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发展与合作时间: 2016-05-26信息来源:肖金成 申兵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汉江,又称汉水,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在武汉江汉区龙王庙汇入长江,全长1577公里,就长度而言为长江第一大支流,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江河淮汉”。汉江生态经济带(以下简称为经济带)为汉江主要干支流沿线、经济联系较为密切、以生态经济为重点的带状区域①,横跨豫、鄂、陕三省,包括安康市、商洛市、南阳市、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随州市、孝感市、天门市、潜江市和仙桃市共8个地级市和3个省辖市,总面积15.1万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3775.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2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719.4元。经济带区位重要、功能特殊,加快其发展,对于在全国形成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同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一、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与合作的基础
一是地缘优势和生态屏障作用突出。经济带横亘中西部,跨越南北方,联接关中城市群、中原经济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沟通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经济能量向中西部和北方地区扩散和辐射的二传手,是西北、华北等地区能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中南、华南等地区转移和交流的中转站,在我国深入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在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中,在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构建各具特色、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中,经济带发挥着承东启西、呼应南北的枢纽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经济带还是我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是维护我国用水安全的重要力量。
二是生物和矿产资源富集。经济带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中西部结合部生态走廊,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区之一。从地形条件看,经济带山地面积约占到52%,丘陵和平原各占20%左右,山地分布在老河口以上,平原主要分布在钟祥以下,之间为丘陵地区。地理区位和地形条件使这一地区成为“秦巴万宝山”、“中药材摇篮”、“天然生物基金库”、内陆候鸟迁徙重要驿站和多种珍稀动植物潜在分布区。经济带也是我国矿产资源较为富集的地区,矿产资源有近百种,其中锌、钒、钛、磷、银、锑、铼、水晶、萤石、甲长石、耐火粘土、重晶石等储量大、质量优。
三是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大汉王朝发祥地,经济带孕育和滋养的汉水文化、荆楚文化在缔造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影响巨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作为南北过渡地带,丰富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自然景观的瑰丽多彩。人文历史与自然风情交相辉映,构建了经济带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
四是劳动力规模和成本具有比较优势。首先,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尽管经济带有400多万劳动力外出务工,但常住人口中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仍达7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表明这一地区在大量年轻人口外出的情况下,劳动年龄人口②规模仍相对较大。经济带11个市中除南阳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较低外,其他城市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劳动力成本较低。经济带各城市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7000元,也低于相应省份的全省平均水平,说明这一地区劳动力成本在全国及在各省内均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五是产业已具一定基础。首先是农业较为发达。经济带中的安康盆地、南襄盆地和江汉平原,耕地连绵宽广,农业设施完备,土层深厚、质地肥沃,是我国主要农产区之一。经济带水产品、棉花、肉类、油料、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占陕西、河南、湖北三省总产量的25—40%。其次是制造业特色明显。经过多年发展,经济带工业体系涵盖了从原材料到精深加工的多个领域,部分行业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一些龙头企业和产品在国内或中西部地区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襄阳、十堰、随州已经形成互补性强、关联度高的汽车产业带,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此外,依托中下游丰富的粮油作物和秦巴山区的农林产品,经济带农特产品加工产业也具有一定实力,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发展不断加快,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发展活力逐步增强。
二、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与合作的重大意义
汉江生态经济带集生态功能区、重要水源地、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省际交界区于一体,加快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全国地区协调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探索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经济带在承担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和加快自身经济增长方面存在尖锐的矛盾,水源区的居民在肩负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脱贫致富,也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科学构建流域空间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可为全国流域综合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经验、提供新模式。
