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湾区经济时代即将来临时间: 2018-09-02信息来源:华略纵横 百家号 2018-04-03 作者:叶继涛 责编:qgy
编导言
湾区经济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也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群和经济带的显著标志。国际一流湾区如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等,已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核心动力源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在我国具备大湾区发展条件的区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集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通过大湾区规划建设,将建立起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新平台、新政策,从而激发科技创新转化的潜力,提升高科技产业实力,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红利,提供有力的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也即将出台,但我国仅有一个大湾区还是远远不够。建议尽快启动第二个大湾区规划,在环杭州湾的基础上,将长江口湾区纳入进来,并一并规划成长为三角大湾区,区域将涵盖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等9个城市,推动长三角迈向更高发展阶段。同时,也应适时启动环渤海湾大湾区规划的论证研究。
1海外经验
湾区通常是指由一个或若干个相连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放眼纽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等当今国际一流湾,港通天下、高度开放、贸易自由、科技创新强、产业体系发达、宜居宜业等是其共同特征,积累不少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的经验。
一、以构建联通高效的集疏运体系为基础,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因海湾、河湾的天然阻隔,没开发的湾区交通不便,货物流通、人员商务交流不畅。
美日等国家的湾区经济在加速发展时期,均将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投入,构建高效集疏运体系和信息设施,实现人流、物流、商务流的便捷流动。
例如美国旧金山湾区的金门大桥、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纽约湾区的布鲁克林大桥、韦拉扎诺海峡大桥,东京湾区的濑户大桥和京门大桥等地标,都是湾区实现一体化发展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大大提升了湾区的集疏运效率。
二、以集聚高能创新要素和打造产业集群高地为核心,引领全球经济发展。
湾区经济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高质量发展,其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高能创新要素集聚和发达,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专业的产业资本集集聚群,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科技、金融与产业化的市场机制完善,市场规则透明,政府支持力度大,创新创业文化浓厚,高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发达。
例如,美国旧金山湾区是全球高科技创新强、产业化程度高、创新创业最具活力的地区,日本东京湾的高端制造业非常发达,都与他们的高能创新要素集聚和发达高度相关。
三、以建设自贸港为载体推动服务业创新,构建全球开放新规则。
湾区经济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高度开放,建设自由贸易港。东京湾区的横滨港早在1859年就成为自由贸易港,大力发展自由贸易,解决了日本原材料短缺问题,使其在高端制造业、国际贸易、金融业等得到发展并成为国际知名大湾区。
纽约港也在不断创新自由贸易港区的政策制度,包括实施了推迟缴纳进口关税、无关税出口等多项举措,促进纽约湾区金融、航运、贸易发展,并成为国际金融规则的引领者。
四、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吸引人才集聚,不断增强发展新活力。
湾区一般都气候湿润,适合居住,政府加强城市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引导,打造宜居宜业湾区,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人口集聚,人气和活力不断增长。
例如,东京大湾区包括东京都、埼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等“一都三县”,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5%;常住人口为3800万人,GDP总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日本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
纽约湾区的面积达2.1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340万,以美国千分之二的国土面积聚集了美国百分之七的人口,经济总量约占美国的8%,也是美国金融业最发达的地区。
五、以完善管理体制和强化业界共治为抓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湾区由于地跨多个行政区,需要加强各行政区政府、政企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加大跨行政区发展的协调力度。
例如,旧金山湾区设立有旧金山湾区政府联合会(Bay Area Association of Governments,类似加州州政府的派出机构),1961年由旧金山湾区9县101市镇的政府共同设立,旨在研究解决湾区的地区性问题。
成员为政府和非营利机构(企业和个人不能加入),关注和规划地区性的住房、交通、经济发展、教育、环境等问题,并于在1970年推出了“旧金山湾区1970-1990地区规划”,湾区的各城市建设要依照该规划执行。
2重大意义
对我国而言,发展湾区经济对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一、发展大湾区经济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区域一体化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载体。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大湾区是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消费经济的承载区,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先行区、供给区,是区域发展深度一体化的高级阶段,对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效应。
二、发展大湾区经济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我国具备大湾区发展条件区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高度集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通过大湾区规划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和区块之间创新协作,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新平台、新政策,激发科技创新转化的潜力,提升高科技产业的实力,为我国在国际竞争力中赢得更多红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发展大湾区经济是推进“一带一路”和对外开放高地建设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构建了由特区、沿海到沿江、沿边开放的格局。2018年又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充分发挥部分湾区深水港口资源丰富、背靠制造业发达腹地经济、紧邻国际航线等优势,通过大力发展自由贸易港经济,引领新一轮对外改革开放新潮流,有利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和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
