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2013年我国经济运行的趋势与周期特点(上)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任泽平 作者:admin 责编:

    DRC视点

    综合分析潜在增速和商业周期,可以判断未来经济运行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进而得出对经济整体运行状况的判断。2013年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是潜在增速下降和短周期回升,这既不同于2012年趋势性和周期性力量同时施压、经济下行压力偏大,也不同于2003年经济潜在增速处于高位时的周期回升,预计此轮周期回升的力度较弱、时间较短。2013年应把握好经济运行的节奏,在做好稳增长、控物价和防资产泡沫风险的同时,把抓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短周期的更迭中实现增长阶段平稳转换。


    决定未来经济形势的主要是趋势性力量和周期性力量。从趋势性力量看,我国经济潜在增速下降,中长期下行压力较大;从周期性力量看,2013年驱动库存和投资增长的因素较上年增多,但力度较弱、周期较短。今年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是潜在增速下降和短周期回升,与2012年两大力量同时施压、经济下行压力偏大有所不同。政策在做好稳增长、控物价和防资产泡沫风险的同时,应把抓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释放现有增长潜力,加快培育新竞争优势,实现增长阶段平稳转换。

    增长阶段转换是当前经济形势的中长期背景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供求条件的变化,成功追赶的经济体在高速增长期后,将面临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从近期经济形势看,这一增长阶段的转换正在发生,经济增速在2010年二季度到2012年三季度期间出现连续10个季度的超长下滑。从失业和物价两大压力测试指标看,经济持续下行并未导致明显的失业和通缩,说明经济运行在潜在增长率附近。在增长阶段转换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风险容易引爆,但只要政策得力、改革到位,我国有条件实现增长阶段转换,在2020年前保持年均7%的增长。

    ——近年我国部分传统竞争优势和增长动力逐渐削弱

    一是劳动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低端劳动力工资涨幅尤为明显。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工资跟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明显高于越南、印尼、印度等国,导致部分跨国企业低端生产基地从我国迁出。

    二是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2005年7月—2012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幅达31.4%,我国出口价格优势减弱。从国际比较看,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属于较高水平,2005—2012年间印度(-21.7%)、墨西哥(-16.6%)、韩国(-10%)等则出现了明显的贬值,大大提高了这些国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非中国制造”开始增多。

    三是重工业峰值临近。典型工业化国家普遍在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1990年G—K国际元)时出现重工业比重峰值,2012年我国人均GDP9136国际元。近年我国基建投资潜力下降,汽车、地产销售大不如前,未来居民消费向服务类需求升级,重工业产能过剩呈趋势性加重。2012年粗钢产量仅增长3.1%,钢价跌回十年前。

    四是东部地区受综合成本上升和外贸不利因素影响,主要指标降幅较大,转型发展形势严峻,2004—2011年间东部GDP占全国比重由59.4%下降到56.3%,下降了3.1个百分点;投资比重由58.3%下降到48.4%,下降了9.9个百分点。

    ——同时,我国一些传统竞争优势和增长动力仍然存在,新优势和新动力正在积极培育

    一是市场规模、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优势强大。我国拥有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把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我国道路、港口、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明显好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和运输成本。我国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体系,部分主要工业部门在全球占据领导地位,2011年我国出口占世界比重达到10.4%,制造业产出占全球比重达到19.8%,具备明显的规模优势。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及劳工素质较高,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680万,居世界第一,智力资源优势明显。二是产业升级呈现积极态势,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不断高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新技术、新业态正酝酿着新的发展机遇。三是近年东部地区主动转型,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还有较大空间,近年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