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地区分化持续 区域发展模式转型任重道远时间: 2017-01-25信息来源:宣晓伟 作者:ws 责编:
从各省份已公布的数据来看,2016年仍然是地区经济表现持续分化的一年。最高省份的GDP增速可以达到两位数,它们是西藏 (11.5%)、重庆 (10.7%)和贵州(10.5%),而最低的山西增速只有4.5%。托尔斯泰曾有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然而这句话却难以很好地用来描述目前的区域发展格局。那些表现好的地区,既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总量较小的地区,处在后发追赶的快速增长时期,例如上面提到的西藏和贵州;也有发展居于中间阶段,城镇化和工业化稳步推进的,例如重庆;还有人均收入水平已经相对较高的天津 (GDP增速为9%)。
过去人们总是喜欢用几大板块来描述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东部怎么样,西部怎么样,然而现在分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表明,这样的方法可能太失之粗糙,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带来误导,例如在东北三省中,辽宁的情况就与其他两省迥然相异。同样,在西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安徽)中,不同省份的表现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为什么当前中国区域分化的趋势可能会有所加剧?首先能想到的解释就是不同的地区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经济表现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个理由更能够说明不同地区为什么会存在差异,但对于为什么这个差异会加剧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第二个解释是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不同地区所遭受环境变化的冲击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导致那些遭受冲击更为严重的地区表现更糟糕,从而加剧了地区间的分化。很显然,这是一个相当有说服力的解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潜在增长率下降,导致原材料、重化等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使得以上述行业为主导的地区遭受更大的打击。可以看到,在2000年以后新一轮的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那些原材料、能源大省得以高歌猛进地增长,典型的就是内蒙古,而新常态的到来,无疑会使这些地区面临更大的困难。
然而,环境的变化也不足以完全解释地区分化的加剧。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各个地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在地区竞争模式下,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城市扩张等方式,采用“大产业、大项目、大投资”等手段,推动产业迅速壮大、城市飞速变化、实力快速增强。在高速增长的追赶阶段,这些方式和手段可以说有充分运用的空间和有效显现作用的余地,还是卓有成效的。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已经难以再依靠过去的方式和手段推动本地的经济快速增长,政府推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手段需要更新,区域发展模式需要转型。但总体来看,这方面的进展并不尽如人意。所以,环境变了,但政府发展经济的模式却没有变,无疑会进一步放大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区域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央地方关系和地方激励制度下的产物,要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就需要推进中央地方关系和地方激励制度的调整,而这是“一项缓慢穿透硬木板的工作”,绝非短期可以蹴就,因此在2017年,我们仍有可能看到区域发展分化格局的持续。
责任编辑 万山
责任编辑 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