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京津冀
京津冀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治霾”再加码时间: 2018-11-21信息来源:《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11月19日 ) 作者:朱妍 责编:万山

 

  39个城市拉响重污染天气预警、12个城市日均浓度达重度污染水平、PM2.5小时浓度最高289微克/立方米、多地能见度不足50米……11月12-15日,入冬以来最严重的一轮污染天气来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集体“沦陷”。进入采暖季,雾霾这个不受欢迎的“老朋友”又不期而至。

  实际上,从10月开始,北方地区就已进入污染天气高发季。以北京为例,包括此轮污染过程在内,不到2个月就已出现1次轻度污染、1次中度污染、3次重度污染。一时间疑问四起:秋冬季专项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污染天气为何依然频发?各地投入大量精力主抓秋冬治理,效果与贡献到底如何?下一步的治理工作又该如何开展呢?

  煤耗巨大

  多种污染物高强度叠加致霾

  “进入11月中旬,天气转冷,昼夜温差变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开始采暖,城市供暖锅炉和农村散煤采暖炉具逐步启用,各地燃煤污染排放增加。”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估算,进入采暖季,京津冀及周边的二氧化硫排放增加近50%、一次PM2.5排放增加约30%,尤其是作为PM2.5主要组分的有机碳排放增加近1倍,导致多种污染物高强度叠加,成为导致本轮污染天气的重要原因。

  究其根本,贺克斌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目前仍是全国污染物排放强度最大的区域。2017年以来,通过实施散煤双替代、取缔燃煤锅炉等综合措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虽同比显著下降,但京津冀及周边依然聚集着大量的电力、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煤炭等能源消耗量巨大,柴油货车、非道路机械使用频度高。

  “从排放来看,京津冀及周边的二氧化硫强度仍是全国平均的3.6倍,氮氧化物和烟粉尘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和6倍。从地理分布看,天津、唐山和太行山沿线的石家庄、邢台、邯郸,及山东济南和山西太原等地,均是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强度较大的城市。从行业分布看,电力、燃煤锅炉、冶金、建材、柴油货车等是目前的主要排污行业。”贺克斌称。

  除主观因素,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分析,污染和不利气象条件的“双向反馈”同时加剧排放。“由于偏南风,西南和东南污染输送通道将污染物向北输送到北京,来自海上的东南通道又带来较多水汽,导致局部大雾天气。不利气象条件与PM2.5污染之间相互促进、触发双向反馈机制,PM2.5污染在更小空间混合、浓度进一步上升。”

  污染等级降低

  但治理任务仍非常艰巨

  针对污染现状,京津冀及周边作为重点区域之一,率先在全域开启秋冬季攻坚行动。但在实际推进中,记者了解到,一些质疑声也随之出现。

  一类是对已有治理成效的疑问。“不要说普通百姓,就连部分地市的市委书记、市长都在问,怎么干了两三年,一到冬天污染还是这样?”包括贺克斌在内,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向记者提及类似情况,实际真的“还是这样”吗?

  根据空气质量,污染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及严重四个等级。贺克斌给出一组数据:最新一轮污染过程中,重度污染城市为12个,未出现严重污染;2016年12月也曾出现一轮重污染天气,在气候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京津冀及周边有55个城市重度污染、34个城市严重污染。“目测似乎没变,但从统计数据看,污染持续时间短了,污染等级确实降了,排放量实际也在减少。就像孩子发高烧,通过打针、吃药,体温从41降到39摄氏度,摸上去感觉一样烫,但你相信温度计测量的结果,所以不能说药方没用。有没有污染与污染严重不严重,这是两个不同概念,大气污染治理目前正处这样的渐变阶段。”

  另一类质疑则集中于治理目标。有观点认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要求,PM2.5平均浓度、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左右,但去年为“双降15%”,新目标是不是太过宽松?

  “认为今年目标设定降低了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是对方案的误读。该目标根据目前的产业、能源结构及空气质量改善进程而定,任务其实非常艰巨。”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指出,去年实现PM2.5下降25%的结果中,“天帮忙”约占三分之一,即8.5%左右。今年在正常气象条件下,要保证空气质量同比不恶化,首先需通过“人努力”抵消去年“天帮忙”的8.5%,再加上3%的目标,实际改善任务相当于11%以上。

  “地方版”方案密集出台

  能源结构调整加速

  一边是不断加强的治理措施,一边是不时“到访”的污染天气,到底何时才能真正“目测”空气质量的改善?贺克斌坦言,近几年各方虽做了很多减排努力,但“病根”并未从根本切除,至少下降2个污染等级,人们才能直观“看到”蓝天常在。而此期限,或要2025年之后才会出现。

  “近5年,尾部治理在所有措施中动作最多、贡献最大,但从剩余潜力看,如今的减排空间已比不上前五年,下一步重点须向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等结构调整转移。”贺克斌同时指出,从已有经验看,能源结构调整的减排贡献仅次于尾部治理,理应成为下一步的重中之重;从未来发展看,新能源技术的竞争力若能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拐点有望提前到来。

  如其所言,“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同样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的重点所在。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在秋冬季专项治理的同时,“地方版”蓝天保卫战三年方案也于近两个月密集出台。尤其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一半以上城市已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各自的治理措施。

  “之所以将能源结构调整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工作,是因清洁化利用水平偏低,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生态环境部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也称,目前,全国20%左右的煤炭仍用于无任何环保治理措施的农村取暖,及不能稳定达标的中小型燃煤设施,尤其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地区,单位国土面积煤炭消费量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6倍。到2020年采暖季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须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