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
基于地区经济专业化视角的全域旅游解析与定位时间: 2018-03-14信息来源:盛 毅 盛祖添 作者:qgy_admin 责编:
摘 要:目前进入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城市中,既有特大城市,也有中等城市,还有众多小城市,各城市的产业门类、发展水平、旅游业的要素禀赋和地位等差距较大,不应当按同一标准进行示范。因此,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可以依据地区专门化指标,将示范区分为三种类型来建设。对专门化率低于15%的城市,重点任务是在全域拓展新的旅游业态,提高服务品质,打造多样化的城市旅游亮点,助力城市发展和品质提升;对专门化率在15%—25%的城市,可根据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壮大旅游业实力,丰富旅游业层次,逐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产业体系;对专门化率高于25%的城市,除拓展景区和景点、发展新业态外,要以旅游业为核心,联动所有产业发展,成为主要承担旅游业功能的专门化地区。关键词:地区专门化;全域旅游;示范区
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7)06-0120-06 收稿日期:2017-08-12
作者简介:盛毅,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编,硕士生导师(成都 610071)。
盛祖添,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硕士生(成都 610071)。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梳理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已经成为国家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许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都在推广和实践这一全新理念。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重建中,四川阿坝州就针对旅游发展季节性强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针对旅游业与众多领域皆有不同程度地互渗关联、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提出了建设“全域、全时、多元”景区的发展思路,要求旅游相关产业、管理部门围绕发展旅游加强协作,形成产业互补互动、区域部门分工合作、处处是景、人人是景的全域景区。2010年前后,成都市大邑县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度假产业的理念。2013年,海南省琼海市提出将全市作为一个5A级景区来开发建设。2015年,国家旅游局肯定了这些地方的做法,提出“推进全域旅游,三年覆盖六百个县”的设想。2016年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国家旅游局负责人明确提出我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观点,已经选择了500个地方建设示范区,并出台了创建工作准则和验收标准。这500个示范区中,既有省会城市,也有地级城市,还有县和区等不同的空间尺度,建设示范区需不需要有差别,如果要区分这种差别,采用什么方法去度量,这就需要在把握全域旅游实质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目前,对全域旅游的研究,侧重在全域旅游出现的背景、内涵和外延、建设内容、政策措施等方面。从背景看,全域旅游的提出,是中国从几十年发展旅游的经验中不断摸索总结得到的,是社会需求不断推动的结果(历新建,2013),是伴随旅游业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升级的过程,它的提出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是相匹配的,实际上它是共享经济的一种(陈勇良,2016)。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样体现在旅游业,在工业化初期,旅游业的发展适合以小众旅游、观光旅游和景点旅游为主的模式,在后工业化时期,旅游业的发展则应相应升级为以大众旅游、休闲旅游和全域旅游为主的模式(李志飞,2016)。旅游业发展已进入全民旅游和以个人游、自助游为主的新阶段,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增长点和有效抓手,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李金早,2016)。从内涵看,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李金早,2016)。核心内涵是在旅游资源富集地区,以旅游产业为主导或引导,在空间和产业层面合理高效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以旅游产业来统筹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持续增强区域竞争能力的创新模式(杨振之,2016)。其核心在于“四新”,即资源观、产品观、产业观、市场观的创新(胡跃龙,2015)。从特点看,全域旅游有5个鲜明特征,即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构建全域大旅游管理体制、全域发挥“旅游+”功能、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李金早,2016)。或者概括为旅游规划开发全域化、旅游景观设计全域化、旅游服务保障全域化、旅游市场营销全域化、旅游产业融合全域化、旅游消费体验全域化(刘又堂,2016)。“全”体现在旅游吸引要素的多样化,旅游目的地在开发优化物化旅游资源的同时,注重挖掘非物化资源,如文化、环境、制度、居民生活方式、旅游服务等(李晓芳等,2017)。从任务看,包括在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发挥“旅游+”功能,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等,因此要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改革旅游业发展评价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旅游业态(李金早,2016)。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旅游目的地而言,这个抽象的可能性并非必然指向从“全要素”“全行业”“全时空”“全社会”“全游客”“全部门”等全域层面发展旅游,而是意味着可以在更广泛的诸多全域层面进行更加多元的选择,在更大的空间域、资源域、产业域、游客域等领域中进行要素选择和组合(焦彦等,2016)。