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山东沿海各市暗战中日韩自贸区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迅速获批,来自重庆、天津、广州等地纷纷向“自由贸易区”伸出橄榄枝,特别是随着天津也传出要争夺中日韩自贸区先行城市的消息后,让山东沿海各市都感觉到了压力。
自2002年,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设想被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上提出,至今多次掀起“自贸区热”。然而,拥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山东省,在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上,却并无多大进展。事实上该贸易区提出的时间较早,行动却最为迟缓。
   “最先的各项试验将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示范区进行。”9月9日,山东社会科学院对外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范振洪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随着新一轮自贸区热的出现,山东沿海城市青岛、烟台、威海等地,正在展开对中日韩自贸区示范区的争夺。
青岛烟台最有实力争夺示范区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由人口超过15亿的大市场构成的三国自由贸易区。“目前对示范区竞争力度最大、最积极的是烟台、青岛、威海三城市。”范振洪介绍。在他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称,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最终实现中日韩地方政府交流平台、产业合作平台、东北亚物流合作平台、国际会展平台,未来,三个国家在投资、关税、人才等方面加大相互合作,其优惠政策主要在“示范区”内试验。他告诉记者,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示范区在山东,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滨州、潍坊7个城市,涉及3300万人。
   在山东省抢滩“示范区”的城市中,最为抢眼的无疑是青岛与烟台。
   8月9日,山东省正式下发《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到,山东将抓住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契机,争取将青岛市列为自由贸易区金融先行试点城市,逐步建设成为面向日韩的离岸金融中心,同时发挥青岛保税港区地理和政策优势,开展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改革试点。当地媒体称,青岛已经成为中国地方城市对日韩合作的先锋模范,有望成为收益最早、获益最大的地区。
   “韩国是我市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是我市第三大贸易伙伴。”烟台市商务局重点外资项目推进科刘明杰向记者透露。从贸易数额及贸易基础而言,烟台也是当仁不让。烟台市商务局提供的资料表明,日本在烟台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81个,外资额13.4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0家。韩国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 197个,外资额33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7家。目前,日本的三菱、本田、丰田等,韩国的现代、LG、斗山、大宇造船等世界500强企业均投资烟台。
   “日韩对山东的投资80%以上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青岛、威海、烟台、潍坊等市。”范振洪直言,在对“示范区”的争夺中,威海、潍坊两地也不容小觑。
制造业、旅游业等将受益
   第一创业证券天津营业部总经理陈中平对此预测,中日韩自贸区建成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获益增长1.1%~2.9%,日本增长0.1%~0.5%,韩国增长2.5%~3.1%。受益的股票主要是商贸、航运和港口:新华锦、青岛金王、如意集团、民生投资、大连国际、大连友谊、海立美达、日照港、大连港等。
一份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1/9和亚洲的70%。2012年山东与日本、韩国进出口额达525.7亿美元,日韩在山东的直接投资合计18.3亿美元,山东共有超过7000家的日韩投资企业,日韩已成为山东最重要的投资贸易伙伴。
   环渤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良忠认为,山东将与日、韩围绕彼此的共性,发展如制造业、旅游业等重点产业。
   然而,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并不会如想象中那样平坦。陈中平坦言,中日韩自贸区从提出设想,直到现在已经过去10年,仍没有实现,主要障碍是来自于政治方面的因素。在他看来,世界其他地方的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都是由于几个国家在政治和军事上关系密切甚至是盟友关系,而中日韩三国由于历史和领土等问题常常有政治摩擦或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所以要建立中日韩自贸区固然前景美好但过程会相当曲折。
不止如此。陈中平认为,中日韩自贸区涉及领域广泛,3个国家在推进时间、力度、方式等方面都不一样,意味着实现目标的路并不平坦。
   范振洪同样认为,自贸区真正建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他表示,中日韩自贸区可以促进整个东北亚以及东亚经济的一体化,它不仅涉及经济因素,还要考虑政治的影响。刘良忠对此表达了同样观点。他认为,自贸区谈判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要实现规划中的如“零关税”等,则需要10年左右,追赶上欧盟的效果,或许要20年的时间。他说,山东及中国对此积极热情,但对于日本、韩国来说,并不是如中国般热情,特别是日本,从目前的状况看,其积极性并不是太高,也可能先建立中韩自贸区。
   范振洪对此建议,仅从示范区而言,最终将是青岛、烟台、威海等地一盘棋,统一规划,不能各自为战,更不能自相残杀,加大科技创新的能力,以掌握中日韩合作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