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环境经济
环境经济

高规格约谈 根治自然保护区旧账新题时间: 2018-11-09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11月09日  作者:李海楠 责编:万山


 近日,生态环境部一次性约谈地方11名正厅级官员的消息引来各界高度关注。不久前,安徽、重庆、云南等3省所辖的8市(州、区)政府和林业部门的11名主要负责人被生态环境部约谈,因为他们辖区内的7个自然保护区存在严重的违规开发建设问题,甚至在被环保督察“点名”后,仍然违规审批、虚报情况、敷衍整改。

 外界对此给予了生态环境部意在发力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评价。实际上,此次约谈缘起于一场代号为“绿盾2018”的行动。今年3月底至5月底前,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启动“绿盾2018”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46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84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体检,集中巡查、清理各级保护区内的旧账新题。

 联合行动意图摸清自然保护区旧账新题

 值得注意的是,“绿盾2018”行动是今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后,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开展的一个重要专项行动,受关注度自然较高。尽管机构改革调整了部分部门的职能范围,但不曾改变的是,专项行动依旧剑指“突出环境问题的治理与整治”。

 按照行动安排,2018年的专项行动是在“绿盾2017”专项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主要内容包括对“绿盾2017”专项行动问题整改进行“回头看”、坚决查处自然保护区内新增违法违规问题、重点检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严格督办自然保护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等四方面,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在时间节点和进度安排上,“绿盾2018”专项行动明确在2018年3月底和5月底前,全面启动相关工作。7月底前,各省(区、市)将本省(区、市)专项行动结果同时报送生态环境部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8月至9月,七部门将联合组成巡查组,对各地自然保护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进行巡查督办,检查各地政府和保护区管理机构专项工作实施情况。年底前,七部门编制本次专项行动总结报告,向国务院报告,并向全社会通报专项行动工作情况及结果。

 不难发现,一共5个重要时间节点,将专项行动从问题梳理、结果上报、排查整治一直到总结报告一并覆盖,脉络清晰地揭示了此次专项行动的轨迹。值得注意的是,专项行动对查处和整改问题不力或仍存在较大问题的自然保护区所在市县级人民政府及省级自然保护区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公开约谈或重点督办,督促其整改。

 而此次生态环境部的高规格约谈,无疑是对发现问题的进一步重申,同时释放出了主管部门对发现的旧账新题意图根治的坚定决心。比如,保护区中界立碑不明确、人员自由进出、垃圾随意堆放、旅游生产设施“叫停不停”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地方甚至以“扶贫攻坚”“改善民生”的名义,为保护区内违法违规问题撑起“保护伞”。保护区边界划定随意,管理方式粗犷,核心区内存在大量原始居民更成为保护区的通病。

 解决旧账新题是主管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要知道,尽管很多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与当前的地方主管部门官员无关,但正如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在此次约谈会结束时所言,“我国自然保护区确实存在很多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在座的各位无关,但是现阶段,解决这些问题实实在在是各位的责任和义务。”而这番表态也被视为吹响了对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问题整治的冲锋号。

 可以认为,从“绿盾2018”行动展开到此次约谈,生态环境部在对外彰显治理自然保护区旧账新题决心的同时,也在向造成环境问题的违法行为敲响警钟。这需要集多部门合力,对试图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谋取私利的行为形成源头威慑,同时让纵容类似行为的自然保护区管理者无处遁形,继而确保自然生态资源的本来模样。

 而破解之道和最终落脚点,或许正是被老生常谈的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最终目标。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周宏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脆弱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特殊的保护手段,比如选取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开展自然保护区试点国家公园正是有效举措之一。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发展不仅是探索生态保护的根本途径,同样是我国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核心内容所在。”周宏春说,借助在保护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试点,尽快形成可被借鉴的经验方法和可复制管理模式,有助于我国拥有脆弱生态环境的地区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继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

 其中,怎样保护和重视资源环境开发与人的发展协调问题是关键所在。周宏春说,对生态环境予以保护,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怎样把保护和民生改善以及扶贫和脱贫等结合起来的问题。“如何利用好生态资源,达到改善民生的目的正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周宏春强调,要和谐发展就需要保证保护区内居民的基本生活。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例,该地区历经十余年的治理和改善,通过迁移一部分居民以及给予补贴等形式实现退牧还草等举措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仍面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发展的问题。统计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不仅有山水林河湖、野生动物等,还有6.15万牧民。因此,通过有机农牧、居住旅游等形式促使当地原住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应被置于与保护生态环境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周宏春看来,按照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判断,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虽然经济发展了,但是环境质量在变差,比如东部地区和一些中部地区的城市。同时,类似三江源地区等地处西部的地区,有些地区经济并未获得大幅度增长,但生态环境也没能获得应有的保护,另有一些贫困地区,生态质量好,经济欠发达。

“这样的复杂形势共同组成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现状。”周宏春说,改善环境质量,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