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

建设长江经济带关键是打破行政壁垒时间: 2014-08-15信息来源:谭树森 作者:gds_admin 责编:

作者:谭树森

  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李克强总理强调了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长江生态安全关系全局,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

  当前,我国东中西部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平衡,长江流域横跨东中西部,不平衡问题亦十分突出。如何把中西部地区发展起来,是我国区域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应有之义。我国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西部地区只有这一水平的一半左右,贵州则只有两三千美元。没有西部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统筹东中西部建设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长江横贯东中西,连接东部沿海和广袤的内陆,依托黄金水道打造新的经济带,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建设长江经济带,推动产业梯度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新空间,造福沿江流域五六亿人民群众,重要意义自不待言。

  西部地区如何加快发展?面对东中西部巨大的经济差距,一些人建议实施差别化政策,对西部的能源重化工业可否网开一面,东部和中部一些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是否可以转业到西部来?

  这种想法如果得以实施,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其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是不容忽视的。对于长江领域而言,如果“三高型”产业和企业转移到西部来,其污染不仅危害当地,还可能随着滚滚长江水蔓延开来。因此,李克强总理“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的表态可谓高瞻远瞩,理应成为长江领域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行动指南。

  那么,建设长江经济带给中西部带来哪些发展机遇和条件?李克强总理说,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 关键是打破行政壁垒、地区分割,实现梯度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贡献。但是,一些地方各自为政,局限于辖区内小市场,不愿意让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建设长江经济带亟待打破这样的发展思维和模式。

  我们国家提出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为的是扩大市场、共同发展;中国各个地区之间更需要形成统一的大市场,这本身就是扩大市场。所以,国家层面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把重点放在跨省区问题的协调指导上,而不是对某一个行政区域内的发展进行具体指导,后者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建设长江经济带,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将会使东中西部地区更好地协同发展。

  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有过教训,也积累了经验;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存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建设长江经济带,必须十分重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长江流域提供了我国36.5%的水资源、48%的可开发水电资源、52.5%的内河通航里程,是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等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长江是名副其实的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中之重。

  为此,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做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保护。在全流域建立严格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控制污染排放总量,促进水质稳步改善,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永续利用,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新路。