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塑造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地理”时间: 2019-05-12信息来源:开宗明义 2019-5-9 作者:杨开忠 责编:qgy

高速增长奇迹的关键基础:重塑经济地理


1979年至2014年中国经济出现长达35年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奇迹无疑归功于改革开放焕发了勤奋智慧的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从经济增长和经济地理相互作用的角度看,关键在于遵循分割、距离、集聚、异质四大地理特性重塑了中国经济地理。这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农业劳动剩余下的大规模高速城镇化。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镇化是缓慢和小规模的、甚至是负增长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入农业劳动剩余条件下的大规模高速发展轨道。1978—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由17.92%增加到54.77%,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常住人口年均增加1602万人,为1949-1978年年均增长的4倍以上。这种农业劳动剩余下的大规模高速城镇化,使中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几乎无机会成本地获取了从乡村到城镇的配置利益和集聚效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火车头。


第二,人口和经济迅速从内陆边缘区域向沿海核心区域大规模集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承认不平衡发展、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鼓励和支持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要素投入重点从内陆边缘区域向沿海核心区域转移。1978—2014年沿海地区人口和GDP占全国的比重分别增加到41.4%和58.8%,分别增加了4.1个和11个百分点。这有利于发挥沿海区位优势、更有效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和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获取区域聚集利益。


第三,不断细分、扩大的专业化生产与贸易。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地方保护主义一直存在,无论是从不同产业还是从产业内部来看,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大规模国内市场效应、多样性优势和各地区区情的国际国内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客观上不断深化和扩大,改革开放以前半自给自足的地方经济体系被彻底打破,全球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和贸易的地域分工体系不断形成,这有利于发挥各地国内国际比较优势,获取专业化经济和规模经济。


第四,大规模的时空距离压缩。从时空距离来讲,毗邻先发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是促进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抓住交通和信息技术革新的战略机遇,大力推进全国相互衔接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压缩时空距离,我国重要城市之间铁路最快通达时间压缩了3/4左右。这不仅直接有利于贸易和要素流动的成本降低与效率提高,而且有利于城市、地区的专业化和集聚发展。


第五,不断大幅减少内外分割,深入推进一体化和全球化。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学习英语等语言,不断扩大开放,消除国际经济技术人文交流的制度、语言、文化障碍,打破闭关自守,接轨全球;另一方面,推进横向经济技术联系,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打破条块分割。这同样有利于贸易和要素流动的成本降低与效率提高,有利于集聚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成功之道:再次重塑经济地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再创超大型经济体的高质量发展奇迹同样离不开“超大”的基本国情,成功之道仍然在于遵循分割、距离、集聚、异质四大地理特性再次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但这种再塑是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


从再塑方式来看,可以概括为:点、线、面、体、能、质、度七个相互作用的方面。


从发展节“点”来看,要适应“一带一路”建设和新一轮全球化的要求,在巩固提高北京、上海、香港、广州、深圳等全球性城市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成都、杭州、武汉、沈阳、西安、郑州、昆明、福州等新的全球性城市,形成以全球性城市为引领的、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城市体系。


从发展轴“线”来看,要适应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优化国家集聚发展轴线的战略布局,着力提升沿海集聚发展轴线,重点拓展沿长江、沿京广-京哈、京九、陇海集聚发展轴线,高度重视形成沪昆、京兰、青(岛)银(川)、包昆、“兰渝黔桂新”轴线以及北起钓鱼岛、南至南沙群岛的海岛链状经济轴线。


从发展“面”域来看,要适应协调东中西、平衡南北方、统筹海内外的要求,在坚持完善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格局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适时将规划建设山东城市群和渤海大湾区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以鼓励支持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不断深入建设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形成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将规划建设黄河海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以支撑引领内地共同发展。


从发展“体”量即密度来看,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划分制度和配套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对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横向补偿机制,引导土地开发区位选择、控制开发强度、调节国土空间人口和经济密度,使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生态环境相协调,形成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的可持续国土开发格局。


从发展动“能”来看,要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以“点、线、面、体”为地域依托,正确处理好化解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推进区域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区域产业转移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协同转换,建设充满活力、各具特色、一体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合理布局。


从发展地方品“质”来看,要按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的要求,适应都市圈化的客观趋势,依据城乡融合、区域同城的原则,丰富发展空间不可转移品数量、多样性、质量和布局,培育发展通勤高效、一体发展、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和大都市圈首尾相连所组成的现代化城市群,形成多层次的美丽国土生活圈。


从制“度”来看,要按照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要求,贯彻竞争中立原则,深入推进基于规则的制度型开放,进一步建立健全要素充分自由流动、统一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探索创新财税制度安排,引入政府间协商议价机制,完善政府间合作互助机制;深入推进空间精治、共治、法治改革,努力形成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群机制协同发挥作用的空间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