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山西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研究时间: 2015-08-01信息来源:闫林 作者:wyg_admin 责编: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党的十八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作为资源能源大省,推动工业实现低碳、绿色、循环发展,对山西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升产业素质、夯实发展后劲,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涵义分析
深入思考和准确理解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三种经济”的内涵和关系,对科学推动山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十分必要。
(一)“三种经济”的基本内涵
关于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思想最早起源于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提出的能源经济革命论。2003年英国颁布《能源白皮书》,在白皮书中明确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能源技术进步和创新应用,实现单位GDP更少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2009年7月英国政府公布了《低碳转型发展规划》白皮书,成为全球首个确定“碳预算”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领域的国家。世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纷纷出台各类低碳法案,如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和瑞典等国近年来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并确立了气候变化税、能源税、碳税和气候变化协议等经济制度和政策。
关于绿色经济。绿色经济作为一个概念,最早见之于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1989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绿色经济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强调发展的“公平”和“包容”。当前“绿色经济”一词不仅渗透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而且已上升到产业层面,以无害生产和高产基础为发展重点的农业,以生命科技及其产业化为先导的生物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生产和产品也都提出了绿色的环境保护标准。美国犹它州的生物技术谷、日本的筑波生物产业区、德国的慕尼黑生物产业区、英国的剑桥生物产业区已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
关于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1966年在他的论文《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经济学》中提出,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它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德国在1994年9月颁布《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并在1996年10月实施,这是发达国家第一次正式就发展循环经济问题立法。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采取立法的强制手段在企业推行资源循环利用,确保单位GDP对资源的“低消耗”,有效保护资源环境。
(二)“三种经济”的不同侧重
总体看,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三者的最终目标都是寻求可持续发展,但实施主体有所不同。
低碳经济是政府与企业间的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通常是以政府行政约束性的方式,确立约束性减排指标和行为规范。企业为完成约束性指标所规定的减排义务,必须以实际的减排行为完成政府所规定的减排义务。低碳经济强调企业等经济实体的执行能力。
绿色经济强调人与自然的行为。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通常是以动态平衡的方式,寻求人的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动态平衡,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方式。“绿色经济”既是指具体的一个微观单位经济,又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甚至是全球范围的经济。
循环经济是国家间或经济体系问的行为。循环经济的发展通常是以协同的方式,最终建立起一个循环经济的产业化体系,从而来解决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与经济难题。循环经济强调体系之间的协同合作。
(三)我国推动工业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主要历程
第一阶段:以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核心的实践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90年代末是我国工业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间,我国积极参与实施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动的清洁生产计划行动,并制定和实施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一系列有关节约资源、降低消耗、防治污染的政策、法规、标准和管理制度。“九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国家陆续出台了鼓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有20多个省(区、市)对几千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的审核和认证工作,国家还重点支持了一批重大清洁生产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和技术改造项目,使企业的污染预防能力不断提高。
第二阶段:循环经济理念引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引进循环经济理念。2001年以来,由国家环保总局在辽宁省、贵阳市、广西贵港、广东南海、内蒙古包头、新疆石河子、湖南长沙等省市进行了循环经济工作的试点;江苏省由经贸委牵头制定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上海、山东、天津等地也开展了相关卓有成效的实质性工作。2003年11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党从统筹人、自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提出的战略性思路和目标。自此,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开始深入全国。
第三阶段: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阶段。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的演讲中首次将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统一上升到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角度提出了实行源头保护、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等制度,为低碳、绿色、循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政策保障。