二是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向纵深拓展。长江通道是全国“两横三纵”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的重要“一横”,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支撑带。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如何依托汉江通道,构建完善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实现汉江与长江航运无缝连接,将能最大限度地拓展长江经济带的腹地范围,推动长江经济带向豫南、鄂中、鄂西和陕南辐射。
三是有利于加快形成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基于经济带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加快这一地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长江、京广-京哈、陇海-兰新、包昆国家级发展轴的联系,有利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高效自由流动以及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进行配置,从而有利于自由、开放、平等、有序的跨越行政区、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有利于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
四是有利于探索水源区、影响区、受水区区际利益协调新机制。汉江上游地区肩负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的历史重任,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且调水工程实施可能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稀释自净能力、主航道稳定性、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地下水位等带来不利影响。京津冀等受水区因调水工程而缓解了水资源短缺压力,是主要受益区。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加强水利、水污染治理、航道整治等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受水区对水源区和影响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将促进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综合效应的最大化,推动不同利益诉求地区和谐发展。
五是有利于深化省际交界地区经济合作。经济带地跨鄂豫陕三省,受到行政体制分割的影响,相互之间存在着日益激烈竞争。构建汉江生态经济带,以深化区域合作为主线,推进区域性基础设施共建、生态环境共保、公共服务共享,不仅可以使经济带减少发展中的相互掣肘,实现合作共赢,而且可以为省际交界地区,特别是欠发达的省际交界地区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积累经验和提供示范。
三、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战略定位
立足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战略的选择,经济带要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和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已的贡献,为此将其战略定位确定为:
一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战略支撑区。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落实,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已进入东部地带领先发展向东中西部地区均衡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经济带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快通道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心城市,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提升发展层次,将成为生态良好、经济高效的内河经济带和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为长江经济带腹地拓展和延伸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汉江流域,特别是汉江生态经济带上游地区对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湖北省及汉江中下游沿线各市也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采取了引江济汉、水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等举措,推动了汉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秉承这些基础,经济带应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统筹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兼顾上下游地区发展需求,在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方面,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和用途管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等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在跨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方面,在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源头保护、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和路径。
三是全国省际交界区域合作示范区。经济带山同脉、水同源、人同俗,民间交流密切,但各种合作机制建设进展缓慢,且多停留在个别领域合作上。到目前为止,汉江流域的15个城市以及本研究界定汉江生态经济带的“8+3”个城市尚未建立区域合作机制,也没有搭建共同的合作平台,生态经济带共同发展的凝聚力不强。化解省际交界区域发展面临的困难,应按照经济区发展理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消除行政壁垒限制,以汉江为媒介,加强上下游地区联动,促进资源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在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享、产业共兴、环境共治等方面积累有益经验,在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和构建多层次的区域治理体系方面进行探索,实现区域合作水平和层次的新跨越,为其国内他省际交界地区互动合作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典型示范。
