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忠: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合乎规律时间: 2018-11-30信息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杨开忠 责编:sxm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这是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的重大部署,合乎客观规律。
一、功能决定律。城市和区域功能本质是城市和区域在全球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承担的职责和所起的作用,她从根本上决定城市和区域的全球化竞争力和影响力以及规模的大小,城市和区域全球化竞争力弱、影响力低,本质上是城市和区域功能等级低、强度小的反映,城市和区域"过密"与"过疏"根本上是城市和区域功能庞杂与淡薄的体现,提升城市和区域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控制人口和建设规模关键在城市与区域功能有机聚散。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解决京津冀"过密""过疏"并存、提升全球化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需要,合乎城市和区域功能决定规律。
二、机会成本定律。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是稀缺的。当一定的稀缺资源用于一定用途时,这些稀缺资源就不能同时被应用在其他用途上。这就是说,用一定稀缺资源所获得的东西,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稀缺资源能获得的其它东西作为代价的。"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没有"舍"便无"得",个人和组织在作出决策时应选择机会成本最低的选项、而放弃选择机会成本最高的选项。这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由于地理上不可转移或难以转移的可利用建设用地、环境容量等紧缺地方性资源和可及机会的差异,选择发展"非首都功能"北京机会成本高、周边地区机会成本低,因而北京有机疏解、周边有机承接,有利增进京津冀各自和区域整体利益,是在科学权衡"舍"与"得"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决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乎机会成本定律。
三、集散周期律。城市是集聚力(集聚经济)和分散力(集聚不经济)的对立统一。城市因集聚力而生,城镇化周期始于集中化。物极必反。在集中化过程中,分散力会逐渐壮大并最终战胜集聚力,从而导致城镇化周期转入分散化阶段;在分散化过程中,集聚力又将逐渐壮大并最终战胜分散力,进而城镇化周期再次进入集中化阶段…。这就是为国际经验所证明的区域城镇化集散周期律。经过几十年的集中城镇化,作为京津冀地区的核心城市,北京人口密度和开发强度在可比意义上已经超越区域海陆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量、经济社会发展显著优越的日本东京圈。 例如,与性质、大小、地形几乎完全一致的东京中心城区(东京区部)相比,2014年北京中心城区(北京五环内地区)每平方公里人口高出1200人。事实上,因过度集聚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矛盾尖锐,"城市病"和"区域病"严重,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周期进入分散化阶段。因此,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乎城镇化聚散周期律。
四、大都市圈律。随着区域城镇化从集中式向分散式转变,中心城市、周边城镇、周边乡村之间职住分离、通勤交通不断成长,主要中心城市、次要中心城市之间劳动分工、商务交通不断发展,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和首尾相连的都市圈链——城市群应运而生,大都市圈化成为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趋势。本土的才是全球的。为更有效获取全球化竞争优势,新时代京津冀各主要城镇、乡村发展必须适应区域分散式城镇化趋势,抓住都市圈化的战略机遇,有效融入、深耕和善用都市圈和都市圈链的不同层次统一市场、资源和价值链。适应这种需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都市圈和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合乎大都市圈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