二、山西工业低碳绿色循环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西立足省情,狠抓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业升级等工作,工业低碳绿色循环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五年间累计下降22.66%,完成了“十一五”全省节能降耗总目标(22%)的103.44%。“十二五”期间,国家下达山西的节能目标任务是万元GDP能耗下降16%。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全省万元GDP能耗分别下降3.55%、4.15%、3.74%、4.18%,累计下降14.7%,完成目标进度的91.42%。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2.9%,淘汰落后成效显著,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能源消费结构日趋合理,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同时,多年来,高能耗、重污染的产业结构和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全省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压力:
一是节能减排的压力。山西省已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期,尽管近年来全省强力推行节能降耗,使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但高能耗T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主要T业产品单位产品能耗比国内先进水平高10%—20%左右。2014全省工业完成增加值5517.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万元GDP综合能耗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以2012年为例,全省单位GDP能耗为1.95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6倍,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倒数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3.21吨标准煤/万元,万元GDP电耗为1457.96千瓦时,高于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其他省份。同时,山西省CO2排放量和COD居全国前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污染物仍有不断增长趋势。
二是资源要素的压力。山西作为能源重工省份,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钢铁、冶金、焦炭、电力、化工和建筑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对土地、矿产、生态、水等资源造成较大压力。以煤炭为例,煤炭资源保有储量2653亿吨,经过30年的掠夺式开采,浅层资源、优质、整装资源已所剩不多。大同优质侏罗纪动力煤资源寥寥无几,主要矿区的服务年限仅够维持15—20年。有关研究表明,每开采一吨原煤破坏地下水2.48吨,山西人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全国的1/6,目前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已占到可开采量的近80%,年超采地下水总量达到7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到7000余平方公里,采煤破坏隔水层,疏干地下水,对水利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承载力压力日益加大,山西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9%,荒漠化土地占全省总面积的10.4%,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的采空区面积达5000余平方公里,煤矸石和粉煤灰堆积压占土地13000万平方公里。
三是产业结构畸重的压力。煤炭、冶金、焦炭、电力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80%左右,“畸重型”特征十分明显。首先是传统支柱产业资源转化率低,传统支柱行业基本都集中在产业链的初级端和价值链的最低端,产品初级化明显,产业链极度脆弱。在煤炭行业,全省煤炭转化率约为35%,用于煤化工用途的煤炭转化率约为8%;焦化行业粗苯深加工和煤焦油深加工产能利用率长期停留在35%和50%左右;钢铁、电解铝行业中除太钢集团外,其余企业均以普通建筑用棒线材为主;电力行业中外输电占全省发电量比例保持在33%左右;钢铁、有色等产业延伸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其次是替代产业发展不足。装备制造、食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低能耗产业,但与传统的高耗能产业相比,这些产业相对规模小、对GDP拉动相对较弱,即使规模相对较大的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也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8%左右,煤化工、食品、医药等产业的比例更低,山西产业结构偏重压力短期难以缓解。
四是循环不经济的压力。目前省内很多循环工业园区出现污染物排放量超标、亏损严重、甚至是高额负债等现象。首先是循环园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省内大多煤焦循环园区是在对该类型企业集中地区进行圈围基础上形成的,各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公用辅助、物流运输、环境保护一体化,这影响了入驻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发展;其次是循环经济价值链没有真正形成,上下游企业产业价值链不畅,集中表现在下游企业使用上游企业生产的副产品或是废弃物作为原料进行生产反而增大生产成本,加重下游企业负担,此外还存在企业本身因为循环要求使用再循环产品时成本增大的情况,例如对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过的废水进行再次利用产生的成本往往比企业使用自来水的成本更高,致使很多循环园区的污水处理设备闲置;再次是循环经济产品盈利效果差。比如山西省的很多循环工业园区、固废园区将固体废弃物煤矸石加工成烧结砖作为建筑材料销售,但是砖的运输半径很小,一旦超出半径范围其运输成本就会与其利润相抵,往往只能在当地消化。价值链条连接不畅以及循环产品盈利率低使得循环园区的经济效益不高,打击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循环、固废园区的发展。