四是汉文化传承创新区。作为汉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门,经济带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上古北方的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汇合交流所形成汉水文化,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在缔造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为人类的进步贡献了力量。在今后的发展中,经济带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汉源文化、炎帝神农文化、荆楚文化、武当道教文化、汉水商旅文化、孝文化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共同弘扬和发展以汉水文化为主题的汉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承担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历史责任,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作出贡献。
四、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与合作的基本思路
经济带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开拓创新,努力在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中赢得先机,开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篇章。应紧紧抓住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为主题,以生态经济为主线,以中心城市为支撑,以深化合作为路径,坚持“绿色发展,集聚发展,融合发展”的方针,着力优化经济布局,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合理分布;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交通通道;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着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构筑开放合作新高地,把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新兴的战略支撑带,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流域综合开发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经济带发展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生态引领、城市带动、交通保障、突出特色、合作共赢。
(一)生态引领
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增强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按照“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二)城市带动
经济带面积广大,需要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襄阳等城市,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经济带发展。同时,从经济带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出发,需要按照“山区人口向城镇集中、上游人口向中下游集中”的原则,引导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区域性中心城镇集聚,减少居民生活和生产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交通保障
充分利用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机遇,发挥江汉水运优势和中下游平原水网密布的优势,努力构建发达的内河航运网络,并加快铁路、公路和航空建设,体现多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形成连通蒙西、陕西、晋西,覆盖湖北、湖南、江西的陆水空联运网络,为经济带崛起提供强有力支撑。
(四)突出特色
经济带产业发展需要在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较为发达、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同时考虑到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需要,突出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形成优势鲜明、分工协作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集群。
(五)合作共赢
在经济带内部需要创新合作机制,协调好上游与中下游地区的关系,促进一体化进程。同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调水为契机,加快构建调水区与受水区之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以汉江—长江航运的相互衔接为切入点,加强与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的融合发展,实现借力发展。
五、汉江生态经济带空间布局设想
从地理条件、所承担的生态功能以及发展阶段看,经济带宜采取“点—轴”空间组织形式,同时,明确不同区段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持续发展的新型空间格局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经济带内的城镇、产业和主要交通干线的分布现状,并考虑未来城市发展、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以及周边区域的发展情况等因素,经济带应构筑“一核、两轴、三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框架。一横一纵两条轴线勒出了东贯西通、南接北连的空间发展格局,由横轴所串联的上中下游地区通过功能互补实现协调发展,襄阳是整个区域的增长中心和重要的战略支撑点,轴线上的各节点通过发展轴的传递和辐射,带动整个经济带“面域”的发展,最终形成“点-轴-区”三个层次密切联系的空间组织结构。
(一)一核:强化襄阳作为经济带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
把经济带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襄阳具备发展成为区域核心和龙头的综合优势。从区位条件看,襄阳处于中原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的交界地带,距离武汉和郑州分别为310和370公里左右,而武汉和郑州的断裂点距离约为300公里,即襄阳基本处于郑州与武汉两座特大城市引力场的断裂带上。两座特大城市对襄阳及周边地区的引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为襄阳发展成为汉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提供了良好条件。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襄阳的中心性指数为最高。本研究选取城市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工业化、商业发展、交通运输、义务教育发展、卫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13个指标③构建综合发展指数,这一指数也可视为各城市的中心性指数④。计算结果表明(见表1),2012年襄阳的中心性指数为最高,且2005—2012年襄阳的中心性指数提升最快,超过了南阳和十堰而成为最高。
(二)两轴:培育一主一副两条发展轴
