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经济
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影响的时空差异研究*时间: 2017-12-01信息来源:马学广 张翼飞 作者:qgy_admin 责编:
摘 要:海洋产业结构是影响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运用计量面板模型检验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阶段和分区域分析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于经济增长影响的时间演变差异和空间聚类差异。结果表明,1997—2005年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于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波动增长趋势,2006—2014年这一贡献程度呈现普遍持续下降状态,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已经不能充分解释经济增长。通过偏离—份额的办法结合聚类分析将沿海地区划分为四个类别,对区域个体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进行比较,结合时空差异提出沿海地区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相关建议。关键词:海洋产业结构;海洋经济;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3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7)05-0094-09
收稿日期:2017-05-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尺度重祖视角下山东沿海城市带区域空间生产与重构的调控机理研究”(41440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尺度重组视阈下城市群跨政区空间治理体系重构研究”(17YJA630071)。
作者简介:马学广,男,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青岛 266100)。
张翼飞,女,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生(青岛 26610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海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6—2016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GOP)年均增长率达到11.62%,连续多年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2016年全国GOP为68000亿元,占GDP的9.5%,海洋经济已逐步成为带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GOP占GDP的比重仍低于发达国家15%—20%的水平,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海洋产业结构同构化、低度化问题也亟待解决,结构性因素已成为驱动海洋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我们有必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海洋经济增长。国家“十三五”规划中,首次以“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之名将海洋经济纳入区域发展战略中,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2016年部分传统海洋产业下行压力加大,海洋新兴产业稳步发展,海洋服务业比重持续增加,海洋经济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海洋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借鉴,没有形成一套具有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特色的产业结构理论。国内外对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通过对一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及截面数据的比较,可以判断其产业结构所处的阶段及特点,据此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钱纳里提出经济发展要经过六个阶段,这些阶段主要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得以区别。Carree和Thurik(1999)运用12个欧洲国家13个制造业部门的数据,研究经济活动由大企业向小企业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证实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Peneder(2003)基于28个经合组织国家的数据,将产业结构变量运用于偏离—份额分析和动态面板分析,构建标准经济增长模型,证实了在20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一直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国内学者葛新元(2000)利用多部门经济模型衡量了1952—1997年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周振华(2003)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测度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效应的机理和实现机制,认为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刘伟和李绍荣(2002)利用全国各地区1992—2000年面板数据测度中国产业结构对经济的生产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影响。王焕英等(2010)采用面板数据从截面个体及时间变动两方面研究中国产业结构及其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国学者对海洋产业结构的相关课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多数是采用研究内陆产业结构的方法来分析海洋产业结构相关问题。海洋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研究表明海洋产业结构演变具有特殊性,且在研究方法上也实现了从基本描述到数量方法的使用;对海洋产业优化调整分析较多的是海洋产业合理化和高级化测度。海洋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海洋产业结构贡献度属于新兴研究热点,主要方法包括多部门经济模型、计量模型、灰色关联分析、偏离—份额分析。狄乾斌等(2014)利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分析1997—2011年中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特征。王端岚(2013)、盖美和陈倩(2010)、胡晓丹(2015)分别以福建省、辽宁省和广东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似分析,但是对单一地区的分析缺乏与其他沿海地区的充分比较。张岑和熊德平(2013)以浙江省为例,将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应用到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中。洪爱梅和成长春(2015)基于全国、江苏省及沿海三市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差异,实现了多尺度的数据比较。周景楠和白福臣(2015)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模型分析广东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情况。
综上所述,将计量经济学面板数据模型运用于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中,从海洋产业结构发展演变和优化调整中得到思路,在省级尺度上分析比较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的时间演变差异和空间聚类差异,充分比较沿海地区各个省份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为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供依据。
一、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1.模型设定
面板数据是时间序列上的多个截面,样本容量大,能够提高估计的准确度,其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
yt=αi+xitβit+uit,i=1,…,n,t=1,…,T(1)
式(1)中xit,yit分别表示第i个体在t时刻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xit是1×K的列向量,yit是K×1的行向量,K为解释变量个数,αi为截距项,n表示个体截面的个数,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总数。随机误差项uit互相独立,且满足零均值、同方差的假定。面板数据模型包括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估计模型三种形式。根据对个体效应误差的不同假定,如果ui与某个解释变量有关,则为固定效应模型;如果ui与所有解释变量均不相关,则为随机效应模型。混合估计模型是将面板数据混合,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即从时间和截面上看不出个体和截面的显著性差异。
Stigliz(1995)指出资本、劳动力、技术和生产结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四个要素,在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确定的情况下,生产结构的不同会带来产出水平的不同。本文引入资本和劳动作为控制变量,构建海洋生产函数:
Yt=αi+β1X1it+β2X2it+β3X3it+β4Kit+β5Lit+uit(2)
式(2)中Yt是沿海省(区市)i在t时的海洋产出(GOP),X1、X2、X3分别代表海洋三次产业产值,Kit、Lit分别表示海洋资本存量、涉海就业劳动(分别简称海洋资本、海洋劳动)。
