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调控稳增速 全面改革促升级时间: 2015-09-01信息来源: 陈德胜 李洪侠 作者:wyg_admin 责编:
落实调控稳增速 全面改革促升级
——201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与改革解读
当前,经济运行趋稳基本成为共识。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不宜再大幅下滑,也不宜追求过高增速。要稳住“趋稳”局面,必须更好推进调控政策和改革举措的落实,在就业、企业盈利和防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要抓住关键环节,加快配套改革步伐,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新境界。决定下半年经济走势的关键是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
201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十个主要指标(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出口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CPI、M2增速、财政收入增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居民收入)中,七升两平一下降。经济运行趋稳基本成为共识。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不宜再大幅下滑,也不宜追求过高增速。要稳住“趋稳”局面,必须更好推进调控政策和改革举措的落实,在就业、企业盈利和防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要抓住关键环节,加快配套改革步伐,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新境界。
经济稳定增长压力依然较大
经济运行历来能够找到很多亮点,也同时能发现很多问题。判断经济形势关键是要区分主次矛盾。只有抓住了“大头”,才能看清发展的“势头”。
从需求看,消费和投资是绝对“大头”。近两个月,两者增速确趋于稳定,尤其是占比60%的消费,增速连续小幅回升。但还难以认为回升已成定局,其中有去年基数低的统计因素存在,而且类似的小幅反弹2014年10—12月也曾出现过,但到2015年初却再次下滑。从生产法核算看,作为消费主要内容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二季度分别增长6.1%和5.4%,虽然略高于一季度,但低于GDP增速,也比去年各季度明显放缓。中长期内,消费主要靠收入增长和新消费热点的带动,投资增长需要有盈利项目和资金来源,但目前这些领域都还有很多问题亟待破解。
从产业看,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超过第二产业,占比已达49.5%。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比去年同期和一季度均高0.5个百分点,但类似情况在2012年一季度也曾出现,且一直持续到2013年三季度末,但GDP并未同步提速。而且,上半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1%,延续7个季度的回落态势。其中,的确有些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发展较快,但总体看在经济中占比十分有限,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到10%,新能源汽车受到储能技术、充电桩分布、成本偏高等限制远未达到普及程度。
从收入看,劳动者报酬占GDP一半左右,企业收入占1/4,生产税净额占比不足1/5。近似代表劳动者报酬的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五个季度双双回落,二季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和6.7%,较一季度分别低0.6个和0.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6月当月虽然有所提高,但往年也呈现类似月度间波动规律,难言趋势性回升。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降幅连续收窄,但这只是部分企业,而且与上市公司情况并不完全吻合。
从上市公司看,虽然目前还没有二季度数据,但一直以来的趋势并不乐观。2780家上市公司总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2013年以来持续下滑,今年一季度分别回落至0.3%和4.5%,与2010年高点相比,分别下降35.2个和34个百分点。其中,钢铁、煤炭、石油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利润持续下降,且降幅不断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收入和利润增速也逐步回落。受金融改革和股票市场活跃影响,金融上市企业表现较好,但银行收入和利润增速回落明显。
从投融资看,经济企稳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在支撑,内生动力尚未形成。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4%,占比1/3左右的国有控股投资增长12.3%,而占比65.1%的民间投资增长11.4%,延续今年以来的持续放缓态势,比前五个月回落0.7个百分点,说明市场对投资仍然谨慎。融资角度,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超过70%,但上半年增长6.3%的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8.6%,国内贷款下降4.8%,利用外资下降30.9%。预算内资金增速最快,说明占比5%的财政投资在发挥逆周期的调控作用,“大头”贷款同比下降说明,银行对市场化投资前景仍不看好。
可见,当前经济运行中的“趋稳”还不一定能够稳住。决定下半年经济走势的关键是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本文认为,当前行政体制、运行机制和政策传导效率下,下半年经济难以出现大幅回升,当然现阶段也不应该有大幅回升。即使稳住目前增速也要付出艰苦努力,尤其是在落实调控政策方面要有新突破。
近期不宜追求经济大幅提速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有其必然性,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旧增长动力尚未完成转换的因素,也有外部需求收缩、内部“三期叠加”多种矛盾聚合的因素。总体看,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还会延续一段时间,不必急于追求经济快速回升。