3时机已成熟
一、我国湾区港口岸线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的基础条件。
纵观全球经济发展进程,最发达的区域往往集中于湾区周边。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千米,海岸线、海湾、河湾等资源非常丰富。
同时,因大江大河入海口的泥沙淤积,形成了环渤海湾、长三角(长江口+环杭州湾)、粤港澳等天然大湾区。
这些湾区港口资源丰富,例如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均位居全球第一,国际航运、贸易和金融较为发达;港珠澳大桥等一大批大湾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加快投资建设,为大湾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前期基础。
二、我国沿海地区产业较发达,夯实了发展的经济基础。
我国沿海湾区临港工业、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大湾区前列。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11市的区域GDP之和为100594亿人民币,折合15976亿美元,超过了旧金山、纽约湾区,成为仅次于东京湾的全球第二大湾区。
具有大湾区发展潜力的长三角大湾区(含南通、无锡、苏州、上海、杭州、宁波等9市)、环渤海大湾区(大连、青岛、天津等16市)2017年的区域GDP之和分别为98800亿、81475亿元人民币,也超过了旧金山湾区。
三、沿海部分湾区已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
湾区经济在国内并不是新鲜事物,部分省市已进行探索实践。2003年浙江省出台的《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首次明确了环杭州湾的区域范围,并要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改革开放与新型工业化先行区、科技创新先导区、生态建设示范区。
浙江“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湾区经济,统筹推进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瓯江口等湾区保护和开发,协同推进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产业优化升级、湾区新城建设。
福建“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要发展特色鲜明的湾区经济,重点建设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六大特色湾区海洋经济密集区。
四、国家战略支持和加强规划引导,开启湾区经济新时代。
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首次提出要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2017年3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标志着大湾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8年3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将进入加速发展期,预示着我国大湾区经济时代即将来临。
4多重机遇
作为沿海区域一体化高级发展阶段的产物,大湾区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载体,将引领自由贸易港、高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产业等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并由此带来诸多发展机会。
一、自由贸易港经济发展前景可期
自由贸易港经济是大湾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大湾区成为全球投资、贸易、金融、航运新规则的引领者。国家高度重视自由贸易港建设,十九大报告、2018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要在自贸试验区的基础上,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自由贸易港为支撑,并将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而作为具有大湾区发展潜力的长三角大湾区、环渤海大湾区核心区的上海、浙江、天津,他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要全力申报建设自由贸易港。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国内再增加1到2个自由贸易港是完全有可能的,并带来新的产业发展机会。
1、可助推离岸制造、离岸仓储、离岸贸易、离岸金融、离岸服务等离岸产业的快速发展;
2、为实现国际航运、贸易、金融、投资自由配套的各种专业服务、新服务、新模式、新企业也会不断涌现;
3、传统的港口经营、航运服务业、保税物流运输业也将在投融资、技术应用、服务产品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
二、高科技产业将进一步做大做强
高科技产业发达是大湾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大湾区发展潜力的长三角湾区有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有科创能力强的深圳,均可辐射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只要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加快形成区域统一的市场和产业协作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可推动区域内的科技人才、创新链条与产业化,在更为细分的领域进行协作、整合和融合,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的高科技产业化水平。
可以预计,无人驾驶技术、无人机制造与应用、人工智能与服务应用、新材料、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与应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科技、黑科技产品,最有可能在大湾区率先产业化,形成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独角兽高科技企业。
三、现代服务业将更加细化专业化
大湾区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大城市为内核,组团发展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城市群,如粤港澳大湾区是由深圳、香港、广州等大城市为内核形成的城市群。具有大湾区发展潜力的长三角湾区也是由上海、杭州、苏州等大城市为内核形成的城市群。
大湾区城市群集聚了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白领人才,且信息资源丰富、商务便捷、总部经济发达,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支撑。未来大湾区除了大力发展私募基金、投资、法律、财务、设计、软件、咨询、创意等服务业外,还可以根据新需求、新技术应用突破,衍生出更加细化专业化的服务业,比如无人机物流配送服务、智能楼宇管理服务、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决策管理与咨询的大数据智能服务等,培育一大批服务类品牌企业。