从途径看,一是以旅游发展思维引导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二是通过产业交叉融合显著提升全域旅游服务容量和丰富服务门类;三是推动涉旅公共资源管理与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创新,以满足国民休闲需求;四是将主导产品门类从单一的观光产品转型升级为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产品(杨振之,2016)。从空间表现上,全域旅游指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地域,通过旅游全域化建设,实现区域内各类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等)有机整合、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王衍用,2016)。推进全域旅游不是到处建景点景区、宾馆酒店,而是更加关注景点景区、宾馆酒店等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不是到处进行旅游开发,而是实行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李金早,2016)。
以上文献虽然对全域旅游作出了明确界定,也有学者站在专业化分工角度对全域旅游有初步分析,但没有以地区经济专业化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尤其是对进入示范区的各市、县、区,在推进全域旅游中是否应当有差别,这种差别如果直接用地区专业化指标来评价,是否具有可行性,最基本的度量指标如何选择,尚缺乏研究。
二、针对全域旅游选择地区专业化度量指标
根据全域旅游的定义、特征、建设的主要任务等内容判断,它实质上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地区之间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是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表现形式之一。解释地区经济专业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要素禀赋差异。由于各地区要素禀赋不同,在专业化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任何地区都不会平行地发展一切经济部门,而是朝着拥有要素优势的专业化演进。拥有某方面要素优势的地区,一般会依托这些要素建立特色产业,并且以此为基础,融入更大区域的地域分工体系中。除了要素禀赋差异理论外,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地区专业化形成的原因,从而弥补了要素禀赋理论的不足。然而,一个地方可能有多种要素禀赋优势,从而构成多种优势产业发展组合,何况规模经济、经济外部性等因素,也会影响优势产业的形成,一个地方能否在某一产业上形成明显集聚优势,从而确立这一地区的地位,以及这种优势有多大,则需要适宜的地区专业化指标来解释。
衡量地区经济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一般选择产品的区内商品率和区际商品率,即:
区内商品率=[该区产品的输出量 / 区内同类产品生产总量]
区际商品率=[该区产品的输出量 / 全国各地区同类产品输出量总和]
目前关于全域旅游最权威的定义和内涵,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 ”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也就是说,全域旅游是要充分调动全域资源发展旅游业,它强调旅游业在整个区域中具有的主导地位,如果简单用这两项指标来衡量,虽然可以计算出外来游客消费的比重,以此作为商品输出量计算区内商品率,同理也可以计算出区际商品率,但它只反映出该区域某个产业向外输出商品的能力,并不能反映该产业的商品输出在区域所有产业商品输出中的地位,当然也不能体现全域旅游中“全”的内涵和特征。此外,有学者提出了专业化强度、专业化地位、地区的专业化系数、地方化强度、地方化势力、行业的地方化系数、区域分工系数等概念。这些概念体现在指标上,主要是对一个区域中的某一产业优势的度量,其方法有产业区位商、专业化系数、区域产业集聚指数、泰尔指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等等,这些仍然是关于特定产业在区域中集聚水平或者分布差异状况的度量方法。地区经济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既可以表现为该地区大规模集中发展多个产业,然后向区外输出产品或服务;也可以表现为该地区举区域之力发展一个产业,然后向外输出产品或服务。前者适合于度量空间范围较大、产业多元化的地区,如跨省市的经济区和城市群,省域行政范围和省域内跨市的经济区、都市圈、特大城市等,甚至地级市行政辖区。后者则适合于度量空间范围不大、产业门类相对单一的地区,如县域、少数产业门类单一的民族地区、山区等。根据全域旅游的内涵,在一个不太大的行政区尺度下,政府举本地全部力量来推进旅游发展,并且让全域都能成为景区,才能充分体现“全”的特征,如果是在一个较大空间尺度的行政区中示范,可能很难做到举本地全部力量发展旅游业,自然也就不能体现该区域旅游产业“全”的特征。
尽管我们将全域旅游的任务概括为全域规划、全域景观设计、全域服务保障、全域营销、全域产业融合、全域消费体验、全员参与等内容,但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它实质上是从产业地位、产业布局、产业关联、产业要素、产业主体几个方面,对地区专业化作出的解释。其中,产业地位决定着其他几个方面,而与产业地位密切相关的最重要指标,是区内商品率和区际商品率,它决定着地区经济专业化程度的高低,由此决定着产业布局、产业关联、产业要素、产业主体的任务。至于产业结构差异系数、空间分布差异系数、绝对利差及行业分工指数等指标,只是作为它的特例而存在,在讨论地区专业化问题时,如果忽略地区的相对规模因素,可能得出错误判断。而将地区专业化系数作为评价指标,更具有合理性。然而,从全域旅游角度来评价一个区域旅游业的地位,尤其是在一个尺度不大的行政辖区内,用地区专业化系数来度量,同样存在区内商品率高,但区际商品率却很低的问题,不能更好地反映该区域承担旅游业发展的专门性。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区域旅游增加值占该区域全部增加值,或者旅游业对这个地方的贡献,来度量这一区域的“专门化”而不是“专业化”的程度,以充分反映这一区域承担的旅游业发展这一专门任务,这样设置不仅可以反映区域产业发展的特色,也能反映区域产业具有的规模,用公式表示,即:
地区旅游专门化率(或贡献率)= [本区域旅游业增加值 / 该区域全部产业增加值]
