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孙久文 作者:admin 责编:
1979年-2010年中国四大区域资本形成总额占全国比重变化
1999-2010年中国四大区域劳动力总就业占全国比重变化
从集聚到扩散:区域经济及工业空间分布出现新变化
“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中国工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扩散的趋势,地理集中度也由2006年的0.476下降到2010年的0.442,降幅达7.2%。在工业活动扩散化趋势的影响下,中国整体经济活动也从2006年开始打破以往不断集聚的趋势,呈现出空间扩散的特征。
不难发现,中国工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北上西进”趋势,即工业开始由东部地区向东北和中西部转移。由于工业化进程还远未结束,中国整体经济活动也“跟随着”工业的分布,呈现出由东部地区向北部环渤海区域和东北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转移扩散的新趋势。中国的整体经济布局正在由过去各种经济要素和工业活动高度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逐步转变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扩散的趋势,这表明,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效果开始逐步显现,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重要“转折”期。
对于这种产业转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一方面,随着中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撑下,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向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不断聚集,各种生产要素成本大幅度提升,土地、能源等供应趋于紧张,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一部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了转移。加之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投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也吸引了东部地区一些企业向该地区转移。
服务业的集中: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带来的新趋势
“十一五”期间,随着工业由东部向其他区域扩散转移,东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由2005年的55.5%下降到2010年的53%,降幅仅为2.5个百分点,而同期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降幅为6.8个百分点。可见,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转移并未改变东部地区仍是中国经济活动中心的地位,这主要得益于服务业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
从1992年开始,服务业开始加速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虽然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东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也没有改变服务业整体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
可见,服务业已经取代工业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这也是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必然进程。由于东部地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东部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东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而中国整体服务业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为“东部率先发展”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
政策资源配置:国家层面各类经济区的设立与分布变化
2005年以来,特别是从“十一五”末期开始,中央政府批准或批复了较多的区域规划,其中出台的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主要包括两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规划、“国家战略层面区域规划”。
近期批准或批复的区域规划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可见东部沿海地区仍是目前中央政府通过区域规划或区域政策调控的主要区域。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东部绝大部分地区已经或即将进入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调整期,由区域经济发展周期规律可知,东部沿海地区若不明确合理发展方向和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就有可能由发达区域因膨胀而沦为萧条区域;另一方面,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总量依然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东部沿海地区无论是萧条还是衰退对整个中国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劳动力就业:空间配置出现与经济增长相反的变化
与1999年相比,2010年东部地区劳动力总就业占全国比重增加3.3个百分点,达到38.2%;中西部地区则分别下降1.5个和1.3个百分点,达到27.3%和27.7%;东北地区则下降了0.5个百分点,劳动力总就业占全国比重为6.8%。
从工业劳动力就业的区域空间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工业劳动力就业占全国比重从2006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中西部地区工业劳动力占全国比重则从2006年开始逐年增加,而东北地区则不断呈现下降的态势。东部地区工业劳动力就业呈现下降的趋势,一方面是因为其部分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向中西部进行转移的同时,也转移了部分工业劳动力,这也是中西部地区工业劳动力从2006年开始逐年增长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东部沿海地区在外部需求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其部分外销型制造业企业逐渐转型为内销型企业,这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减少就业规模方面。而东北地区工业劳动力就业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东北地区老工业的振兴还面临很大困难。
2010年东部地区服务业劳动力就业占全国比重为41.2%,比1999年增加2.9个百分点,而同期的中部和西部地区服务业劳动力就业占全国比重分别下降了2个和0.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则下降了0.7个百分点。
区域需求结构:消费转移缓慢,投资变化加快
1979年-2006年,中国的消费需求在空间上呈现出不断集中的趋势,2006年地理集中度为0.409,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之后,在“十一五”后4年,消费需求呈现出空间扩散的趋势,地理集中度也下降至2010年的0.397,与2006年的最高点相比,降幅仅为3.1%。
我们发现,“十一五”期间中国消费需求在空间上呈现从东部小幅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2006年开始,东部地区最终需求占全国比重从52.35%下降到2010年的51.42%,其他区域则呈小幅上升的态势,其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增幅较大。这种消费需求在空间上的差异和变动趋势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和居民收入的不均等。虽然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规划的实施下,东北、中部和西部获得极大发展,但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依然保持在50%以上,这种发展水平的差距直接导致“东强西弱”的消费空间格局。
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工业和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引致了中西部地区潜在消费需求的增加,但消费需求增幅较小,导致中国整体消费需求空间转移缓慢。
与消费变化不同的是,投资需求呈现由集聚到扩散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在依靠其区位优势和中央政府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的支持下,投资开始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在投资不断向沿海地区集中的过程中,中国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为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差距,中央政府从1999年开始加大对内地尤其是西部的投资力度,这样中国的投资需求在空间上开始呈现出向内地扩散的趋势。
西部大开发以来,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不断下降,其他三大地区投资比重则呈上升趋势。
结论与展望
通过上面分析,笔者对2012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以及新规划的实施,使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空间格局被打破,“十一五”末期,东部地区GDP增长速度首次低于其他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用开始显现。同时,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现出缩小的态势,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发展的时期。
第二,整体经济活动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随着工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而被打破。但是由于自1979年以来,服务业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并未改变,这也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主要原动力,同时,消费需求也不断向东部集聚。因此,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心”。
第三,随着新规划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指导作用开始逐步显现,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将由过去过多依赖外部环境的支撑,向内生性、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虽然近几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其他地区,而且其投资占全国比重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其依然获得了大量的政策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强劲的消费支撑。
几点展望:
其一,2013年,随着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和一系列国家级规划的实施,在投资驱动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将会获得极大的增长动力;东部沿海地区也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居民消费和服务业是其获得的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中国区域经济整体分散、区域集中的空间结构会得到加强。
其二,2013年,外贸形势会有所缓和,美国经济逐步复苏,欧盟开始走出危机的阴影,对东部地区是利好。如果2013年城市化带动的国家发展战略正式启动,东部地区将会获得较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进城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资金,因此2013年的区域发展,不排除掉头向东、形成新的沿海带动的发展格局。
其三,2013年,工业的区域之间转移将进一步加快,同时加快其郊区化和小城镇化的进程,第三产业和一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在东部沿海中心城市的聚集也会进一步加快。两种产业移动的趋势对中国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需要用新的方法去重新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