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区域经济

上海社科院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定位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责编:

        建院55年的上海社科院,面向科研、推进学者理论与现实问题相衔接,成效显著。在2013年全国性和地方性重大科研课题项目申请中,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上海社科院获得了4项,立项数量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并列全国第一,占上海市立项总数的44%。

  在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看来,这是全院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定位的成果显现。

  基础研究要说中国话语

  课题数量和质量刷新了历史纪录,引人关注。院党委书记潘世伟说,上海社科院一直都在思考,新的历史时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个专业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地方社会科学院,应该怎样发挥作用?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大家认为,要发挥作用,就必须“双轮驱动”,而在这“双轮”中,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深入的学术研究处于更加根基性的地位。

  有学者曾言,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都是西欧、北美人群集体行为和集体心理的总结,用它来反观一个极其复杂的中国是不够的。换言之,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要增强打造中国社科学术话语体系的自觉性和主体性。但提升科研水平并非易事,培养高水平的研究人员更非一朝一夕就可实现,必须找到瓶颈和突破口。

  经过调研,院领导发现,一些学者在科研中,往往是“单兵作战”,甚至有点像“游击队”,自己埋头研究,有了成果后自己写本书、发几篇文章就好了。针对这个问题,社科院通过调动院内外力量来帮助学者作研究、搞调研、申请课题,更加凸显社科院“集团军”的作用。抓“过程管理”,也是创新科研管理的重要一环。这是指,不仅课题开题时要请各路专家评审,出中间成果、结项时,都要评审。而这种聚焦某项科研内容,并在科研完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交流和对话,让不少社科院的学者听到更多意见,对现实与理论之间密切联系的认识更为深入。

  智库建设聚焦重大决策

  今年新春伊始,市委主要领导到社科院调研时指出,上海社科院应该成为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智库,社会科学系统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最强大的智库之一。

  按照市委领导要求,上海社科院围绕市委今年6项专题调研,对其中5大课题做了“专家版”;对市委主要领导圈阅的11项研究题目、“两会”期间中央领导关注的研究题目,精心组织专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承担了中央部委及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多类策论型研究任务……如今,这些课题研究成果已经陆续成形,并获得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上海社科院新智库建设的定位,在政府课题完成的过程中,越发清晰可见:聚焦决策咨询,紧紧围绕上海重大决策重大调研尽力。

  这些政府咨询课题,很多是上海先试先行中的重大问题。由副院长王振牵头负责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上海对策”报告中提出,新产业革命不光是科技成果转换的革命,也是新业态的转变。报告提出,上海要打造 “三经济一制造”,“三经济”是指绿色经济、平台经济、健康经济,“一制造”是指智能制造,如机器人制造等。备受各界关注的“上海通史”修订和完善工作,也由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承担,并已经启动。

  在聚焦“上海问题”、“上海经验”的同时,社科院也在着力打造全国性的智库影响力。今年7月,上海社科院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中国未来10年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总方案”,这是国内关于当前改革总方案路线图时间表研究中唯一一份来自地方的报告,对经济改革提出了约三类十项政策性建议。对这份报告,被业内人士的评价是,“地方社科院做的全国性研究,很有深度,很实在”。

  如今,几个国家级的智库平台,纷纷落户上海社科院,如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基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等。这可以更好地扩大新智库的影响力,也能更好地融汇国家智力为上海转型发展服务。

  在新的平台上,这座新中国最早设立的社会科学院,正不断推进对上海乃至全国性问题的深层解读,逐渐成长为讲述 “上海经验”、“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