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政府对经济增长放缓的容忍度有所提高。而“稳住宏观、放活微观”的描述也预示着“稳住增长”,中国经济就不能再走老路。
此次会议要求“抓紧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显示政府对负债率大幅上升已经保持高压态势。事实证明,一味扩张需求不但不能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反而可能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和负债式增长。长期以来,中国宏观调控重心在于实行需求扩张的反周期政策,但这种模式已风险重重。金融危机以来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以及信贷宽松,相应推升了中国政府部门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债务杠杆率,高杠杆率已经积聚了较大的经济和金融风险。此外,影子银行泛滥、房地产信贷,以及产能过剩、工业企业利润率整体下滑导致的银行不良贷款率趋势性上升,形成了相互传导和感染的风险链条。
由于周期性政策依赖高杠杆领域特别是基建投资来推动增长,同时私营部门需求仍受抑制,高于GDP复苏速度的杠杆增速难以避免。因此,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及主要矛盾看,寄希望于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可见,长期的不平衡已经影响到短期的增长,而支撑经济增长的代价也过于沉重,以高负债刺激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改革正在与危机赛跑,为避免中国经济受到不可预见的巨大冲击,切断“经济扩张→债务扩张”的高风险链条,发展思路必须从短期应对经济下行转向推动整体战略转型和深层次改革上来,靠内生力量启动新的增长循环。
宏观的稳住依赖于微观的放活,只有增强微观主体供给能力,鼓励技术创新,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发挥生产率对提升总供给的根本作用,才能打破影响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真正释放生产力,中国经济才可能真正踏上可持续的内生增长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