四、先进制造业将迈向智能化高端化
我国在飞机、集成电路等领域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数千亿美元的产品。大湾区需要发展制造业,但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适合湾区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推动湾区制造业由制造向智造、创造转变,为我国先进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进口替代提供示范。
1、大力发展技术先进的船舶建造、精细化工、超大设备极端制造、飞机制造、国际高端海产品、农产品精细加工等临港工业;
2、加快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精密仪器设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
3、鼓励创新智造新模式,大力发展柔性制造、3D智造、订单管理在线智造、客户私人订制智造、无人智造工厂等新兴制造业,引领国内外智造业发展新潮流。
五、PPP和基础设施产业迎来新机遇
大湾区作为区域一体化进入高级阶段的产物,需要更加完善、质量更好的基础设施体系。湾区内各城市之间的交通设施连接需要从单点联通向网格化、智能化联通升级,交通通勤由单一方式向公路、铁路、航空立体联动方式转变。
大湾区还需要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对环保设施的需求也是巨大的。由此将在城际高铁、高等级公路、智能高速公路、污水及垃圾处理、供排水设施、地下管线及综合管廊、智慧港口、高等级航道、跨海(湾)隧桥等领域,催生数万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
政府可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以PPP的模式参与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培育一批理念与技术先进、管理高效、融资能力强的基础设施服务商,提高大湾区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
六、生活服务业将更加人性化个性化
大湾区不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地,也就离不开高品质的生活服务业:
1、需要发展高品质的健康医疗、私立教育、旅游、休闲娱乐、健身、社区餐饮等服务业,让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健康;
2、发展家庭机器人服务业、智能家居,最大限度地减少居民家庭劳动时间,让市民有更多的休闲娱乐时间;
3、大力发展体验式购物、在线购物、免税购物、私人制定购物等服务业,打造购物天堂;
4、围绕高净值家庭的健身、生育、教育、养老、陪护、康复等个性化需求,鼓励发展相应的个性化、人性化服务业。
5对策建议
发展大湾区经济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带动内地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在总结过去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规划、资金、协调体制、对外开放给予大湾区更大的支持力度。
一、要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强规划对大湾区建设指导。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也即将出台,但我国仅有一个大湾区是远远不够的。未来我国要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和世界强国,对照美国标杆,至少需要规划建设2到3个大湾区。
而在我国沿海的其他湾区中,环杭州湾经过10多年发展,已具备大湾区经济的发展基础,但发展层级亟待提升,环渤海湾的概念也在酝酿中。为此,建议国家尽快启动第二个大湾区规划,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会同上海、浙江、江苏编制规划,在环杭州湾的基础上,将长江口湾区纳入进来,并一并规划成长三角大湾区。
区域涵盖上海、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嘉兴、绍兴、南通、舟山等9个城市,推动长三角深度一体化和迈向更高发展阶段,规划发展湾区制造、湾区服务、湾区休闲、湾区文化。适时启动开展环渤海湾大湾区的论证研究。
二、健全推进协调体制,建立业界参与治理的机制。
大湾区一般均横跨多个行政区,需要有相应的推进协调机制。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目前已经成立,由安徽、浙江、江苏和上海抽调的人员组建而成,主要任务是把长三角建设成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成为在全球有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对于大湾区的管理体制,未来可参考旧金山湾区的协调体制,成立大湾区发展委员会,成员由区域内的行政首长,科技、产业、建设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区域内大企业负责人、科技界和教育界知名人士组成,形成政府引导、业界参与的湾区治理机制;
下设合作办公室,加强大湾区发展立法,明确在科技、产业、市场监管、基础设施投资、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强合作与协调发展的事项。
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大湾区+自由贸易港的发展模式,将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目前,香港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未来要规划建设长三角大湾区,也需要建设相应的自由贸易港。
为此,建议在总结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基础上,在上海、舟山等地加快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在金融、投资、贸易、航运等领域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四、建立环保协同治理机制,加大区域环境保护力度。
建议在流域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水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加强区域合作协作机制。
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区域环保信息共享,加大环保执法的协调协作力度,支撑建设生态、宜居、美丽的大湾区。
五、设立大湾区基金,加大基础设施和科创中心建设力度。
建议由湾区内的各省市政府共同出资,设立大湾区发展基金,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由湾区内的科技、产业、政府的人员组成。
基金重点投向区域内的高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打通湾区内的断头路,加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和优化升级力度,加快跨海跨湾大桥等湾区大通道建设,加快打造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六、建立区域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服务居民异地就业。
未来社会是信用社会,大湾区应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建议建立大湾区的区域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加强在公用事业、司法、行政执法、商务诚信等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力度,为居民异地居住、异地就医就业等方面,提供便捷的信用服务支撑。
作者叶继涛,系上海弘鲲商务咨询公司董事长,国家发改委、财政部PPP双库专家。(本文首发上海证券报,本次发表时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