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共商三峡区域城市协作发展时间: 2015-09-23信息来源: 作者:wyg_admin 责编:

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三峡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北省人民政府、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国城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站在国家大棋局、大战略层面,纵论大势,建言献策,共同倡导建设三峡城市群,让长江经济带战略在长江中上游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专家学者认为,“长江经济带”战略是当今中国区域发展三大战略之一,在三峡区域规划建设“三峡城市群”,对于推进三峡地区次区域合作,打造三峡经济协作区,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转型,加快形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指出,三峡区域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在长江经济带中担负着关键链接和支撑作用,以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为中心打造“三峡城市群”,对于支撑长江经济带、助推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学者指出,深入推进三峡城市群的战略,关键是要在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合作扶贫开发、内陆开放合作等领域进行重点突破,促进三峡区域城市之间的协作、发展和共赢,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撑。

专家学者认为,要从长江中上游的特色功能、区域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绿色增长、区域一体化与三峡城市群建设等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去深度谋划推进三峡城市群建设。

专家学者表示,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中国经济的脊梁”,实现区域一体化统筹发展,是三峡城市群建设的重要路径。

专家学者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生态立群”对实施三峡城市群战略尤为重要。

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在致辞中表示,三峡区域各城市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经济同质,文化同根,建设三峡城市群,抱团组群发展有着共同的愿望和良好的基础。宜昌一定会自觉担负起在三峡城市群建设中的特殊责任,和各城市建立兄弟般友谊,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宜昌通则三峡通 三峡通则长江通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王伟光

三峡地区作为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所在,对于上游重庆的发展,以及下游武汉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黏合作用。宜昌通则三峡通,三峡通则长江通。规划建设三峡城市群,是破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瓶颈的迫切需要,是加强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对实现新型城镇化有效途径的重要探索。

当前,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内陆开放通道建设、陆上丝绸之路建设等,为三峡城市群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同时,三峡区域内的资源和基础设施优势为三峡城市群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三峡区域是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地、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矿产能源基地。区域内资源禀赋各具特色,连接区域内外的交通网络便捷,形成了有机经济体系。推动三峡城市群建设,将有助于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有效放大区域整体优势。

在挑战和机遇中探索 中国新型城市化模式

欧元50集团主席 埃德蒙·阿尔方戴利

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加速推进,城市化必然会带来挑战和机遇并存。三峡地区乃至长江地区有非常好的风景,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探索中国新型城市化模式,将会有非常好的表率作用。

探索新型城市化模式,必须与污染作斗争,要采取有效的激励体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样的措施将对城市化的质量产生深远影响,不仅可减少企业和家庭能源的消费,还将引导基础设施投资、道路交通、城市建设等行业节约能源,让城市设施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成为更加环境友好型城市。通过三峡城市群建设,中国将有机会建立一个新兴的城镇化模式。

宜昌的水电生产能力,在中国和全世界都具有瞩目的地位,也获得过非常多的荣誉,包括“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三峡城市群志在建成创业创新和绿色发展的先行区,宜昌在这一推进过程中将大有作为。

为三峡地区发展 树立新的里程碑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 安赫尔·古利亚

中国在城市化上取得的成功是世界城市化的典范,然而挑战依然存在。现在,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新模式,该模式不再把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目标,更侧重于公平竞争、环境保护和公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该模式对城市群建设也更加重视,把城市群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的个体。本次研讨会为三峡地区的城市提供了一个反思这种模式转换意义何在的机会。

长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是现代工业腾飞的引擎。在中国政府“一带一路”战略背景的指导下,长江经济带迸发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整个区域的发展,我们相聚一堂,我相信本次研讨会必将会对潜力的释放大有裨益。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够为三峡地区的发展作出创造性和前瞻性的设想,为三峡地区的发展树立新的里程碑。

把三峡城市群打造成 长江经济带新型增长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鸣

三峡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一个有潜在发展力的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地缘相近人缘相近,生态支撑功能在逐步显现。 

三峡城市群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间,有一个大的空白区域,宜昌能够扮演这样的角色,将有利于提升长江黄金水道的整体功能,有利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区域的经济合作,有利于长江经济带的城镇体系建设,有利于三峡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提出了“一个极四个区”的定位,即打造长江经济带的新兴增长极、长江中上游的交通物流枢纽区、横跨鄂湘渝的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区、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绿色发展的示范区。