根据旅游业增加值在区域中的占比,来度量该区域的专门化水平,只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除这一指标外,还需要根据《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提出的“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参与全民化、旅游效应最大化”,来设立辅助度量指标,这样才能全面评价一个地区推进全域旅游的效果。实际上,在《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中,已经对创建的主要考核标准作了规定,包括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20%以上、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区域内有明确的主打产品,丰度高、覆盖度广。其中,旅游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税收比重等,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旅游业的地区专门化率。
三、基于示范区旅游业专门化的评价与分类
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全域旅游示范区分为全域旅游示范县(含县级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含地州)。实际上,目前选择进入示范区的500个市县中,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有12个,占2.4%,包括深圳、杭州、南京、厦门、郑州等特大城市。地级城市有77个,占15.4%,包括苏州、珠海、中山、烟台等大城市,其中民族自治州有15个左右,占3%。由于示范区之间差距很大,如果都按一个标准开展示范,必然导致某些方面产生偏差甚至遇到难以克服的矛盾,因此需要根据地区专门化率指标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指标,使示范更有针对性。
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一般都有多样化的产业结构,旅游业的专门化率不会很高。杭州市的旅游业是该市的支柱产业,目前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国内旅游总收入列全国第五,并成功创建了“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尽管如此,2016年杭州市旅游业的地区专门化率也只有7.3%;而信息经济增加值的地区专门化率为24.3%(见表1)。可能除了“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这一指标会超过外,其他指标都很难达到示范区创建要求。正因为如此,杭州市不可能将所有优势要素都集中投向旅游业,也不可能通过旅游业来整合全市产业。在其他省会城市,旅游业的地区专门化率可能更低一些。如深圳的金融、物流、文化、高新技术四大支柱产业,其专门化率分别为14.8、10.2、5.6、33.7,远高于旅游业。如果说深圳要选择重点投入的行业,无疑是高新技术、金融等。
从表1中可以看到,尽管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旅游业的区内商品率和区际商品率并不低,游客人数年均多则上亿,少则几千万,但用地区专门率度量,旅游业专门化率普遍不高,而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等的专门化率,甚至包括在这些城市排名前几位的产业,都明显高于旅游业。而经济欠发达的旅游城市,旅游业的专门化率则普遍位于所在城市各产业的前列。
地级城市的类型更加多样,情况更复杂一些。一般而言,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无论旅游资源有多丰富,旅游业专门化率都没有进入首位,许多城市的旅游业专门化率还没有进入前三位。而在一些经济总量不大但旅游业非常有名的城市中,尤其是在民族自治州中,旅游业的专门化率普遍居于最高位置。如丽江、黄山、张家界、阿坝州、西双版纳州等中,旅游业专门化率普遍在30%以上,稳居所在城市的首位(见表2)。
进入示范区的400多个县(市、区),空间尺度普遍不大,承接大型工业项目的条件相对较差,只要有旅游资源,就容易形成专门化优势。在世界上,同样为著名的旅游国家,一般大的经济体其旅游专门化率都不高,而小的国家旅游专门化率却较高。如马尔代夫旅游业专门化为30%,其根本原因是马尔代夫几乎没有工业和发达的商贸金融业,而旅游业资源又非常丰富。而西班牙、英国、德国、瑞士、法国分别为12%、9%、9.7%、8%、7.3%,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工业和商贸金融业高度发达。在我国,除前表列出的发达城市旅游业专门化率不高外,接待国内外游客最多的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尽管旅游业收入远高于专门化率很高的城市,但旅游业对上海市的贡献仅为6.35%,北京市仅为7.5%。
因此,如果以同一尺度引导500个地区开展示范,会导致一些难以避免的矛盾。而用地区专门化率对示范区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示范区,采取不同的标准开展全域旅游示范,更符合不同示范区的实际。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宜以地区专门化率为基本依据,将示范区分成三种类型,再对每种类型赋予不同的示范任务:
第一类地区(旅游专门化率低于15%)。这类城市一般经济总量较大,旅游业不会居于各产业首位,经济实力排在旅游业之前的可能会有多个产业,因此在推进全域旅游示范中,只将旅游业作为该城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来定位。示范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城市具有的人文和历史资源、体育娱乐设施、博物馆和标志性建筑、现代化交通和完善的生活配套、历史街区、公园和水系、丰富的人才资源等,在城市内各区域布局文化休闲娱乐、乡村旅游、工业旅游、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养生旅游等项目,推进城市旅游由传统的人文历史景点向多层次、多领域、现代化、全域化转变。尤其是在特大城市中,要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景区和旅游目的地来建设,不仅要注重壮大旅游产业规模,更重要的是,通过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和要素潜力,开发更高品质的产品,发展多种新的业态外,在智慧旅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主题公园建设、民俗旅游片区和街区、乡村旅游、旅游集散中心等建设方面,形成更多具有创新性的亮点,建设一流旅游城市,更有力地推动旅游业与各产业融合,助力城市环境改善和城市知名度提升。
