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环境经济
环境经济

新时期对国土资源管理形势的几点认识时间: 2016-06-29信息来源:王红 作者:hjr_admin 责编:

     当前,中国经济迈入了经济增长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新的发展阶段,落实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建设形成了更多的市场需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媒体聚焦、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有效解决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城乡土地利用粗放,资源环境承载不均衡,城镇建设过于依赖土地财政和城乡土地要素流动受限等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保持经济增速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需要充分考虑我国特殊的资源国情和发展阶段,深刻认识新常态下的新形势,统筹谋划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细化措施,反复研究,把握土地管理的主动权,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完善。
 
     一、耕地保护的决心更加坚决
 
     我国的人均耕地已不足世界水平的二分之一,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量的70%,耕地后备资源已降至8000万亩以下,这是基本国情。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土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当前谈耕地保护,已经超越了单一谈粮食安全问题,要提高对耕地资源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认识。因此,推进五位一体发展和落实四个全面都要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要坚定不移的执行耕地的管控性保护制度、建设性保护制度和激励性保护制度并施,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严格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监管和问责,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等全天侯跟踪。
 
     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
 
     当今面临的各类土地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各级党委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都要充分认识深化和完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领会好要求,把握好导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姜大明部长提出了农村土地改革的三条底线,即社会主义公有制不能变,耕地红线不能动,农民利益不能损。2015年,盘锦市制定了《关于国有农场职工住房及住房用地流转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拟建立由大洼县人民政府主导的国有农场职工住房及宅基地租赁交易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农村土地资产配置方式,推进土地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
 
     中央提出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落实到土地上,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通过改革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节约利用。连续最近3年,“6.25”土地日的宣传主题都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从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确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深化,节约集约的用地政策也做出了相应调整。更强调对增量土地的初级利用控制和对存量土地的次级利用效率,即“少用地”和“用好地”,更强调追求土地初级利用、次级利用和总体利用效果的多重集约。因此,要继续深入探索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效用地再开发等政策,逐步降低对新增用地的依赖。要对土地进行分类评价,以调查、定性分析、应用成果方向等综合性差别化技术体系设置体现土地利用空间尺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内涵。宏观上与地方考评指标相结合,满足至上而下的调控需求。微观上,要与城市边界规划相衔接,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布局,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为旧城改造和促进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好务。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更加突出
 
     2001年至2010年间,我国生态退耕和自然灾毁使耕地净减1亿亩;目前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55%;坡度25度以上耕地6000多亩,多数位于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内。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各级政府和国土部门要着力解决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失衡和工业用地比例偏高的问题,破除部分行业和领域超标用地现象,坚决杜绝以过度消耗土地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方式。要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乡村旅游区、划定生态保护区等空间。推进生态建设主体多元化。由农村土地整治向国土空间整治转变,粮食安全、环境保护、乡村旅游、生态文明都要纳入进来。更加科学制定各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小到规划下水道、地下综合管廊,大到河道改造、交通路网等,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让交通、办公、旅游、基础设施等充分融合,提升居住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功能。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及工业、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及综合体发展转变,信息化高技术条件下的工业产业年期要缩短,促进产业与用地的空间协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盘锦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已经明确,要构筑生态保护区和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3条河流生态廊道和3条城市组团生态隔离廊道,水库、林地、河口等多个生态节点的“两区、六廊、多点”的城乡生态建设格局,到2020年,努力建成碧水蓝天、绿色低碳、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
 
     四、土地行政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完善
 
     受土地有偿使用和税收制度改革、土地出让价格、成本变化的影响和相关物权、债权、资本利用方式的转变,国土资源管理除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之外,行政审批制度和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也势在必行。强化用作途管制、严格用地审批仍是我国土地管理改革发展的大方向。需要改革的方面,主要集中在制度构架和各级政府权责的配置优化上。用途管制方面的重点是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新的区域战略布局中,统筹生产、生态、生活多方面的管控需要,用空间配置取代土地供应,实施全面空间规划管理。形成从国家到地方上下衔接、相互支撑的多层级空间规划体系。使土地用途管制不局限于用途,而是涉及用途类型、方式、强度、环境影响等在内的多维管控。用地审批制度方面的重点是处理好上下级政府间的关系,发挥好各级政府的优势,合理分配审批权责,提高管理时效,形成合力。还要进一步完善审批程序,注重权益保护、社会监督、信息共享,推动实施一张图监管,划的准、调的开、建的好、管的住。
 
     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日臻完善。国家土地督察局沈阳局将从2016年开始,在辽宁省推行各省区县基础数据报备制度,将各地的规划调整审批、征转用审批、挂钩审批、利用情况、设施农业用地审批、年度统计报告、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等相关数据上报国家督察局沈阳局,这是检验地方政府和国土部门是否依法依规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依法依规审批、供应、监管和查处国土资源的又一重要制约举措。
 
     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给我们提出了太多的思考和挑战。如何实现落实责任、示范引导、联合督导、联动制约,嬴得党和人民的信任,我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