三峡城市群的建设需要从多个维度展开,未来的重点还是要加快基础设施的网络建设,积极引导产业的分工、错位、联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一步探索内陆地区开放模式,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城市群第一要务 是以人为本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 辜胜阻

规划建设三峡城市群,是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城镇化一定要有产业支撑,市民化一定要有稳定就业,最重要的是人和钱,推进城镇化人是核心。市民化=稳定就业+服务均等+安居乐业,城镇化=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城市繁荣。

城市群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现在要在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基础上发展三峡城市群。三峡城市群的特征是:得水独厚,水安全、绿色发展任务重,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任务重,贫困山区扶贫、防止返贫任务重,发展教育、留住吸引人才任务重,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任务重。

建设以宜昌为中心的城市群,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顺势而为,坚持绿色发展,把水安全放在第一位,做好规划和制度供给,解决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问题。

完善三峡物流枢纽 是当务之急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郑新立

三峡黄金水道为宜昌物流业发展带来历史机遇。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完善三峡翻坝物流体系,使宜昌成为长江中上游的物流枢纽。宜昌要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龙头城市,关键要看三峡物流枢纽如何发挥作用。

现在长江上游物流的需求就是宜昌发展的机遇,也是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

翻坝物流体系完善,可以为宜昌带来大量的商机。应该尽快完成方便快捷的集、疏、运体系,使宜昌成为物流枢纽和制造业的基地。

可以在三峡建立物资储存、交易中心,形成一个大宗物资交易市场,并依托物流中心带动交通物流、服务业甚至是金融业的发展,实现大量就业。

在具备大量物资储备条件的同时,还可以发展深加工产业,特别是利用宜昌的水电资源,发展高载能产业。

城市群建设 要瞄准国际前沿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 刘燕华

三峡城市群建设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需要,布局后工业化是三峡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方向。当前国际上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风起云涌。德国工业制造4.0、美国智能机器人、创客、大数据等等都代表了世界经济新的发展方向。三峡城市群的发展必须超前部署,面向未来。

三峡城市群的目标应该是建设一个特大型城市。特大型城市并不在于人口多、面积广、规模大,而在于制高点的占领和智力资本优势。中国“十三五”提出提质增效,三峡城市群的建设要瞄准国际前沿,把提质增效变成真正的新型城市。

可以用“四个网”来看待三峡城市群,借助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打造新型能源网,构建面向全国、全世界的信息网络,打造畅通的交通网,包括航空网、公路网、铁路网、水路网,创造更注重用户消费体验的新经贸网。

充分发挥城市化 聚集效益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副秘书长 斯特凡·开普斐勒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让我们明白,不能将各个城市建设孤立开来,而应当将其置于更大的城市群和经济体系中。城市化会带来“聚集经济”,不意味着只有特大型城市才能实现繁荣。若中小型城市能同其他城市保持强有力的联系,这种城市网能带来大城市的各种聚集效益。而且,密切联系的城市能从邻近城市处“借助”聚集效益。例如居住在城市周围300公里半径内的人口翻一番,那么城市中心的生产力就能上升1.0%—1.5%。一座200万人口的城市就能给周围200到300公里的区域带来增长效益。因此,高度重视城市群建设意义重大。我们应当重视长江沿岸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这对于中国目前“一带一路”政策而言至关重要。如果能建立有效的联系,这一政策将不仅能促进中亚大多数地区的联系,也能加强长江地区和大部分中国西部地区的联系。

从莱茵河经济带 看城市群发展

经合组织公共管理和土地开发理事会城市计划部主任 鲁迪格·阿伦德

欧洲的莱茵河流域经济带已成为世界上最受瞩目、最具活力的经济带之一。莱茵河流域首先是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利用好内河网、公路、铁路等运输线,令城市和城市间的交通更方便。还需要由国家主导,进行整体规划,出台大的政策来支持经济带发展。另外还需要建立协调机构,加强各个市之间的交流,形成良好的交流机制。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个市的市长经常会坐到一起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合作等。甚至有可能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讨论相关的问题。

对三峡城市群来说,这些城市的就业机会、基础设施可能不如特大城市,但如果能提高城市之间的交通便利程度,令城市之间的货物、人才流通更便捷,形成联通紧密的城市圈,则可以降低成本、实现共同发展。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