第二类地区(旅游专门化率在15%—25%之间)。由于旅游业已经成为领头产业,可根据该城市发展潜力,进一步强化旅游业的龙头地位。其中,对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的城市,主要任务以旅游业发展为中心,编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城市产业发展,不断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利用“互联网+”等手段,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和业态,扩大景点、景区在整个区域的覆盖面,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域覆盖,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如果这类城市在发展其他产业上有更明显优势,尤其在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地级城市中,必须依赖工业和其他服务业,才可能支撑城市发展,因此,对这类城市,可将旅游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在进一步壮大旅游业实力基础上,加大旅游业创新发展力度,加快旅游业升级,促进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互动。
第三类地区(旅游专门化率在25%以上)。由于这类地区已经确立了旅游业的龙头地位,尤其在旅游资源全域分布、可开发潜力大,并不适合发展工业的民族地区和山区,或者是主体功能区规划为限制开发的地区,或者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的县区,应当完全按照全域旅游的要求,突出区域特色和景观特点,规划建设“全域景区”,以旅游产业来统筹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引导和组织各种要素向旅游业投入,壮大旅游业规模和增加就业,而且根据自助游超过85%,自驾游超过60%的全民旅游市场新格局,大力发展民俗接待、文化体验、歌舞表演、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等项目,加强道路、宾馆、停车场、房车营地、演艺中心、特色乡镇和精品旅游村寨等建设,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手段,完善旅游信息、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游客休息站等服务网络,有效连接起各景区,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镇的服务接待能力,建设不同特色的精品旅游专门化区。同时,大力促进其他产业围绕全域景区建设来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晓苒.城市旅游:全域城市化背景下的大连全域旅游[N].中国旅游报,2010-12-08.
[2]李金早.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N].人民日报,2016-03-04.
[3]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旅发〔2017〕79号)[Z].2017-06-12.
[4]樊福卓.中国区域分工的度量:方法与实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5]樊福卓.地区专业化的度量[J].经济研究,2007,(9).
[6]王兴斌.旅游占GDP份额并非是衡量旅游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EB/OL].(2017-04-05)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culture/gd/201704/05/t20170405_21724610.shtml.
Analysis and Orientation of All-for-One Tourism Based on Regional Economic Specialization
Sheng Yi Sheng Zutian
Abstract: The cities in all-for-one tourism demonstration plots, contain both mega cities, medium-sized cities and many small cities. The difference of industrial category, development level and tourism factor among cities are quite big, and they should not been operated according to the same standard.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ll-for-one tourism demonstration plots should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specialized indicators. For cities that specialized rate less than 15%, the key task is to develop new format of all-for-one tourism,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create diverse tourism highlights, helping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Cities that specialized rate in 15% - 25%,should strengthen tourism industry, rich the tourism layers, and gradually form the industry system that leaded by tourism 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Cities that specialized rate higher than 25%, besides expanding scenic spots and the development new formats, should link development of all industries and treat tourism industry as the core, becoming the specialized areas for the tourism function.
Key Words: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All-for-One Tourism; Demonstration Plots
(责任编辑:文 锐)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