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空间布局要体现生态和经济规律时间: 2015-11-21信息来源:周宏春 作者:wyg_admin 责编:
我国区域、城市、园区和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均是从空间角度刻画的,年度报告则反映循环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空间上的循环经济,常常表现为企业集群或产业集聚的园区布局,生态产业园便是其中之一,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企业间联系“网络”;区域的、城市的或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往往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虚拟”网络。
循环经济的发展有三维尺度,也存在时空变化特征。即东南西北中各地均可以发展循环经济,而昨天、今天、明天的循环经济业态、规模、技术水平以及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等存在差异。我国区域、城市、园区和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均是从空间角度刻画的,年度报告则反映循环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空间上的循环经济,常常表现为企业集群或产业集聚的园区布局,生态产业园便是其中之一,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企业间联系“网络”;区域的、城市的或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往往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虚拟”网络。
循环经济的空间规划,一些地方和城市花很大力气邀请权威机构或组织进行精心规划和设计,以便为产业链延伸创造条件,但即使企业之间具备了最详细的改造工程和相互联系计划,也不能像生态系统那样形成共生关系。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既要遵从自然生态规律,效仿自然,更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新的联系和工作方法,以避免我国已存在的“有循环、不经济”窘境。
准确定位、保持适度多样性并对外部环境变化产生响应。我国有区域、城市、园区等尺度上考量的循环经济,不同尺度的循环经济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研究规划循环经济空间布局,既要考虑发展基础,也要考虑未来趋势,应有适度的多样性。“有备无患”便是其中的道理,大多数生物群落也存在功能冗余。生态学家卡逊曾经指出,“自然的奇迹”之一是其难以置信的多样性。企业是循环经济的发展主题。对企业而言,产品的多样性及与时俱进,十分重要,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如果一个企业仅会生产赶马车的鞭子,汽车上市后的冲击将是致命的。同时,多样性并非越多越好。许多产品的开发成功带有偶然性,而新产品进入市场也非易事,既要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又要接受市场的考验,正如一个生态系统侵入了新的物种,要打破生物系统的原有平衡,还会带来很多麻烦。企业进入园区不仅可以增加成功的几率,还能减少污染排放强度,因为集中处理具有规模化效益。企业如果不能提升预测、学习和改变的能力,会在变化的环境中“撞上山墙”,不要指望“车到山前必有路”,而要在文化“基因”内创造灵活性和适应性,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引领者。
产业链延伸须适度,结构的作用极为重要。产业链是“一个生产环节连到了另一个环节上”。在自然系统中,食物链的层级有限,靠一种方式或单一食物源非常危险,因为一旦正常的物质循环被打断,将导致物种的死亡或新生。企业新生和死亡是正常现象,只有对外部变化敏感并逐步适应,才能增加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在叉路口总要选择前进的方向,成功了不代表选对了路径,只是选择了一条有效路径,其他路径可能一样有效甚至更有效。当一个企业进入复杂的商业生态系统时,要自我调节以适应新的情况,并与其他企业形成共生关系,要有计划地不断解决问题,确立核心价值和商业目标并为之努力。对任何一个生态系统而言,部分的简单叠加不能形成整体功能,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核心价值。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结构是决定性的,重视过程有时远比重视部分更为重要。例如,可以拆下瑞士手表的所有零件来欣赏,但精美漂亮的零件并不显示时间,相互联系与结构才使手表正常工作。只有抓住系统变化而又不失解决局部性问题,才能避免“千里长堤溃于蚁穴”。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空间布局问题,思想者总能给出整体的认识,也能看出其中的部分。
物质循环和高效利用,本质是节约成本。线性经济最终会失败,因为产品生命周期的末端都是污染物,而循环经济可以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投入。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在追求能源和资源消耗的最小化,社会运行也不例外。将不同的生产环节连接起来,可以更有效创造性地分享资源。施乐公司探索性地开创了产品租赁模式,是更高层次的循环经济,核心是抓住了人们需要服务而不必拥有产品这一本质,新的生产模式脱胎于旧的模式是再制造的“贸易加入”。每家公司犹如一座城堡,自我支撑能力越强系统就越安全,但没有一个系统是完全独立的,尽管经济系统自诞生之日起就独立于生态系统。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为“订单生产”创造了条件,网上订购比商店购买便宜,因为不要库存。事实上,工厂往往要囤积关键材料以备急需,但储备太多会减少敏捷性并使资源和弹性变差。童话中一则关于超重知更鸟冬天不能向南方飞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通俗地说就是“船小好调头”。在有效储备和响应敏捷之间有一个平衡点,应当“不浪费不奢求”。在庞大的废物海洋中打滚,势必要增加商业和社会成本。对产业系统而言,弄清交易成本比得到更多产业链延伸更重要。
既要“龙头”带动企业,也要配套生产;既要竞争,也要共生共享。无论是国外的循环经济园区,还是国内的成功实践,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极为重要。卡伦堡的热电企业、我国以煤炭为基础的园区均是如此。按照经济学原则,分工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较多的配套企业可以提高效率。“小的就是好的”一书揭示了其中的社会学道理:更多的就业会带来社会和谐稳定。然而,并非企业越多更好,正如用一点杀虫剂可以减少农作物病虫害,但现在的使用规模却造成了土地、水和健康等问题。一个系统出现了主宰物种,是这个系统死亡再清楚不过的信号。人所皆知,一旦湖泊长满了蓝藻,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同样,一个国家的某个行业存在垄断企业,该行业的创新会受到抑制,这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企业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即使获胜如果没有竞争对手也会索然无味。平衡之道十分重要。丛林之王的狮子并不将时间都花在捕猎上,也不会有断食的危机。任何系统均存在外部环境变化的可能,龙卷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会带来自然系统的变化;在商业竞争环境中,企业也需要不断的自身调整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最适应市场变化者才是最大的赢家。
循环经济的空间规划需要创造性。马赛克简单的拼在一起构成了清真寺天花板上的复杂图案。不能把复杂性错误地看成组织的智慧体现,不应使复杂性费解而要欣赏其放大效果和抽象能力。系统状态的改变,能使系统充满惊奇和多种可能性。混沌理论揭示的是将分形显示的变化用于企业设计,分形说的是“局部反映整体”或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一种自组织形式,简单式样展露到眼前的是绚丽多彩。无论如何研究生态学文献,都找不到生态产业园中的要素在生态学中的地位,因而需要创造性地工作,不仅是一个事件而是需要一个连续过程。每一新的瞬间或新的产业连接是一种新的创造,一个组织的再生产不只是一种响应,也是一种新的创造,一个组织的每个行为都是一个创造机会。每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但不像塑料玫瑰花那样可以复制或批量生产,但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态产业园模式。在做循环经济空间布局和生态产业园的规划时,不仅要采用系统论、信息论和运筹学的思想,还要吸收混沌、突变论、自组织等“新三论”思想。上述理念仅提供了一个思考架构,并为一个组织在将生态系统特性应用到规划设计中的战略、模式和运作层面上提供一个改良结构、拓宽关系和产业联系的机会。可以把一个空间看成是一个活的生态系统,不必在空间上到处布局循环经济产业链,而要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将效仿食物链、延伸产业链,拓展到对生态规律的超越,将循环经济的空间布局和生态产业园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需要勇气和能力。摆脱“路径依赖”,打破“高碳锁定”,跨越传统发展模式的“栏杆”,需要创新性思维,需要新的商业模式,也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