2.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选取11个沿海省(区市)1997—2014年海洋生产函数面板数据,数据来自历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海洋产出采用GOP衡量;海洋产业结构采用海洋三次产业产值衡量;海洋劳动投入采用沿海地区各省(区市)的涉海就业人数衡量;海洋资本采用海洋固定资产投入存量测度,利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这一方法如下:Kt=Kt-1(1-δt)+It,Kt、Kt-1分别为t年和t-1年的海洋资本存量,It为第t年海洋固定资产投入额,δt为第t年海洋资本折旧率。初始资本存量用上一年固定资本形成额除以10%得到,经济折旧率取9.6%,海洋资本存量和海洋固定资产投入额均用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进行折算得到。GOP、海洋资本分别采用GDP折算系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所有数据均取对数处理,使用Stata13完成计量数据的处理过程。
3.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首先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时间变量序列在10%以下的显著水平都是平稳的,这就排除了多重共线性的可能。其次利用各省(区市)海洋生产函数,拟合三种形式的面板数据模型,通过F检验和LSDV法进行混合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的选择,通过LM检验进行混合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经过多次筛选和检验,最后选定个体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的估计方程为最优的模型进行分析,参数估计结果如以下方程所示:
lnYt=αi+0.0891lnX1it+0.1834lnX2it+0.3628lnX3it+0.2950lnKit+0.0826lnLit+uit(3)
从方程(3)的估计结果来看,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每增加1%会带动海洋经济总产值分别增长0.0891%、0.1834%和0.3628%,海洋第三产业对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随着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产业越来越趋于Ⅲ>Ⅱ>Ⅰ的海洋产业高级化进程。海洋资本凭借较大的资本存量对海洋产出拉动较大,海洋资本存量每增加1%会带来海洋经济总产值增长0.295%,相比之下海洋劳动的影响最小。
为进一步分析海洋产业结构面板数据中个体截面和时间演变的差异,对模型进行如下处理:首先,以2005年为时间节点,将研究期限划分为2个阶段,即1997—2005年为阶段1,2006—2014年为阶段2,选择2005年是由于全国海洋产业结构在2005年演进成为Ⅲ>Ⅱ>Ⅰ的产业结构,具有标志性意义,同时中国海洋统计口径在2005年发生变化。其次,为了便于区域层面上的比较和分析,将中国沿海地区划分为华北沿海经济带(包括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华东沿海经济带(包括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和华南沿海经济带(包括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阶段1和阶段2计量估计模型分别为方程(4)和方程(5):
lnYt=αi+0.3422lnX1it+0.0604lnX2it+0.1443lnX3it+1.8538lnKit+0.9453lnLit+uit(4)
lnYt=αi+0.0181lnX1it+0.4279lnX2it+0.5310lnX3it+0.0710lnKit+0.0234lnLit+uit(5)
分阶段后,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得到更明显的呈现。1997—2005年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每增加1%会带来海洋经济总产值分别增加0.3422%、0.0604%和0.1443%,各项回归系数反映了自1997年以来海洋产业发展的累计效应,海洋产业结构主要为Ⅰ>Ⅲ>Ⅱ,海洋水产业经过长期发展对海洋经济起到了主要的拉动作用,海洋第三产业以传统海洋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业为发展重点对经济拉动作用也相对明显,海洋第二产业起步晚、发展缓慢,在这一时期带动作用较弱,但是海洋资本在这一时期发挥着巨大作用,海洋资本每增加1%会带来海洋经济总产值增长1.8538%,结合这一时期的产业数据,随着资金和技术的逐步积累,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包括海产品加工、包装、运输等后继产业呈现加快发展趋势,其带动作用应该在下一阶段得到体现。华南沿海经济带和华东沿海经济带城际发展差距在2005年达到峰值,佐证了以2005年为分阶段时间节点的重要意义。2006—2014年海洋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依托海洋生物工程、海上矿业、海洋电力等海洋第二产业的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了升级,方程(5)中对海洋经济的拉动从强到弱的海洋产业依次为Ⅲ>Ⅱ>Ⅰ,海洋产业结构呈现高级化演进趋势,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等传统第三产业和海洋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兴的海洋服务已经在海洋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现有研究普遍认为海洋产业高级化过程存在结构演化的特殊性,并不是稳定为“三二一”的海洋产业结构,而是表现为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交替演化,因此我们需要分析沿海地区各省(区市)的具体情况来了解这种特殊性。
从三大经济带来看,判决系数R2表明各要素对GOP有较好的解释意义,F统计量的P值均为0.000,说明方程整体显著。华北沿海经济带的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于华东沿海经济带和华南沿海经济带,华北沿海经济带内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均有发展渔业的良好条件,海洋渔业仍作为其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带动海洋经济增长。华东沿海经济带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每增加1%对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分别为0.29%和0.31%。除江苏省将海洋渔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外,上海市和浙江省海洋产业均以海洋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及海洋旅游业等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重点,所以整个华东沿海经济带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海洋经济拉动作用大。近年来,华南沿海经济带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基本维持在50%以上,相应的海洋第三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较大。在华南沿海经济带,海洋资本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这与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需要更多资金支持相吻合。海洋劳动在分区域后未表现出明显对海洋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
4.计量结论
通过以上面板计量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总体来看,中国1997—2014年海洋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按影响程度排序分别为海洋第三产业、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一产业。海洋资本对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但是海洋劳动的影响较弱。以后应该考虑把海洋资本和海洋劳动作为内生性因素,或者把海洋第三产业作为制度性因素加入参数估计方程中进行考量。
第二,以2005年为时间节点进行分析,细化地展现了海洋三次产业对海洋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差异,发现阶段1海洋第一产业占据引领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阶段2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得到发展,对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尽管划分了阶段,但这仍然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结论,伴随着海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从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中考量其对经济的影响,由此得到海洋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时间演变差异。
第三,按照沿海三大经济带划分,海洋产业结构演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三大经济带具体差异的原因需要从区域内部各省(区、市)入手,考察海洋产业竞争优势和劣势,得到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差异,进而确定未来海洋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以实现对海洋经济的促进作用。
二、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差异
将多部门经济模型运用到海洋经济当中,将海洋经济划分为3个部门,也就是海洋三次产业,计算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计算公式如下: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