由横向和纵向两个轴构成所形成一主一副“十字”型轴线是经济带空间布局的主轴线。
主轴:由汉江干流、汉丹—襄渝铁路、高速公路及规划中的武西高铁的复合交通线构成经济带的一级空间开发主轴。汉江干流是汉江主航道,拥有襄阳港、沙洋港等几大区域性港口码头,还有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港贯穿其中,是本区重要的物流通道,也是本区域城市密集分布轴和产业聚集轴,因此将其作为空间结构的发展主轴。此发展轴西连陕西安康、商洛,串联湖北十堰、襄阳、荆门、潜江、仙桃、随州、孝感等本区域的大多数城市,并且在武汉与长江相通是融通东西的经济传送带,也是撬动上游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杠杆。
副轴:南北方向沿焦枝铁路、郑万铁路复合交通线可形成发展副轴。这一轴线的交通运输也十分发达,不但拥有焦枝铁路、二广高速和汉江的支流白河,而且还与规划中的郑渝高铁基本同一走向。这一轴线贯通南北,发挥着增强河南与湖北经济联系的作用。
(三)三区:建设功能各有侧重的三个片区
依据功能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态与经济因素,将经济带划分为三个区段:安康—商洛段的“水源保护与特色产业区”,十堰—南阳段的“库区保护与绿色产业区”,襄阳—孝感段的“中下游重点发展区”。
安康—商洛段“水源保护与特色产业区”范围主要包括安康市和商洛市的全部,以及十堰市的竹溪、竹山、房县。本区段是经济带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功能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承担着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区内有多个县属于国家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按照国家和陕西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本区多属于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据此,这一区段的发展宜按照“点上开发、面上保护、有序疏导、突出特色”的原则,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有限制地发展与生态环境冲突地区经济较小的产业,同时,促进产业和人口向中心集聚,减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十堰—南阳段“库区保护与绿色产业区”包括十堰市的丹江口、郧西、郧县、白河县和南阳市的淅川县、西峡县、内乡县、邓州市。本区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中的丹江口库区是确保南水北调中线水质安全的重要区域。本区域生态系统脆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条件,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集中布局,加强资源集约利用,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襄阳—孝感段“中下游重点发展区”包括襄阳、荆门、天门、仙桃、潜江、随州、孝感和南阳市的部分县区(南召县、方城县、内乡县、镇平县、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本区水土条件较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是经济带中的重点发展区。本区应按照现代理念进行综合开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对汉江上游及其他地区人口、产业和经济要素的吸纳能力。
(三)多节点:构筑经济带发展的集聚点和传导点
依托现有城市发展基础,将安康市、商洛市、十堰市、南阳市、荆门市、随州市、孝感市建设为经济带空间开发的重要节点,加强天(门)仙(桃)潜(江)次区域合作区、丹(江口)(老)河(口)谷(城)次区域合作区的合作,实现一体化发展,使其承担经济发展的传导作用。
六、深化一体化发展和次区域合作
经济带的一些相距较近的城镇应依托汉江水道和铁路、公路交通干线实现组群和组团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合力发展的局面。
(一)强化襄阳与南阳两市的合作
襄阳、南阳地相近、人相亲、文同源,拥有焦枝铁路、郑万铁路、郑渝高铁(规划)、二广高速和汉江的支流白河等畅通的交通网络,又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同处工业带动向城市化引领转化的阶段,双方有广泛的合作基础。应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旅游合作、产业交融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形成区域合作的联合体。特别是在交通建设、汽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应用、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实现融合互动,增强辐射能力,带动经济带崛起。
(二)推进相邻城市(镇)一体化发展
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一些城区与邻近县城在地域上趋于联为一体,为此需要彼此之间统筹和协调发展。经济带应重点推动商(州)丹(凤)一体化,十堰市城区和郧阳一体化、孝(感)应(城)安(陆)一体化、荆(门)钟(祥)京(山)一体化,其主要任务在于加强城市与周边小城镇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医疗文化体育设施对接,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促进城市内部功能互补和联动发展。
(三)加强跨地市的次区域合作
以次区域合作方式推动跨地市相邻区域的合作,培育若干在空间上邻近连片、产业关联互补性强的小型合作区,有利于城市间“承力借势”,提升城市能级。一是促进“丹(江口)(老)河(口)谷(城)”次区域合作。现阶段重点是要实现互联互通,为此可实施一批交通内通外联工程。同时,加快推进丹江口城西新区、老河口城南新区、谷城城北新区建设,推进三地相向发展。二是促进“天(门)仙(桃)潜(江)”一体化发展。这一地区包括仙桃、潜江和天门三个省直管市,是经济带对接武汉城市圈的前沿,应利用这一区域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接,力争崛起为汉江经济带东端的增长点。■
注:
①陕西省汉中市虽为汉江的发源地,但其经济联系方向主要是成渝城市群;湖北省武汉市虽为汉江汇入长江之地,但其作为中部地区最大城市,与汉江沿线其他城市经济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阶段差异较大,故而本研究未将这两个城市纳入汉江生态经济带范围。
②根据我国统计口径,劳动年龄人口为16—60岁,由于缺乏这一年龄组人口数据,这里用15—64岁年龄人口代替。
③具体指标包括:城镇人口规模、人均GDP、GDP中工业所占比重、GDP中服务业所占比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铁路和公路客货运总量、小学师生比、初中师生比、每千人医院床位数、城市污水处理率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数据来源为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相关省统计年鉴。
④将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然后采取专家评价法对各项指标赋予权重,指标权重综合为1,将各指标无量纲值的加权可得到相应指数。
(该文摘自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研究报告)
(肖金成,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申兵,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