三、山西工业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推动工业低碳绿色循环发展不仅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重要途径,也是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和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更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山西应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科学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依据区域资源总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提升工业区域布局的科学化水平,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基础条件。焦化产业要严格控制产能总量,按照“焦化并举、上下联产”的原则,坚持通过产能置换、淘汰落后,推进跨行业跨地区的产权融合、纵向延伸,在吕梁、临汾、晋中、长治、运城等市重点布局新型焦化项目,着力培育10户焦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实现焦化产品的集中、精深、循环利用。冶金产业要在控制产能总量的前提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置换和联合重组,推动形成以骨干企业和产业基地为主体的分布格局,大幅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推进产业链延伸和能源的梯级利用创造条件。电力产业要坚持“建设大型煤电基地、输煤与输电并举”战略,鼓励建设大中型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煤化工产业要依据煤种适应性、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等支撑条件,加快建设晋东地区化肥和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晋中地区焦化和乙炔特色煤化工基地、晋北地区烯烃、橡胶和新材料煤化工基地,推动煤化工产业实现绿色、高效、集约发展。
二是积极延伸产业循环发展链条。全力推进煤炭、冶金、焦化、电力、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循环化发展,煤炭产业要推动延伸煤—焦—化、煤—焦—铁、煤—电—铝、煤—建—材等链条,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绿色转化。冶金产业要加快由开采冶炼及初加工向集研发、生产、加工成套及服务于一体转变,构建以不锈钢材、优质板材、装备制造用材及优质建筑用棒、线、型材和铝材、铜材、镁合金深加工产品为主导的现代冶金产业体系。焦化产业要加快推进焦炉煤气制甲醇转化烯烃,粗苯加氢精制甲苯、二甲苯转化苯酐,煤焦油精细化加工生产煤系针状焦、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链条。电力产业要积极发展单机容量60万千瓦及以上的高参数、大容量、节水环保型机组,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粉煤灰处置和废水回用设施,建设循环型电力工业。煤化工产业要围绕“气、醇、烯、苯、油”五条主线,着力推进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产业发展,建设一批百万吨级的新型煤化工项目和产业集群。建材产业要以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专用玻璃等产品为重点,围绕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不断提高企业利用劣质资源以及废水、废渣等废弃物的技术水平。
三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实施电机能效和锅炉系统能效提升计划,在高耗能企业推广使用高效节能水泵、风机、变压器等6类产品,降低生产能耗水平;完善市场化节能机制,搭建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实施平台,打造山西节能服务品牌;创新商业模式,用好我省建设1920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机遇,通过打包设计、BOT等模式,带动配套节能环保装备发展;落实《山西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项目布局推进意见》,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品牌电动汽车制造商落户山西,围绕整车企业建设一批零部件配套园区,加速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进程。强化资金扶持,加大对乏风发电、低温余热发电、煤层气发电、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节能电机等节能装备的支持力度,力争在燃煤发电企业低碳排放、设计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鼓励企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市场开发,着力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全省工业重要经济增长极。
四是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深入落实国家及省政府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实施意见,严控钢铁、焦化、水泥、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对各市上报的违规项目自查情况进行审核,组织省直有关部门进行现场检查,严控产能增量;建立全省投资项目信息库,实现经信、发改、国土、环保、金融部门等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形成协同监管机制;加强行业准入和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组织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准入公告;坚决淘汰落后,确保国家下达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优化产业存量;及时公开进展情况,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和社会公众监督作用,为化解产能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五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加快建设全省低碳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集团的资源、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把技术链、产品链、资本链、利益链统一起来,推进组建低碳绿色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联盟,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技术开发体系。围绕煤化工、电力、冶金、建材等产业,进一步明确低碳绿色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加快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组织开发能量梯级利用、废物综合利用、再制造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在煤矸石综合利用、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领域继续取得技术突破,开发灰熔聚气化、煤基针状焦等新技术,对赤泥综合利用进行重点攻关,加快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前沿进军,努力突破工业低碳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六是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加强水资源、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立法,对工业取水年增长率、重复利用率、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非生产设施占地比例等控制性指标纳入法律规定。积极制定相关排污权、水权等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明确制定企业排污量、用水量的最高标准,控制企业排污量,建立奖惩机制。加快推进矿权市场化改革,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图案锁建立全省低碳工业企业信息库,统筹推进低碳项目开发与建设。设立具有政府背景的工业低碳促进会,整合相关研究力量、投资力量和民间促进力量,形成多元多层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格局。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