首先,追求过快增长有违经济发展规律。一方面,我国经济处在结构调整、动力转化和模式升级的关键时期,这是个破旧立新、脱胎换骨的过程,充满痛苦和风险,只有保持适度压力,企业才能积极持续加快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在基数扩大、要素质量、生产效率、体制机制等因素作用下,高增长阶段向中高乃至中低阶段回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第二,现实情况不支撑经济近期过快增长。一是我国经济基本面良好,新四化进程加快,“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将拓展增长新空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释放制度新动能,但这些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举措需要逐步推进,近期在增长速度上的反映有限。二是近几年我国经济持续下行,财政投资等调控基本没有停止,如果说今年上半年的政策在下半年开始落实,那么下半年经济提速需要更大力度的调控,尤其是投资,目前看没有也不允许,因为“强刺激”可能会积累新的矛盾。三是货币政策下半年有望结束时滞期。但是,一方面,中外都有通胀时期货币政策效果好于紧缩时期的规律。另一方面,我国货币政策关键问题在于传导机制不畅。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受阻,政策加码的边际效应递减。四是房地产市场在供求总量基本均衡、利率进入下行周期而居民投资渠道有限、调控政策放松背景下出现小幅反弹,中长期房地产难以承担也不应再赋予其过重的经济发展职责。五是PMI等先行指标回暖不能完全说明问题,PMI近9个季度有涨有跌,不能准确预示后期经济走势,同期GDP增速总体持续下滑。
第三,应做好经济在7%上下运行的准备。处在新常态的中国经济不仅是总需求不足,更是总供给有待突破。因此,过去的需求管理政策难以见效,更需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效率提升和制度变革。目前正在快速推进的以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等为内容的产业革命,将使世界经济再上新台阶。如果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起点,预计2020年前后这轮科技创新有望大规模应用。而在此之前,不仅今年下半年经济将增长7%左右,预计整个“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都将在6.5%—7.5%这个速度区间,这是符合实际的,也是可以接受的。
落实政策守底,加快改革摸高
总需求收缩、新供给不足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要靠创新和转方式、调结构。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政府需要正视“关注形势偏多、关注改革偏少,政策出台较多、政策落实较少”的问题,落实调控政策,守住就业、效益和风险底线,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尽快将制度红利变成创新动力和增长活力。
第一,抓好调控政策落实。一是财政政策关键是降低企业负担和成本,发挥财政杠杆作用,精细化设计调控政策,预先设定调控政策的时间、力度和效果检验标准,针对PPP的制度、法律、诚信环境等问题,加快堵住漏洞,确保参与各方平等协商、诚信守约、优势互补、各得其所。二是货币政策不宜再密集降息降准,要继续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资本市场的逆周期管理作用,关键要加快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利率、信贷、资产价格、汇率成为货币政策有效传导中介,定期公开调控政策执行效果报告。三是持续稳步推进城镇化投资,补齐农村短板,持续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补齐社会发展短板,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投资,补齐总供给短板。四是动态跟踪监测经济形势和改革进程,做到每项调控政策和改革举措都有跟踪、督促、评估和问责,整体统计第三产业财务情况,分别监测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生产和效益,按季度分别公开经济形势和改革进展报告。
第二,守住经济发展的风险底线。一是守住就业底线。要把握好企业破产退出的节奏,平衡好就业和生产率提高的关系。虽然目前就业数据表现仍然良好,但政府应分批、分类处理企业破产和人员就业问题,多措并举鼓励创业。二是保持企业效益。要把控去产能节奏,加快新产能形成。既要通过政府投资、政策性金融、挖掘消费潜力和支持经济社会短板,适度放缓钢铁、水泥等去产能节奏。也要通过降税、补贴、贷款优惠、上市等支持产能升级和新兴企业发展。还要缩减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改革资源、能源价格机制,缩小价格扭曲导致的产业链不同环节企业效益差异。三是防控金融风险。要平衡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均衡发展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分类对待出现质量问题的贷款。打破刚性兑付,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协调推进股票、债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分散化解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风险。
第三,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一是落实以简政放权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通过培训学习转岗、引进市场人才、运用现代科技、决策流程优化等途径提高政府事中事后监管能力,维护市场秩序。二是理顺商品、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趁通胀压力不大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价格体制改革,最大限度缩小政府定价范围,让价格信号引领能源、资源、资金、商品等流动。三是加快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集中力量管好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少数关键国有企业,多数国有资本通过国资运营公司和国资投资公司形式,确保保值增值目标,而不纠结于控股与否,使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四是改革财税金融体制,细化透明财政预算,完善地方税体系,构建稳定合理的央地关系和政府企业关系框架。推进银行综合化经营改革,引导储蓄流向多元化,完善资本市场,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完善的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务。五是优化创业创新环境,降低各行业市场准入门槛,建设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激发创新积极性,完善政府、企业和居民诚信体系,营造失信者寸步难行、守信者一路畅通的市场经济环境。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